..续本文上一页道场,为欲令众生安住道心,有个相当殊胜之环境,让众生的烦恼减少到最低限度,因而好修行。
物以稀为贵,婆婆世界(梵语Saha—lokadhatu)种种珍贵资源有限,故觉得人人争夺喜爱,毕竟,物稀人众,供不应求,导致求之不厌,贪之无穷,无形中即产生造业之念;极乐世界处处是黄金,处处是珠宝,求之不竭,用之不尽,天眼看之不完,恶念、贪欲、偷盗从何而起?极乐世界这么殊胜庄严,这一切福德与智德建设,是阿弥陀佛无量劫前发四十八大愿,透过累生累劫勤修,庄严(梵语vyuha)所成,真是功德无量!
44、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法身充满虚空宇宙,又说六方有恒河沙诸佛那么多,弥陀法身已经塞满整个虚空法界,那么六方恒河沙数诸佛,坐在何处?岂非无容身之处吗?
法身(梵语dharma—kaya,巴利语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这位仁者问得相当好,也蛮有趣的,我们应该明白,法身是无形无相的,非青、黄、赤、白、黑、蓝、靛、紫等颜色所能形容的,非大小长宽圆所能比拟的,弥陀法身固然充塞虚空,六方诸佛亦是法界藏身,充塞虚空 ,照理而说,应该拥挤得非常火爆才对,反而为什么不会互相挤压叫苦呢?或者挤得满身大汗呢?这位仁者啊!这就是诸佛甚深境界,不愧是真功夫!我们不应该以凡夫之情见,臆断诸佛空性世界,若以凡情测量佛境界,始终堕入我见我执,我见我执是入佛知见的大障碍,凡夫若能空我见,空我执,即能逐渐入佛见,所以,在学佛的历程,应转凡夫知见入佛知见,这是转凡入圣的根本关键所在。
梵网经云:“转一切见入佛见,佛见入一切见。”
法身与法身是相互无碍的,空(梵语sunya)与空亦无碍。譬如:一盏日光灯的光明照于暗室,暗室当下光亮起来,第二盏日光灯又打开,此日光灯之光明又照明在前日光灯之光明处,前日光灯之光明与后一盏日光灯之光明绝对不会相互排挤,你推我推的、你挤我挤的,当下光明与光明互不侵犯,互不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无碍、相互安住,二盏日光灯是如此,十盏、百盏、千盏、无量盏日光灯皆如是,日光灯这种美德实在值得赞叹,值得嘉许!诸佛法身与法身之间相互无碍,相互包容之美德,亦复如是。
又如众流百川流入大海,大海不嫌一切川流,川流之水与大海之水不相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无碍,打成一片,大海之雅量,能纵容百川众流,而不增不减,始终是大海一片,容多容少自在!诸佛法身充塞虚空,未曾增多,亦未曾减少;又如虚空,挖一个洞,未曾减少一空间,虚空添塞一个空间,亦未曾增加一个空间,虚空终不增不减,虚空与虚空不相互阻碍,而能相互包容;无量诸佛之法身充满虚空,亦复如是!
法身是解脱甚深之境,与般若性空正等相应,非凡情所能揣测得知,已超乎时度空间,非语言文字所能描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落入知见即成障道。
法身之德,大之无外,小之无内,大能容小,小能容大,大不碍小,小不碍大,大小亦不可得,纵横三千大千世界,自在无碍,分身无量百千万亿化身于一刹那,如是穷劫欲赞叹法身之德,终无是处。
45、极乐娑婆同是佛土,为何生到净土便不退转,生到娑婆此土便皆退转,这是什么道理?
极乐国土正报庄严(诸佛菩萨圣人),依报庄严(环境富裕无欠缺),衣食住行丰富自得,行者不会造业,师资皆圣人,可教导行者开悟证果,色食与法食具足成就,造业无得造起,堕落亦不可得,可安心立命而进道,故永不退转。
婆婆(梵语saha)此土正报不庄严(虽有凡有圣,生死无穷,贫富不均,无常穷变万化,造业者多,圣人难遇,正法难闻),依报不庄严(环境卑劣,所求难得,身处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杀盗淫妄炽盛,环境无常多变,身心无安)。众生随业生此国土,必受业力所报,众生欲扭转净化业报不是那么简单,业障一现前,则暴跳如雷,怒气冲天,难调难伏,诸佛欲救无能,自己平时修行的功力全泡汤!业障没现前还好好的,一旦业障逼临,过去能说能讲,大谈诸法空性、唯识学、般若学、天台、华严、禅宗,当下失效、失灵,口骂手舞脚踢,然后在佛前开始忏悔,如此一进一退周旋不休!进一步退三步,这就是婆婆国土众生修行状况,大体上进少退多,婆婆国土修成就亦有,其数不多,易受恶劣环境所牵化,愿力道心不坚,故不易成就,反而堕落者居多。
华严经云:“无量无边众生发菩提心,难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转(梵语avinivartaniya)。”
总而言之,诸佛是不妄语者、不异语者、真语者、不诳语者,诸佛令众生导归净土是方便中的方便法门。婆婆国土是坎坷的、无常迁变的、多缺陷的、美中不足的、轮回的、不自在的、障碍多的、圣人难遇的、故易退转,因而堕落六道,沉沦三界。极乐国土正报与依报殊胜庄严,不忧欠色食与法食,不忧不欠,一切时一切处,皆可得安心无虑,佛是本师,菩萨是伴侣,正法是慧命,成佛是归宿,退转从何起?烦恼从何生?是故,极乐国土终无退转之有!其道理就在这里展现大放光芒!
