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系著。谛觀在家多過失,造諸惡業無有邊。營生貪求無有足,猶如大海難可滿。”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若善男子(梵語kula—putra),善女人(梵語kula—duhitri),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萬劫,不墮惡趣,常生善處,受勝妙樂,遇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永不退轉,得值諸佛,授菩提記。”
56、出家修行,若同胞姊妹出家,妹先現尼相,而姊後落發,是否以妹爲師兄,姊爲師弟,或者不以年齡分長幼?
出家後稱師兄,師兄是應方便稱謂,隨中國民情而稱呼的,可牽強稱呼。戒律中稱比丘(梵語bhiksu)爲比丘僧、大德、尊者等名稱;比丘尼(梵語bhiksuni)則稱大姊、或比丘尼僧而稱呼之。
同胞姊妹出家修行,妹先現尼相而稱師兄,而姊後現尼相,亦應稱呼師兄,爲佛門出家衆不以師弟、師姊、師妹而稱謂,一律以師兄稱呼,意謂平等之義,避免情感譏嫌故。
依戒律法則而言,先受戒者爲先,後受戒爲後,不分老少長幼,不分種族貴姓與賤族,一律平等如戒(梵語sila)而行,不得乖尊卑次第,亂了如來戒法。
梵網經雲:“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梵語bhiksu)、比丘尼(梵語bhiksuni)、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57、學佛以滅妄歸真爲宗旨,但佛書常見有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之語,請慈悲釋疑?
佛法爲中下根機之人,廣說斷煩惱而證菩提(梵語bodhi),斷生死而證涅槃,斷妄證真,這絲毫無差,如此修證皆落入次第,不得圓融教法,乃爲二乘人所修證之法;大乘(梵語maha— yana)上根機之人,不說先斷後證,而說中道實相義,不二法門,不落階級,而入佛知見。
妄當下正覺,妄即是真,真若迷,真即是妄;真由妄之正覺而得,離妄而真不可得故,真若迷,真即是妄,有人會問:真是真,何以真會變迷呢?這是站在凡夫因位而言,譬如大家都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雖有佛性,但尚未見佛性,迷了本性,因迷故,所以稱真若迷,真即是妄,當妄若正覺,妄即是真,真與妄之間,正處于直接相互微妙關系,是故,離妄無真,離真無妄,妄即是真,真即是妄,迷悟染淨有別。
六祖壇經雲:“煩惱(梵語klesa)即是菩提(梵語dodhi),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維摩诘經雲:“法無有比,無對待故。”
58、無始劫前爲何有無量衆生?無始劫前爲何有無量佛?
大聖佛陀正覺人生宇宙實相後,廣爲衆生說法,從不說人之由來與人之壽終後有始有終,人之生命是無始劫前即有,不是由無而有,由有而無,佛陀正覺諸法無生,無對待故,人命之由來,更非佛所造,非余人所造,無始即有,佛陀覺悟諸法實相,從不說第一因,這是大聖佛陀所正覺,了知衆生無量劫前即有無量無邊,諸佛亦無量無邊,其數之多,不可稱不可計,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之。
59、佛教有句名言:“佛是衆生心內之佛,衆生是佛心內之衆生”既然是在心中,佛之智慧神通等等,爲何衆生不得受用?衆生起惑造業,豈不是佛之起惑造業?既是起惑,爲何稱之真窮惑盡?
佛陀說法,有時因中說果,有時果中說因,無有定法可說,諸法本無法,爲應衆生機宜,故設種種法,法法亦非法,非法亦是法,法非法如故。
佛是衆生心內之佛,這是告訴我們人人各具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不可佛外求佛,肯定自性是佛,離性無佛,奈何衆生不明佛意,畢生猛追外佛,佛焉能外求可得,豈非舍本逐末!這不是意味諸佛是你,你是諸佛的意思,若顛倒說諸佛叫冤枉!
除了肯定自性是佛之外,佛亦鼓勵我們勤修自性是佛的法門,當下心觀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梵語asity—anuvyanjanaai),具足六度萬行,叁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十八佛不共法,自心作佛,如此作觀成就,即可入甚深叁昧(梵語samadhi),登菩提門。
衆生是佛心內之衆生,佛正覺衆生皆有佛性,在佛之心目中,一切衆生之類,佛恒以度之,平等對待,誓願無盡故。衆生一向爲成佛道,諸佛恒以度生,兩者終無變異。
這位仁者會錯佛陀本意,佛是衆生心內之佛。衆生當下不是馬上是佛,這是佛要衆生肯定自心是佛之意,若衆生是佛,爲何佛還會起惑造業,可見衆生亦是衆生,佛亦是佛,衆生非佛,佛非衆生,因位有別,故衆生不得受用佛之智慧神通等。
若正覺佛之本意,修行即可入道,就不會走冤枉路,因而誤入歧途,窮劫周旋不出苦輪。修行依此正見而進道,何妨不能真窮惑盡!
