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系著。谛观在家多过失,造诸恶业无有边。营生贪求无有足,犹如大海难可满。”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若善男子(梵语kula—putra),善女人(梵语kula—duhitri),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不堕恶趣,常生善处,受胜妙乐,遇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永不退转,得值诸佛,授菩提记。”
56、出家修行,若同胞姊妹出家,妹先现尼相,而姊后落发,是否以妹为师兄,姊为师弟,或者不以年龄分长幼?
出家后称师兄,师兄是应方便称谓,随中国民情而称呼的,可牵强称呼。戒律中称比丘(梵语bhiksu)为比丘僧、大德、尊者等名称;比丘尼(梵语bhiksuni)则称大姊、或比丘尼僧而称呼之。
同胞姊妹出家修行,妹先现尼相而称师兄,而姊后现尼相,亦应称呼师兄,为佛门出家众不以师弟、师姊、师妹而称谓,一律以师兄称呼,意谓平等之义,避免情感讥嫌故。
依戒律法则而言,先受戒者为先,后受戒为后,不分老少长幼,不分种族贵姓与贱族,一律平等如戒(梵语sila)而行,不得乖尊卑次第,乱了如来戒法。
梵网经云:“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梵语bhiksu)、比丘尼(梵语bhiksuni)、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57、学佛以灭妄归真为宗旨,但佛书常见有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之语,请慈悲释疑?
佛法为中下根机之人,广说断烦恼而证菩提(梵语bodhi),断生死而证涅槃,断妄证真,这丝毫无差,如此修证皆落入次第,不得圆融教法,乃为二乘人所修证之法;大乘(梵语maha— yana)上根机之人,不说先断后证,而说中道实相义,不二法门,不落阶级,而入佛知见。
妄当下正觉,妄即是真,真若迷,真即是妄;真由妄之正觉而得,离妄而真不可得故,真若迷,真即是妄,有人会问:真是真,何以真会变迷呢?这是站在凡夫因位而言,譬如大家都有佛性(梵语buddha—dhatu),虽有佛性,但尚未见佛性,迷了本性,因迷故,所以称真若迷,真即是妄,当妄若正觉,妄即是真,真与妄之间,正处于直接相互微妙关系,是故,离妄无真,离真无妄,妄即是真,真即是妄,迷悟染净有别。
六祖坛经云:“烦恼(梵语klesa)即是菩提(梵语dodhi),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维摩诘经云:“法无有比,无对待故。”
58、无始劫前为何有无量众生?无始劫前为何有无量佛?
大圣佛陀正觉人生宇宙实相后,广为众生说法,从不说人之由来与人之寿终后有始有终,人之生命是无始劫前即有,不是由无而有,由有而无,佛陀正觉诸法无生,无对待故,人命之由来,更非佛所造,非余人所造,无始即有,佛陀觉悟诸法实相,从不说第一因,这是大圣佛陀所正觉,了知众生无量劫前即有无量无边,诸佛亦无量无边,其数之多,不可称不可计,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之。
59、佛教有句名言:“佛是众生心内之佛,众生是佛心内之众生”既然是在心中,佛之智慧神通等等,为何众生不得受用?众生起惑造业,岂不是佛之起惑造业?既是起惑,为何称之真穷惑尽?
佛陀说法,有时因中说果,有时果中说因,无有定法可说,诸法本无法,为应众生机宜,故设种种法,法法亦非法,非法亦是法,法非法如故。
佛是众生心内之佛,这是告诉我们人人各具有佛性(梵语buddha—dhatu),不可佛外求佛,肯定自性是佛,离性无佛,奈何众生不明佛意,毕生猛追外佛,佛焉能外求可得,岂非舍本逐末!这不是意味诸佛是你,你是诸佛的意思,若颠倒说诸佛叫冤枉!
除了肯定自性是佛之外,佛亦鼓励我们勤修自性是佛的法门,当下心观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梵语asity—anuvyanjanaai),具足六度万行,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十八佛不共法,自心作佛,如此作观成就,即可入甚深三昧(梵语samadhi),登菩提门。
众生是佛心内之众生,佛正觉众生皆有佛性,在佛之心目中,一切众生之类,佛恒以度之,平等对待,誓愿无尽故。众生一向为成佛道,诸佛恒以度生,两者终无变异。
这位仁者会错佛陀本意,佛是众生心内之佛。众生当下不是马上是佛,这是佛要众生肯定自心是佛之意,若众生是佛,为何佛还会起惑造业,可见众生亦是众生,佛亦是佛,众生非佛,佛非众生,因位有别,故众生不得受用佛之智慧神通等。
若正觉佛之本意,修行即可入道,就不会走冤枉路,因而误入歧途,穷劫周旋不出苦轮。修行依此正见而进道,何妨不能真穷惑尽!