46、净土法门贵在念佛求生净土,如念阿弥陀佛,即弥陀来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念他方佛亦有他方佛来接引。假使念大悲咒或准提咒,此人命终时,谁来接引呢?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异方便之法门,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皆有无量世界,无量世界即有无量诸佛,任凭称念何方佛名,一心发愿欲生彼国,彼佛必将接引念佛者往生他国,这丝毫无差,合乎净土法门之要义。
若毕生称念大悲咒或准提咒,谁来接引呢?这个问题问得妙极了,相当有意义,是我佛门弟子所关切的,请仁者谛听,当你发愿一生称念大悲咒或准提咒的时候,应该同时发愿,愿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或观音势至,在你临命终时慈悲接引,令你往生净土无障碍,如此必能蒙三圣接引往生;或发愿他方佛他方菩萨,来接引你到彼佛国土亦可,若无发愿求佛接引,接引条件不能成立,谁来接引呢?法无定法,应机则宜,只要佛所说之咒,咒是通于十方三世诸佛,平等无对待故。
47、有病应吃药,而药方里有动物药方,若服此药方,是否犯杀生戒?
若依彻底理念持戒,绝对不可行,所谓宁愿持戒而死,不以破戒而活,正如此意;若开方便缘,不是绝对不可以的,各人持戒的成绩因人而异,有些人有病无病之际,精进丝毫不犯;有些人有病无病之际,还是会自动开方便,这是不理想的 ,所谓:大戒不犯、小戒不断。持满分戒也是持戒,持六十分也是持戒,分数有高低故。
假使因病在身,非动物药方不可,这就凭自己持戒的精神而定,虽然药方已构成间接杀业,为疗形枯,为求医病,为证菩提之下,自己可酌量而决定,在这种情况之下,法绝对无定法,纯在一心念之动机而已!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动物之药方,是绝对间接杀生的。
48、受了戒而不持戒,未受戒而心里持戒,两者那一种有功德?
受了戒不持戒是无法了生脱死的,想证成菩提(梵语bodhi),更是难上加难,因为戒是度生死 的宝筏,正当发心受戒的一念是最尊贵的,受戒 的确功德殊胜,能超生死,共趋涅槃(梵语nirvana),种下这戒因是难得出世之因,八识田中有戒因种子,尽未来际亦必然戒因现前,可继续受戒而修行,这是受戒的殊胜处,但受戒不持戒,这是严重破佛净戒,罪业深重必招果报的。
未受戒而心里持戒,纵得果报,必属人天小果,但人天小果仅有漏生灭,福报一尽,又堕落贫穷之数,毕竟有为生灭之法,亦属不究竟。
依佛法而言,受戒已入佛弟子因位,已种下圣因,这是重点所在,不持戒是个人堕落的果报,知见没有破,知道犯戒是不对的,果报受完,将后即不敢为,有惭傀心故;未受戒究竟还是未入佛弟子之因位,尚属凡夫位,没有种下圣因故,往往犯过失会原谅自己,宽恕自己,反正还没有受戒嘛!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堕落下去!同时破见与破戒之较量,破见比破戒严重。所以,前者功德殊胜,后者应须努力之。
璎珞经云:“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璎珞经云:“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
49、见道方修道,不见道又如何修起?
道(梵语marga),见道就是正见佛法实相义,因为正见佛法实相,修行才不会误修,譬如有眼目,才不致走错方向;对事理的真相能正见了知 ,诸法缘起性空之道,内心无惑,对境不染,是非善恶,了义不了义,究竟不究竟,皆能明辨,见道者得失寸心知,不用别人规劝与启发,自心自知自解脱,这是见道方是修道者的步步境界。
不见道如何修起呢?不见道就如同不明事理 ,事理不明焉能处断大事,必定过失节节生枝, 一切时一切处都会把人事物搞砸了,不但不能圆满事理,反而有造业堕落的危机;不见道就无法修道,硬性要修,也不知从何修起,纵然在修,越修越远,成了天魔外道,自己亦然不能自觉,还自乐洋洋,心生我慢贡高,如大梵天王,天魔上帝皆然,甚至修到四禅八定后,自认为人是他所创造的,天地万物是他独创的,毕竟无明所致,这种种无明我慢与责高之心,乃至颠倒实相义理,生心染尘,皆是不见道而修,所带来的一连串自误误人之道,岂可不知!岂可不慎!
50、学佛者可参究他教之书否?
佛法已深入人生宇宙实相,已得正见诸法真谛,得不退转之后,才参究他教之书,无妨,不但无妨,反而更应深入理会他教之教义,不然如何破邪显正呢?怎能知道他教讲些什么道理呢?既不知他教之教义,…
《佛学问答(第四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