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四輯)▪P7

  ..續本文上一頁道場,爲欲令衆生安住道心,有個相當殊勝之環境,讓衆生的煩惱減少到最低限度,因而好修行。

  物以稀爲貴,婆婆世界(梵語Saha—lokadhatu)種種珍貴資源有限,故覺得人人爭奪喜愛,畢竟,物稀人衆,供不應求,導致求之不厭,貪之無窮,無形中即産生造業之念;極樂世界處處是黃金,處處是珠寶,求之不竭,用之不盡,天眼看之不完,惡念、貪欲、偷盜從何而起?極樂世界這麼殊勝莊嚴,這一切福德與智德建設,是阿彌陀佛無量劫前發四十八大願,透過累生累劫勤修,莊嚴(梵語vyuha)所成,真是功德無量!

  44、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法身充滿虛空宇宙,又說六方有恒河沙諸佛那麼多,彌陀法身已經塞滿整個虛空法界,那麼六方恒河沙數諸佛,坐在何處?豈非無容身之處嗎?

  法身(梵語dharma—kaya,巴利語dhamma—kaya),指佛所說之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這位仁者問得相當好,也蠻有趣的,我們應該明白,法身是無形無相的,非青、黃、赤、白、黑、藍、靛、紫等顔色所能形容的,非大小長寬圓所能比擬的,彌陀法身固然充塞虛空,六方諸佛亦是法界藏身,充塞虛空 ,照理而說,應該擁擠得非常火爆才對,反而爲什麼不會互相擠壓叫苦呢?或者擠得滿身大汗呢?這位仁者啊!這就是諸佛甚深境界,不愧是真功夫!我們不應該以凡夫之情見,臆斷諸佛空性世界,若以凡情測量佛境界,始終墮入我見我執,我見我執是入佛知見的大障礙,凡夫若能空我見,空我執,即能逐漸入佛見,所以,在學佛的曆程,應轉凡夫知見入佛知見,這是轉凡入聖的根本關鍵所在。

  梵網經雲:“轉一切見入佛見,佛見入一切見。”

  法身與法身是相互無礙的,空(梵語sunya)與空亦無礙。譬如:一盞日光燈的光明照于暗室,暗室當下光亮起來,第二盞日光燈又打開,此日光燈之光明又照明在前日光燈之光明處,前日光燈之光明與後一盞日光燈之光明絕對不會相互排擠,你推我推的、你擠我擠的,當下光明與光明互不侵犯,互不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無礙、相互安住,二盞日光燈是如此,十盞、百盞、千盞、無量盞日光燈皆如是,日光燈這種美德實在值得贊歎,值得嘉許!諸佛法身與法身之間相互無礙,相互包容之美德,亦複如是。

  又如衆流百川流入大海,大海不嫌一切川流,川流之水與大海之水不相排斥,反而相互包容,相互無礙,打成一片,大海之雅量,能縱容百川衆流,而不增不減,始終是大海一片,容多容少自在!諸佛法身充塞虛空,未曾增多,亦未曾減少;又如虛空,挖一個洞,未曾減少一空間,虛空添塞一個空間,亦未曾增加一個空間,虛空終不增不減,虛空與虛空不相互阻礙,而能相互包容;無量諸佛之法身充滿虛空,亦複如是!

  法身是解脫甚深之境,與般若性空正等相應,非凡情所能揣測得知,已超乎時度空間,非語言文字所能描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落入知見即成障道。

  法身之德,大之無外,小之無內,大能容小,小能容大,大不礙小,小不礙大,大小亦不可得,縱橫叁千大千世界,自在無礙,分身無量百千萬億化身于一刹那,如是窮劫欲贊歎法身之德,終無是處。

  45、極樂娑婆同是佛土,爲何生到淨土便不退轉,生到娑婆此土便皆退轉,這是什麼道理?

  極樂國土正報莊嚴(諸佛菩薩聖人),依報莊嚴(環境富裕無欠缺),衣食住行豐富自得,行者不會造業,師資皆聖人,可教導行者開悟證果,色食與法食具足成就,造業無得造起,墮落亦不可得,可安心立命而進道,故永不退轉。

  婆婆(梵語saha)此土正報不莊嚴(雖有凡有聖,生死無窮,貧富不均,無常窮變萬化,造業者多,聖人難遇,正法難聞),依報不莊嚴(環境卑劣,所求難得,身處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殺盜淫妄熾盛,環境無常多變,身心無安)。衆生隨業生此國土,必受業力所報,衆生欲扭轉淨化業報不是那麼簡單,業障一現前,則暴跳如雷,怒氣沖天,難調難伏,諸佛欲救無能,自己平時修行的功力全泡湯!業障沒現前還好好的,一旦業障逼臨,過去能說能講,大談諸法空性、唯識學、般若學、天臺、華嚴、禅宗,當下失效、失靈,口罵手舞腳踢,然後在佛前開始忏悔,如此一進一退周旋不休!進一步退叁步,這就是婆婆國土衆生修行狀況,大體上進少退多,婆婆國土修成就亦有,其數不多,易受惡劣環境所牽化,願力道心不堅,故不易成就,反而墮落者居多。

  華嚴經雲:“無量無邊衆生發菩提心,難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轉(梵語avinivartaniya)。”

  總而言之,諸佛是不妄語者、不異語者、真語者、不诳語者,諸佛令衆生導歸淨土是方便中的方便法門。婆婆國土是坎坷的、無常遷變的、多缺陷的、美中不足的、輪回的、不自在的、障礙多的、聖人難遇的、故易退轉,因而墮落六道,沈淪叁界。極樂國土正報與依報殊勝莊嚴,不憂欠色食與法食,不憂不欠,一切時一切處,皆可得安心無慮,佛是本師,菩薩是伴侶,正法是慧命,成佛是歸宿,退轉從何起?煩惱從何生?是故,極樂國土終無退轉之有!其道理就在這裏展現大放光芒!

