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四輯)▪P3

  ..續本文上一頁是不應違失因果(梵語hetu—phala)、道德、造惡業之下即可,在謀求而得之財産,這前後階段,不傷害他人、團體、社會、國家,禀持這種正念而謀生賺錢,即是正當的行爲,正當的職業。

  12、佛教中常聽到八正道,八正道是什麼意思?

  八正道(梵語aryastangika—marga),八種求趣涅槃之道。八正道是小乘教法中,歸納于叁十七道品中的其中八種修行法則,是通達聖者的道法,隨後大乘佛法亦加以圓融發揚之。何謂八正道呢?今分別敘述如下:

  八正道:

  一、正見:即正確的知見。

  二、正思惟:即正確的思考。

  叁、正語:即正當的言語。

  四、正業:即正當的行爲。

  五、正命:正當的職業。

  六、正精進:即正當的努力。

  七、正 念:即正確的觀念。

  八、正 定:即正確的禅定。

  13、佛教對于命相、風水的看法如何?

  諸法皆空無自性、無有常法,更無有定相可言,一切窮變萬化,命相、風水亦爲諸法之數,更無特權可赦免。正信佛弟子不可著迷命相、風水之類,畢竟諸法空故,這是佛法最尊最上的殊勝莊嚴處,空更是不同于一切宗教,空是不同世間一切學術,空(梵語sunya)是諸法的本來面目,有佛無佛一切法皆如故。

  大般若經雲:“如來覺一切法畢竟空寂,證大菩提,隨順世間假立名字,故稱爲佛(梵語buddha),非爲實有,若有若無,不可得故。”

  總而言之,命相、風水是幻相而有,無有定法,無常空故,皆不可得,衆生不明諸法實相,因此被假相迷惑,從中不得自覺,將命相、風水,執著實有論、宿命論、定命論,其可悲憐,迷者誤以命相、風水可依可靠,導致自誤誤人,以訛傳訛,于是越陷越深,迷而又墮落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網。

  大般若經雲:“諸法性相,不可表示、不可分別、不可取著、不可造作,一切有情,設能如實了達諸法皆如幻化,應本已證無上菩提,然由有情于一切法,不可通達皆如幻化,故于諸趣生死輪回。”

  14、“念佛一聲,罪滅河沙”,是真的嗎?

  諸佛不妄語,妄語非真佛,佛陀徹始至終,從未對衆生說過妄語,反而悲心徹骨循循誘導我們踏上解脫之道,共證菩提(梵語bodhi),住大涅槃,豈會妄語之有。

  念佛一聲,罪滅河沙,道道地地有實質之理,何以故?有佛念即無妄念,有妄念即無佛念,佛念與妄念不得同時存在;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當下自性清淨,無有造業故,身口意叁業清淨,得無量功德,福報日增,諸佛贊歎;若無念佛,則妄念紛飛,若起邪念(叁毒),當下豈不是造業闖禍了嗎?這麼闖禍(殺盜淫妄酒)之下,一切罪業(因果)何止河沙之多!

  如上所述,不難明白,念佛非但能得叁業清淨=,亦可避免動念缤紛因而造作諸業,廣受一切殘局之報。衆生之妄想造業,多得窮劫廣說不盡,堆積遠勝須彌山,故曰:念佛一聲,罪滅河沙。

  大藏經雲:“衆生(梵語bahu—jana)之造業,若有體相,盡虛空不能容受。”

  15、修福報與修道,到底有何差別?

  修福報是圓滿佛道部分之一,不能代表佛道的全體,因爲修福報而不修智慧,始終無法出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之外,固然能得人天之大富大貴,亦免不了受善惡之業所牽纏,控製得叁界不得出,叁業致使自己身不由己,隨其擺布故。

  不修道就沒話說,一旦要修行,福報是應該修,智慧(梵語jnana)亦不可或缺,何以故?有福無智成顛倒,有智無福成煩惱,是故,福智應雙管齊下,相得益彰,不得偏失一邊。

  盡管努力勤修福報,但不修智慧來破煩惱,淨化業障,窮盡來生罪亦存在,因爲福報不能滅罪,滅罪有滅罪之法,豈可不慎哉!

  六祖慧能大師雲:“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16、常常發現一些人,總喜歡發問一些與生死開悟不相幹的問題,這輩人士這種行爲,對他自己有什麼好處?

  若真有疑難,是該發問的,由問而得到如實真相,因而破迷啓悟,這是好現象的,值得贊歎與嘉許。

  佛門有句名言: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這是勉勵學佛行者,應勇于求知,達成破迷啓悟,早證法身(梵語dharma—kaya)之德,但是的確有一些不法之人,喜歡問一些與佛法無關,與修行無關,與證成無生法忍無關種種問難,這些豆腐中挑骨頭的人,只是玩弄手段,刺激他人,從中求得幸災樂禍之心,此人與真理尚有一段距離故,內心執著意識堅固不拔,亦須浪迹無量劫冤枉之苦呢!

