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四輯)▪P8

  ..續本文上一頁焉能摧邪樹立正法!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曾經未正覺人生宇宙前,就已經對外道思想摸索得一清二楚,對外道學術精確明了,所以,大聖佛陀開悟證果後,就能破邪顯正。

  初發心或剛入道的佛弟子,暫時不要參究他教之書,因爲自己對人生宇宙真谛一概不通,馬上參研他教教典,往往會先入爲主所束縛,從此障礙真理,如入迷魂陣,稠林密網所覆蓋,增長我慢無明,欲得證悟菩提,終無是處。

  51、誦經時,敲木漁與大磬,是何意義?請慈悲開示!

  木魚與大磬都是佛門修行之法器,不論自修或共修,在佛門中往往皆用得著,在佛陀時代並沒有這些法器,然而這些法器是如何而有呢?是從後代祖師大德所創製的,木魚的作用與目的是什麼呢?就是在誦經時打拍子,念一字敲一下,如是念念敲敲乃建立在和諧,統一的作用,因爲修行的大衆有數百人、數千人之多,沒有固定的節拍,易于混亂的結局,所以必須有木魚的法器以助陣,因而産生大衆修行的和諧與默契。早晚課誦修行時用得上,或種種法會中皆用得著。

  大磬是特殊的敲打,譬如誦經時,遇有段落變換之際,必須敲打大磬,令大衆明了變換,或遇佛號特殊處,也應敲打大磬,令大衆師知覺改換段落,或者合掌放掌,亦有敲大磬令大衆師得知之作用。

  總而言之,木魚與大磬是修行的法器,是助長大衆共修之增上緣,我佛門弟子對法器應該愛護它,護持法器是理所當然,但千萬不可迷信,對法器産生無知的崇拜與迷信,現今的佛教界,的確或多或少有如此現象産生,正信佛弟子,理應切記法器之作用與宗旨才對。

  52、佛教徒念佛須兼忏悔嗎?或者不必忏悔而專心念佛即可?

  普賢十大願王雲:“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勤修淨土法門者,稱念佛號達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是往生淨土之通途,普賢菩薩就殷勤奉勸我們,應多禮敬諸佛,多稱贊如來,甚至多忏悔業障,直至普皆迥向,這是修淨土行所該學的課門,通常佛門弟子只知念佛求生淨土,而不知一切行門皆應如實勤修,因此狹隘于念佛法門而已!把佛陀聖教棄之不顧不學,堂堂的法門卻置之虛空,斷喪自己修學佛法的機緣!

  在婆婆世界(梵語Saha—lokadhatu)不勤修普賢十大願王之教法,僅學念佛一法,其余諸法棄而不顧,實在不智之舉,固然人生無常,生命短暫,是絕對沒錯,假使你活到八十歲不死呢?難道非念佛等死不可嗎?所以念佛者理應多學正法,何以如此而說呢?因爲往生到西方淨土的話,阿彌陀佛還是教導往生者要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常隨佛學,乃至聽聞叁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六度、般若學等等,今生不學,到西方淨土還是要學。

  佛教徒除念佛之外,必須兼忏悔,這是理所當然之事,忏悔可得消業障,淨化身心,能增長菩提道心,心地光明,忏悔可塵垢剝落,善法萌芽,自性莊嚴,若與念佛互相配合,即可相得益彰之功。

  53、般若心經雲:“無眼耳鼻舌身意”,然則盲聾喑啞之人,念佛豈不是較容易達成?

  心經所言:無眼耳鼻舌身意,是指六根無自性空之意思,若能當下證悟六根空性,即能轉凡入聖 ,不受生死輪迥之苦,並不是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沒有鼻子、沒有舌頭、沒有身體、沒有意念 ,如果修行離開六根,就無從修起,無從證悟,何以故?離六根不可得,離六根空性亦不可得,六根即是空,空(梵語sunya)即是六根,佛法在如此正見中得以證道,非離六根別有空可修可證。

  然而盲聾喑啞之人,當下是業障深重,眼耳鼻舌身意有毛病故,與般若心經無眼耳鼻舌身意是絕對不同的立場與意義,般若心經是修行解脫之聖法,盲聾喑啞者是業障深重者,不可誤導大意,立場天壤之別。

  盲聾喑啞之輩,無法念佛,無法聽法,無法看佛經,一切皆業障所障覆,不能與正常人一般的念佛、聽法、看經,如果他能了解佛法大意,能提起意念而專注用心念佛,亦可達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我們要知道,正常人會有妄想,盲聾者亦有妄想,亦有敏銳思考之能力,雖然眼耳鼻不能作用,但心意識亦然很活躍著,是否能比正常人在念佛中,較易成就,或達一心不亂,這就不一定了。

  54、淨土宗屬于大乘教,抑屬小乘教?

  淨土宗是屬大乘佛教,由經文所顯示,廣修淨土法門者,不但自利還須利他,自度亦須度人,不得自度而逃之夭夭,應興起大悲心,廣說佛法,令大地一切衆生勤修正法,是故淨土宗屬大乘教。

  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乃至觀音勢至等叁聖,文殊菩薩(梵語Manjusri)、普賢菩薩、龍樹菩薩,都是淨土宗的佛菩薩,乃至十方叁世諸佛,一切大菩薩無不宣揚淨土宗之法門,諸佛菩薩是大乘法的推動者,更是大乘佛法實證的見證聖人。

  55、別人出家因緣成熟,從中鼓勵勸導,成全他人剃度心願,有無功德?他人欲出家,而勸阻他人發心出家,令其心願不成,有無罪過?