  46、淨土法門貴在念佛求生淨土,如念阿彌陀佛,即彌陀來接引往生西方淨土;念他方佛亦有他方佛來接引。假使念大悲咒或准提咒,此人命終時,誰來接引呢?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異方便之法門,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皆有無量世界,無量世界即有無量諸佛,任憑稱念何方佛名,一心發願欲生彼國,彼佛必將接引念佛者往生他國,這絲毫無差,合乎淨土法門之要義。

  若畢生稱念大悲咒或准提咒,誰來接引呢?這個問題問得妙極了,相當有意義,是我佛門弟子所關切的,請仁者谛聽,當你發願一生稱念大悲咒或准提咒的時候,應該同時發願,願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或觀音勢至,在你臨命終時慈悲接引,令你往生淨土無障礙,如此必能蒙叁聖接引往生;或發願他方佛他方菩薩,來接引你到彼佛國土亦可,若無發願求佛接引,接引條件不能成立,誰來接引呢?法無定法,應機則宜,只要佛所說之咒,咒是通于十方叁世諸佛,平等無對待故。

  47、有病應吃藥,而藥方裏有動物藥方,若服此藥方,是否犯殺生戒?

  若依徹底理念持戒,絕對不可行,所謂甯願持戒而死,不以破戒而活,正如此意;若開方便緣,不是絕對不可以的,各人持戒的成績因人而異,有些人有病無病之際,精進絲毫不犯;有些人有病無病之際,還是會自動開方便,這是不理想的 ,所謂:大戒不犯、小戒不斷。持滿分戒也是持戒,持六十分也是持戒,分數有高低故。

  假使因病在身,非動物藥方不可,這就憑自己持戒的精神而定,雖然藥方已構成間接殺業,爲療形枯,爲求醫病,爲證菩提之下,自己可酌量而決定,在這種情況之下,法絕對無定法,純在一心念之動機而已!

  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動物之藥方,是絕對間接殺生的。

  48、受了戒而不持戒,未受戒而心裏持戒,兩者那一種有功德?

  受了戒不持戒是無法了生脫死的,想證成菩提(梵語bodhi),更是難上加難,因爲戒是度生死 的寶筏,正當發心受戒的一念是最尊貴的,受戒 的確功德殊勝,能超生死,共趨涅槃(梵語nirvana),種下這戒因是難得出世之因,八識田中有戒因種子,盡未來際亦必然戒因現前,可繼續受戒而修行,這是受戒的殊勝處,但受戒不持戒,這是嚴重破佛淨戒,罪業深重必招果報的。

  未受戒而心裏持戒,縱得果報,必屬人天小果,但人天小果僅有漏生滅,福報一盡,又墮落貧窮之數,畢竟有爲生滅之法,亦屬不究竟。

  依佛法而言,受戒已入佛弟子因位,已種下聖因,這是重點所在,不持戒是個人墮落的果報,知見沒有破,知道犯戒是不對的,果報受完,將後即不敢爲,有慚傀心故;未受戒究竟還是未入佛弟子之因位,尚屬凡夫位,沒有種下聖因故,往往犯過失會原諒自己,寬恕自己,反正還沒有受戒嘛!就如此一而再,再而叁墮落下去!同時破見與破戒之較量,破見比破戒嚴重。所以,前者功德殊勝,後者應須努力之。

  璎珞經雲:“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璎珞經雲:“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叁劫生死之苦。”

  49、見道方修道,不見道又如何修起?

  道(梵語marga),見道就是正見佛法實相義,因爲正見佛法實相,修行才不會誤修,譬如有眼目,才不致走錯方向;對事理的真相能正見了知 ,諸法緣起性空之道,內心無惑,對境不染,是非善惡,了義不了義,究竟不究竟,皆能明辨,見道者得失寸心知,不用別人規勸與啓發,自心自知自解脫,這是見道方是修道者的步步境界。

  不見道如何修起呢?不見道就如同不明事理 ,事理不明焉能處斷大事,必定過失節節生枝, 一切時一切處都會把人事物搞砸了,不但不能圓滿事理,反而有造業墮落的危機;不見道就無法修道,硬性要修,也不知從何修起,縱然在修,越修越遠,成了天魔外道,自己亦然不能自覺,還自樂洋洋,心生我慢貢高,如大梵天王,天魔上帝皆然,甚至修到四禅八定後,自認爲人是他所創造的,天地萬物是他獨創的,畢竟無明所致,這種種無明我慢與責高之心,乃至顛倒實相義理,生心染塵,皆是不見道而修,所帶來的一連串自誤誤人之道,豈可不知!豈可不慎!

  50、學佛者可參究他教之書否?

  佛法已深入人生宇宙實相,已得正見諸法真谛,得不退轉之後,才參究他教之書,無妨,不但無妨,反而更應深入理會他教之教義,不然如何破邪顯正呢?怎能知道他教講些什麼道理呢?既不知他教之教義,…

《佛學問答(第四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