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四辑)▪P8

  ..续本文上一页焉能摧邪树立正法!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曾经未正觉人生宇宙前,就已经对外道思想摸索得一清二楚,对外道学术精确明了,所以,大圣佛陀开悟证果后,就能破邪显正。

  初发心或刚入道的佛弟子,暂时不要参究他教之书,因为自己对人生宇宙真谛一概不通,马上参研他教教典,往往会先入为主所束缚,从此障碍真理,如入迷魂阵,稠林密网所覆盖,增长我慢无明,欲得证悟菩提,终无是处。

  51、诵经时,敲木渔与大磬,是何意义?请慈悲开示!

  木鱼与大磬都是佛门修行之法器,不论自修或共修,在佛门中往往皆用得著,在佛陀时代并没有这些法器,然而这些法器是如何而有呢?是从后代祖师大德所创制的,木鱼的作用与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在诵经时打拍子,念一字敲一下,如是念念敲敲乃建立在和谐,统一的作用,因为修行的大众有数百人、数千人之多,没有固定的节拍,易于混乱的结局,所以必须有木鱼的法器以助阵,因而产生大众修行的和谐与默契。早晚课诵修行时用得上,或种种法会中皆用得著。

  大磬是特殊的敲打,譬如诵经时,遇有段落变换之际,必须敲打大磬,令大众明了变换,或遇佛号特殊处,也应敲打大磬,令大众师知觉改换段落,或者合掌放掌,亦有敲大磬令大众师得知之作用。

  总而言之,木鱼与大磬是修行的法器,是助长大众共修之增上缘,我佛门弟子对法器应该爱护它,护持法器是理所当然,但千万不可迷信,对法器产生无知的崇拜与迷信,现今的佛教界,的确或多或少有如此现象产生,正信佛弟子,理应切记法器之作用与宗旨才对。

  52、佛教徒念佛须兼忏悔吗?或者不必忏悔而专心念佛即可?

  普贤十大愿王云:“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勤修净土法门者,称念佛号达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是往生净土之通途,普贤菩萨就殷勤奉劝我们,应多礼敬诸佛,多称赞如来,甚至多忏悔业障,直至普皆迥向,这是修净土行所该学的课门,通常佛门弟子只知念佛求生净土,而不知一切行门皆应如实勤修,因此狭隘于念佛法门而已!把佛陀圣教弃之不顾不学,堂堂的法门却置之虚空,断丧自己修学佛法的机缘!

  在婆婆世界(梵语Saha—lokadhatu)不勤修普贤十大愿王之教法,仅学念佛一法,其余诸法弃而不顾,实在不智之举,固然人生无常,生命短暂,是绝对没错,假使你活到八十岁不死呢?难道非念佛等死不可吗?所以念佛者理应多学正法,何以如此而说呢?因为往生到西方净土的话,阿弥陀佛还是教导往生者要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常随佛学,乃至听闻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六度、般若学等等,今生不学,到西方净土还是要学。

  佛教徒除念佛之外,必须兼忏悔,这是理所当然之事,忏悔可得消业障,净化身心,能增长菩提道心,心地光明,忏悔可尘垢剥落,善法萌芽,自性庄严,若与念佛互相配合,即可相得益彰之功。

  53、般若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然则盲聋喑哑之人,念佛岂不是较容易达成?

  心经所言:无眼耳鼻舌身意,是指六根无自性空之意思,若能当下证悟六根空性,即能转凡入圣 ,不受生死轮迥之苦,并不是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鼻子、没有舌头、没有身体、没有意念 ,如果修行离开六根,就无从修起,无从证悟,何以故?离六根不可得,离六根空性亦不可得,六根即是空,空(梵语sunya)即是六根,佛法在如此正见中得以证道,非离六根别有空可修可证。

  然而盲聋喑哑之人,当下是业障深重,眼耳鼻舌身意有毛病故,与般若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是绝对不同的立场与意义,般若心经是修行解脱之圣法,盲聋喑哑者是业障深重者,不可误导大意,立场天壤之别。

  盲聋喑哑之辈,无法念佛,无法听法,无法看佛经,一切皆业障所障覆,不能与正常人一般的念佛、听法、看经,如果他能了解佛法大意,能提起意念而专注用心念佛,亦可达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我们要知道,正常人会有妄想,盲聋者亦有妄想,亦有敏锐思考之能力,虽然眼耳鼻不能作用,但心意识亦然很活跃著,是否能比正常人在念佛中,较易成就,或达一心不乱,这就不一定了。

  54、净土宗属于大乘教,抑属小乘教?