  出家,梵語(pravrajya),別人因緣成熟,欲出家修行,這是莊嚴甚莊嚴之聖業,走出世解脫輪回之神聖使命,是自度度人的豐功偉業,是值得鼓勵的,讓他人剃度心願達成,其功德不可思議,非語言所能爲喻,現在略舉經典作證,分別如下:

  璎珞經雲:“法師(梵語dharma—bhanaka)能于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

  出家功德經雲:“有人殺叁千世界衆生,有人救之得脫;有人挑叁千世界衆生眼,有人救之得瘥;其出家福,多彼救治。”

  他人因緣成熟,欲發心出家修行,有人從中勸阻他人出家,令其出家心願不得成就,這罪過是很嚴重的,何以故?因爲當下斷了別人修道之因緣,假使今生出家修行可證得果位,由于你從中阻礙苦勸,結果出家不成,導致無法證成菩提,這種神聖大業之因果你負得起嗎?證成菩提之後,他能廣度無量衆生,從中被你勸阻無法度無量衆生,這種廣度無量衆生之因果,你能負得起嗎?不但負不起,縱然你分身百千萬億的身體,在地板上磕頭忏侮,血流滿地,曆經百千萬劫,也無法忏悔勸阻他人出家之無量罪業以得清淨,命終墮入阿鼻地獄,受百千劫極苦之報,如此勸阻出家修行的果報,窮劫廣說不盡,正信佛弟子不得不謹慎,非佛弟子更應警惕自己,不得違犯,今引錄經典供養諸君,分別如下:

  本緣經雲:“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叁惡道。”

  僧祇律雲:“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離六千六百六十歲叁途之苦。乃至醉中剃發,戲裏披衣,一曏之間,當期道果,何況割愛舍親,具足正因,成菩薩僧,福何邊際?”

  出家功德經雲:“爾時阿難叉手白佛言:世尊,若當有人放人出家,若有出家者,任其所需,得幾所福?若複有人毀破他人出家因緣,受何罪報?惟願世尊具盡告示。佛告阿難:汝若具滿于百歲中,問我此事,我以無盡智慧,除飲食時,滿百歲中廣爲汝說此人功德(梵語guna),猶不能盡,是人恒生天上人中,常爲國王,受天人樂。”

  若有于此妙法中,使人出家,若複營佐出家因緣,于生死中,常受快樂,我滿百歲,說其福德,不可窮盡。是故阿難:汝滿百歲,盡壽問我,我至涅槃,說此功德,亦不能盡。佛告阿難:若複有人破壞他人出家因緣,即爲劫奪無盡善財福藏,壞叁十七助菩提法,涅槃之因。設有欲壞出家因緣者,應善觀察如是之事,何以故?緣此罪業,墮地獄(梵語naraka)中,常盲無目,受極苦處,若作畜牲,亦常生盲,若生餓鬼中,亦常生盲,在叁惡中,久乃得脫,若生爲人,在母腹中,受胎便盲。汝問是義,我于百歲,以無盡智說是罪報,亦不能盡。

  于四道中,生而常盲,我終不記此人當有得脫時,所以者何?皆由毀出家故,或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以破如是善因緣故,受無量罪,由障出家故。”

  出家功德經雲:“出家(梵語pravrajya)應見一切法聚,善法住處,應諸佛清淨法身,以破出家善因緣故,所生常盲,不能睹見佛法身。以因出家應具沙門形貌,及與持戒清淨福田,種佛道因,破出家故,于善法中斷一切望,由是罪緣,生生常盲,由毀出家故。”

  出家應善觀察一切身心皆苦(梵語duhkha)、無常(梵語anitya)、無我(梵語anatman)、不淨,破他出家,爲作留難,則破此眼,破此眼故,不見四道,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巴利語ariya—magga),趨涅槃城,是罪緣故,所生常盲,乃至不見空無相無作,清淨善法,向涅槃城。是以智慧之人,知出家者,應當成就如是善法,不應破壞善法因緣,獲如是罪。誰毀破他人,如是出家沙門正見因者,終不得見涅槃城。所生常盲。”

  出家功德經雲:“佛告阿難:譬如四天下四大部洲,充滿阿羅漢(梵語arhan),若稻麻叢林。若見一人,滿百歲中,盡心供養此諸阿羅漢,衣服、飲食、病瘦醫藥、房舍、臥具。乃至涅槃後,若起塔廟,種種珍寶,華香、璎珞、旛蓋、伎樂、懸諸寶鈴、掃灑香水、以諸偶頌、贊歎供養,所得功德。若有人爲涅槃故,出家受戒,乃至一日一夜,所作功德,比前功德,十六分中,遠勝其一。以是因緣,善男子當應出家修持淨戒。諸善男子,諸需功德者,求善法者,自受法者,不應留難出家因緣,應勤方便勸作令成。”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出家菩薩勝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逼迫如牢獄,欲求解脫甚爲難。出家閑曠若虛空,自在無爲離…

《佛學問答(第四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