觀無量壽佛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梵語asity—anuvyanj—anaai)。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60、諸佛六通具足,對過去未來無量劫之事,了如指掌,當能預知,既能預知未來無量劫之事,豈不是未來之事已屬定業?那作善作惡又如何能轉業?
決定業(梵語viniscita—karman),受異熟果決定,及受異熟果之時分決定之業,略稱定業。何謂異熟果(梵語vipaka—phala)?謂衆生以現世惡業招來世叁惡之苦,以現在善業招來世人天之樂果;以其異世而成熟,故稱異熟果。定業是指某時某處所展現的果報,是有時度空間之限量,故如何堅固定業,亦屬不定業,畢竟定業亦有時間性的期限,期限一過,定業亦是不定業了,依諸佛智慧透過諸法實相,不管定業不定業皆屬空性之法,是非、善惡、因果(梵語hetu—phala)、業報、色法心法、有爲無爲、六度、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佛道等等皆爲空性之法,無有定法可得,皆如幻如化故!
正因爲諸佛正觀諸法實相,空無自性故,則能了知過去未來無量劫之事,因而無障無礙。諸佛具足十力,其中就談到,佛能知叁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叁世因果業報的智力。諸佛具足十八不共法之功德,唯佛獨有,不與叁乘共有,故雲不共。其中就有智慧(梵語jnana)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61、時常在佛門中聽說有十八層地獄,何謂“十八層地獄”?
地獄(梵語naraka)十八泥犁經中,列有十八個地獄,何等爲十八呢?就是光就居、居虛倅略、桑居都、樓、房卒、草烏卑次、都盧難旦、不盧半呼、烏竟都、泥盧都、烏略、烏滿、烏藉、烏 呼、須健居、末都幹直呼、區通途、陳莫。這些都是梵音,全部是一些刀兵殺傷,大火大熱、大寒大凍、大坑大谷等的種種罪刑。
十八地獄是以受罪時間的長短,與罪行等級輕重而排列,若隨最短時間的光就居地獄之壽命而言,其一日等于人間叁千七百五十歲,叁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一年,經一萬歲,也就是人間一百叁十五億年,才命終出獄,逐次往後推,每一地獄各各比前一地獄,增苦二十倍,增壽一倍,到了十八地獄時,簡直苦得無法形容,並也無法計算出獄的日期了。
正信佛弟子,了知地獄情景怎可忽忽度日,修行如沖天之志,精進不懈,不達菩提之岸,終無罷休!
印光大師雲:“修行者,常思地獄苦,專注一心,勇猛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往生可期。”
62、因解起行,行起解絕,其“行起解絕”句義如何?
談修行,應從教理深入,正覺諸法實義,而後實踐教理,稱之因解起行。正當修行之際,行門裏有解門,解門中有行門,當下是中道實義,倒不必行門中另起解意:何以故?因解有行,行由解有,非離解另有行可得,亦非離行另有解可得, 一即二、二即一,一與二不一不二故。
63、佛菩薩乃至曆代高僧大德火化之後,皆有無數的舍利,“舍利”如何而有?
舍利(梵語sarira),巴利語(sarira)。即死屍、遺骨之意。又作實利、設利羅、室利羅。意譯體、身、身骨、遺身。通常指佛陀之遺骨,而稱佛骨、佛舍利,其後亦指高僧死後焚燒所遺之骨頭,舍利可分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又可分爲發舍利、血舍利、肉舍利、骨舍利。
金光明經雲:“舍利者(梵語sarira),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梵語punya—ksetra)。”
安置佛舍利之寶塔,稱爲舍利塔;安置佛舍利之瓶,稱爲舍利瓶,供養佛舍利之法會,稱爲舍利會。
般若經雲:“佛身及設利羅,皆由如是甚深波羅蜜多所熏修故,乃爲一切世間天人,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64、佛教有所謂的“四食”,其意義如何?
四食(梵語catvara aharah),指長養有情生命之段、觸、思、識等四種食物。
(一)段食(梵語kavadimkarahara),欲界以香、味、觸叁塵爲體,分段而飲瞰,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細二種;前者如普通食物 中的飯、面、魚、肉等,後者如酥、油、香氣及諸飲料等。
(二)觸食(梵語sparsakarahara),又作細滑食、樂食。以觸之心所爲體,對所觸之境,生起喜樂之愛,而長養身者,此爲有漏之根、境、識和合所生。例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亦不感饑。
(叁)思食(梵語manah—samcetanakarahara),又作意…
《佛學問答(第四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