  净土宗是属大乘佛教,由经文所显示,广修净土法门者,不但自利还须利他,自度亦须度人,不得自度而逃之夭夭,应兴起大悲心,广说佛法,令大地一切众生勤修正法,是故净土宗属大乘教。

  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乃至观音势至等三圣,文殊菩萨(梵语Manjusri)、普贤菩萨、龙树菩萨,都是净土宗的佛菩萨,乃至十方三世诸佛,一切大菩萨无不宣扬净土宗之法门,诸佛菩萨是大乘法的推动者,更是大乘佛法实证的见证圣人。

  55、别人出家因缘成熟,从中鼓励劝导,成全他人剃度心愿,有无功德?他人欲出家,而劝阻他人发心出家,令其心愿不成,有无罪过?

  出家,梵语(pravrajya),别人因缘成熟,欲出家修行,这是庄严甚庄严之圣业,走出世解脱轮回之神圣使命,是自度度人的丰功伟业,是值得鼓励的,让他人剃度心愿达成,其功德不可思议,非语言所能为喻,现在略举经典作证,分别如下:

  璎珞经云:“法师(梵语dharma—bhanaka)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

  出家功德经云:“有人杀三千世界众生,有人救之得脱;有人挑三千世界众生眼,有人救之得瘥;其出家福,多彼救治。”

  他人因缘成熟,欲发心出家修行,有人从中劝阻他人出家,令其出家心愿不得成就,这罪过是很严重的,何以故?因为当下断了别人修道之因缘,假使今生出家修行可证得果位,由于你从中阻碍苦劝,结果出家不成,导致无法证成菩提,这种神圣大业之因果你负得起吗?证成菩提之后,他能广度无量众生,从中被你劝阻无法度无量众生,这种广度无量众生之因果,你能负得起吗?不但负不起,纵然你分身百千万亿的身体,在地板上磕头忏侮,血流满地,历经百千万劫,也无法忏悔劝阻他人出家之无量罪业以得清净,命终堕入阿鼻地狱,受百千劫极苦之报,如此劝阻出家修行的果报,穷劫广说不尽,正信佛弟子不得不谨慎,非佛弟子更应警惕自己,不得违犯,今引录经典供养诸君,分别如下:

  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

  僧祇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六千六百六十岁三途之苦。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曏之间,当期道果,何况割爱舍亲,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

  出家功德经云:“尔时阿难叉手白佛言:世尊,若当有人放人出家,若有出家者,任其所需,得几所福?若复有人毁破他人出家因缘,受何罪报?惟愿世尊具尽告示。佛告阿难:汝若具满于百岁中,问我此事,我以无尽智慧,除饮食时,满百岁中广为汝说此人功德(梵语guna),犹不能尽,是人恒生天上人中,常为国王,受天人乐。”

  若有于此妙法中,使人出家,若复营佐出家因缘,于生死中,常受快乐,我满百岁,说其福德,不可穷尽。是故阿难:汝满百岁,尽寿问我,我至涅槃,说此功德,亦不能尽。佛告阿难:若复有人破坏他人出家因缘,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藏,坏三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设有欲坏出家因缘者,应善观察如是之事,何以故?缘此罪业,堕地狱(梵语naraka)中,常盲无目,受极苦处,若作畜牲,亦常生盲,若生饿鬼中,亦常生盲,在三恶中,久乃得脱,若生为人,在母腹中,受胎便盲。汝问是义,我于百岁,以无尽智说是罪报,亦不能尽。

  于四道中,生而常盲,我终不记此人当有得脱时,所以者何?皆由毁出家故,或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以破如是善因缘故,受无量罪,由障出家故。”

  出家功德经云:“出家(梵语pravrajya)应见一切法聚,善法住处,应诸佛清净法身,以破出家善因缘故,所生常盲,不能睹见佛法身。以因出家应具沙门形貌,及与持戒清净福田,种佛道因,破出家故,于善法中断一切望,由是罪缘,生生常盲,由毁出家故。”

  出家应善观察一切身心皆苦(梵语duhkha)、无常(梵语anitya)、无我(梵语anatman)、不净,破他出家,为作留难,则破此眼,破此眼故,不见四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巴利语ariya—magga),趋涅槃城,是罪缘故,所生常盲,乃至不见空无相无作,清净善法,向涅槃城。是以智慧之人,知出家者,应当成就如是善法,不应破坏善法因缘,获如是罪。谁毁破他人,如是出家沙门正见因者,终不得见涅槃城。所生常盲。”

  出家功德经云:“佛告阿难:譬如四天下四大部洲,充满阿罗汉(梵语arhan),若稻麻丛林。若见一人,满百岁中,尽心供养此诸阿罗汉,衣服、饮食、病瘦医药、房舍、卧具。乃至涅槃后,若起塔庙,种种珍宝,华香、璎珞、旛盖、伎乐、悬诸宝铃、扫洒香水、以诸偶颂、赞叹供养,所得功德。若有人为涅槃故,出家受戒,乃至一日一夜,所作功德,比前功德,十六分中,远胜其一。以是因缘,善男子当应出家修持净戒。诸善男子,诸需功德者,求善法者,自受法者,不应留难出家因缘,应勤方便劝作令成。”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逼迫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若虚空,自在无为离…

《佛学问答(第四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