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梵语asity—anuvyanj—anaai)。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60、诸佛六通具足,对过去未来无量劫之事,了如指掌,当能预知,既能预知未来无量劫之事,岂不是未来之事已属定业?那作善作恶又如何能转业?
决定业(梵语viniscita—karman),受异熟果决定,及受异熟果之时分决定之业,略称定业。何谓异熟果(梵语vipaka—phala)?谓众生以现世恶业招来世三恶之苦,以现在善业招来世人天之乐果;以其异世而成熟,故称异熟果。定业是指某时某处所展现的果报,是有时度空间之限量,故如何坚固定业,亦属不定业,毕竟定业亦有时间性的期限,期限一过,定业亦是不定业了,依诸佛智慧透过诸法实相,不管定业不定业皆属空性之法,是非、善恶、因果(梵语hetu—phala)、业报、色法心法、有为无为、六度、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佛道等等皆为空性之法,无有定法可得,皆如幻如化故!
正因为诸佛正观诸法实相,空无自性故,则能了知过去未来无量劫之事,因而无障无碍。诸佛具足十力,其中就谈到,佛能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诸佛具足十八不共法之功德,唯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其中就有智慧(梵语jnana)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61、时常在佛门中听说有十八层地狱,何谓“十八层地狱”?
地狱(梵语naraka)十八泥犁经中,列有十八个地狱,何等为十八呢?就是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 呼、须健居、末都干直呼、区通途、陈莫。这些都是梵音,全部是一些刀兵杀伤,大火大热、大寒大冻、大坑大谷等的种种罪刑。
十八地狱是以受罪时间的长短,与罪行等级轻重而排列,若随最短时间的光就居地狱之寿命而言,其一日等于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岁,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经一万岁,也就是人间一百三十五亿年,才命终出狱,逐次往后推,每一地狱各各比前一地狱,增苦二十倍,增寿一倍,到了十八地狱时,简直苦得无法形容,并也无法计算出狱的日期了。
正信佛弟子,了知地狱情景怎可忽忽度日,修行如冲天之志,精进不懈,不达菩提之岸,终无罢休!
印光大师云:“修行者,常思地狱苦,专注一心,勇猛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往生可期。”
62、因解起行,行起解绝,其“行起解绝”句义如何?
谈修行,应从教理深入,正觉诸法实义,而后实践教理,称之因解起行。正当修行之际,行门里有解门,解门中有行门,当下是中道实义,倒不必行门中另起解意:何以故?因解有行,行由解有,非离解另有行可得,亦非离行另有解可得, 一即二、二即一,一与二不一不二故。
63、佛菩萨乃至历代高僧大德火化之后,皆有无数的舍利,“舍利”如何而有?
舍利(梵语sarira),巴利语(sarira)。即死尸、遗骨之意。又作实利、设利罗、室利罗。意译体、身、身骨、遗身。通常指佛陀之遗骨,而称佛骨、佛舍利,其后亦指高僧死后焚烧所遗之骨头,舍利可分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又可分为发舍利、血舍利、肉舍利、骨舍利。
金光明经云:“舍利者(梵语sarira),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梵语punya—ksetra)。”
安置佛舍利之宝塔,称为舍利塔;安置佛舍利之瓶,称为舍利瓶,供养佛舍利之法会,称为舍利会。
般若经云:“佛身及设利罗,皆由如是甚深波罗蜜多所熏修故,乃为一切世间天人,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64、佛教有所谓的“四食”,其意义如何?
四食(梵语catvara aharah),指长养有情生命之段、触、思、识等四种食物。
(一)段食(梵语kavadimkarahara),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瞰,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细二种;前者如普通食物 中的饭、面、鱼、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气及诸饮料等。
(二)触食(梵语sparsakarahara),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
(三)思食(梵语manah—samcetanakarahara),又作意…
《佛学问答(第四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