  大聖佛陀在世之時,亦有很多外道總是喜歡找佛陀的麻煩,種種故意問難,令佛陀難堪一般,佛陀不愧是佛陀,焉能受那些無知之輩所難倒呢?畢竟,佛陀之智慧已達世出世間圓滿無礙,叁二句的真理就把對方駁倒,使對方心服口服。

  若遇上無理取鬧之輩,大聖佛陀也不想跟這輩之人結惡緣,當下沈默,安住不生不滅自性中,這是佛陀處斷惡劣不法之人的態度。在佛經記載大聖佛陀有叁不答,就是無意義之問題,有答無答皆與事實了無痛癢,毫無相幹,佛就沈默不答,何謂叁不答?分別如下:

  佛陀叁不答:

  一、對修行絲毫無幫助不答。

  二、不趨向聖道不答。

  叁、沒有答案不答(無意義不答)。

  大聖佛陀之智慧已究竟圓滿,對人生與宇宙洞澈無惑,怎麼不回答呢?因爲縱然答案給了你,你的智慧夠狹窄,亦然不能懂得佛意,如此日夜保守這個問題,會因此磨滅光陰,無常一到,空廢了這輩子的人身,豈不痛哉!佛陀該答覆的總是會慈悲爲我輩答之熟,就酌量答覆之,這就是觀機逗教之法。

  17、佛門中有“八解脫”的名詞總是不明其義,請慈悲開示好嗎?

  八解脫(梵語asatu vimoksah),八解脫又名八背舍,就是八種背棄舍除叁界煩惱系縛的禅定。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心中若有色的想念,就會引起貪心來,應該觀想到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無從生起,故稱解脫。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謂心中雖然沒有想念色的貪心,但是要使不貪心的想念更加堅定,就還要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永遠無從生起,所以稱爲解脫。

  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莊嚴、珍寶之色、稱淨解脫,觀想這種淨色的時候,能夠不起貪心,即可以證明其心性,已是解脫,所以稱身作證,又他的觀想,已是解脫,所以稱身作證;又他的觀想,已經完全圓滿,能夠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稱具足住。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五、六、七的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的修定者,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觀想苦(梵語duhkha)、空(梵語sunya)、無常(梵語anitya)、無我(梵語anatman),使心願意舍棄一切,所以稱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謂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所以稱爲滅盡定。

  18、學佛須叁業清淨是最終目標,但敝人身口二業尚可勉強不作惡,但意業猶然就範,請問應如何疏導,普令意業共登彼岸?

  叁業(梵語trini—karmani),即身口意叁業。意就是心,心是一切萬法之源,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身口亦必由心所支配,離心則身口動用不得,心若解脫,身口亦必隨之而解脫;心若不解脫,身口二業也隨之而不得解脫。

  八大人覺經雲:“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19、如何辨別佛經之真僞?請慈悲答覆!

  佛陀住世八十年,說法四十九年,演說叁百余會,佛經浩瀚如海,合計大小乘聖典有八千四百六十卷之多,要辨別是否真經或僞經,實在不是很容易的事,除了發心探究經典的來源,以及教史教製教典多方面了解之外;佛教(梵語Buddha—sasana)流傳至今已有叁千年的曆史,透過時空的演變,佛法的確會多少變質,參雜一些外道色彩,或卷入時代哲人思想,致使無上法寶不得不變樣!

  大聖佛陀的教法,具體上,可分爲前後五個階段延傳下來,何等爲五?敘述如下:

  佛教延傳五階段:

  一、原始佛教。

  二、部派佛教。

  叁、初期大乘佛教。

  四、中期大乘佛教。

  五、後期大乘佛教。

  原始佛教是佛陀于人間成等正覺後,弘宗演教,廣度無量衆生,有說有證,正法時期。

  部派佛教是佛陀滅度後約一百二十年左右,佛教的教法,因弟子領悟有別,因此,開始分裂演化,成爲部派佛教。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大體上,是小乘(梵語hina—yana)興盛而大乘(梵語maha—yana)隱沒時期,前後維持五百年的佛法。

  初期大乘佛教是佛法由小乘開始進入大乘佛教的開端。

  中期大乘佛教是佛法進入中年時代的佛教,融合大小乘無礙,大力倡導般若性空,空有不二之時期。

  後期大乘佛教是佛法在印度逐漸落沒的時代,密宗日益興起,而密宗內部參雜許多波羅門教的思想與色彩極多,因此,佛教的本質就開始走下坡,再加上北部的回教南侵,法難甚劇,使佛教大傷元氣,招架不住,內憂外患,佛教分崩離析,不久之後,佛教則消失于印度,佛法在印度發源,也在印度緣滅,後期大乘佛教是值得同情的佛教,值得過濾與淨化的後期佛教。

  縱管佛法如何延傳,正信佛弟子應勇于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能引導我們由…

《佛學問答(第四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