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叁輯)▪P2

  ..續本文上一頁26. 大叁災是甚麼?小叁災是甚麼?

  127. 何謂小劫、中劫、大劫?

  128. 世界的成住壞空如何演變?

  129. 八不中道,是那八不?

  130. 何謂“四念處”?

  131. “五停心觀”是什麼意思?

  132. 佛門中常到四正勤,不知何謂“四正勤”?

  133. 佛教經典常引述蓮華,蓮華到底有何意義?

  134. 佛法浩瀚如海,“叁藏十二部經”如何解釋?

  135. “南無”應讀何音?含有何義?何故在佛菩薩名號之上,必加此二字?

  136. 爲何佛門弟子,很重視回向?意義何在?

  137. 念阿彌陀佛,往生殊勝淨土,總得幾許利益?

  138. 論諸法門,其數無量,何法自力?何法他力?

  139. 自力修道,何時得成?他力修道,何時得熟?

  140. 阿彌陀經雲: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上來雖勤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

  141. 贊歎念佛,得何功德?誹謗念佛,得何罪報?

  142. 專念阿彌陀佛,定生淨土,定得無量功德,未審有何保證?令不遣信耶?

  143. 出家有那十二種功德?

  144. 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作何解釋?

  145. 念佛有什麼好處?試舉經文爲證?

  146. 佛言叁事,最爲無上,是指那叁事?怎麼樣才能算真供養佛?

  147. 舍利是什麼東西?何故而有?

  148. 何謂俗谛和真谛?

  149. 何謂“二種資糧”?意義何在?

  150. 佛門弟子受戒之後皆有“燒戒疤”,不知意義何在?

  151. 受戒時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等四科門,南山律宗立此爲戒四別,……?

  152. “佛魔一如”要如何解釋?

  153. 大聖世尊初成道,初轉*輪,度何人?說何法?

  154. 金剛經與其它經典常提到“四生”,不知四生是何意義?

  155. 往生極樂世界之後,還記得今世的事情嗎?

  156. 我自覺當女人身比男人身要苦得不可稱計,但如何才能女轉男身,請慈悲指示?

  157. 加持過的“大悲咒水”,給予畜牲喝,而使它與佛結緣,行得通嗎?

  158. 何謂“定慧等持”?

  159. 淨土宗依據叁經一論爲淨土法門之要典,何謂叁經一論?……?

  160. 從因地修行開始,聲聞乘曆經多久可證成果位?……

  1. 有人發心想學佛、修行,但習氣重,不能持戒,怎麼辦?

  習氣(梵語vasana)。又作煩惱習、余習。由于吾人之思想及行爲經常生起的習慣、習性。衆生習氣重,是無量劫以來所累積的通病,的確要把戒持好是不容易的,但是不把戒持好,心地必將放逸,因放逸而造業,因造業而感召痛苦的果報,乃至沈淪于生死(梵語samsara) 的深淵。

  凡夫在因地修行,必須願力堅強,心要禀持持戒的重要性,畢竟,持戒(梵語sila)可以令凡夫由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梵語vimoksa)的彼岸,持戒能由煩惱的此岸可到達清淨的彼岸,持戒能由流轉的此岸到達還滅的彼岸,持戒能由凡夫的此岸到達聖者的彼岸。

  同樣的理由,如果不能持戒,那將會繼續不斷的流轉生死,感召無量痛苦的果報,始終于六道往返不休,于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沈溺永無止息。

  2. 爲人講經說法,若佛法說錯了,有因果之報否?

  因果(梵語hetu-phala)。指原因與結果,亦即指因果律。凡事皆有因果,佛法說錯了,將別人的知見引導錯誤,致使他人走入歧途,因而墮落迷妄的深淵,感召無量惡報,那麼,爲人說法者,因果亦難逃之夭夭!古來大德曾經把佛法說錯一個字,因而感召五百世的狐狸精哩!豈可不慎乎!

  3. 做人心好就好了,又何必學佛呢?

  世俗(梵語samvrti)之輩,往往如是說,乍聽之下,似乎有道理,但仔細思惟一番,卻醞釀無限錯謬,此話如何而說呢?因爲心好就好了,那麼,心好是以何種心爲標准呢?我們放眼看天下的一般人,嘴巴說心好就好了,何必學佛!但嘴巴還再吃衆生肉;嘴巴說心好就好了,何必學佛!但嘴巴亦然再說謊話;嘴巴說心好就好了,何必學佛!但是身體依舊殺盜淫,如此一來,豈不是無稽之談,隱瞞別人欺騙自己了嗎?

  再深入的探究一番,做人果然心地好也是好,做天人心地也是好,做聲聞(梵語sravaka)心地也是好,做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心地也是好,做菩薩(梵語bodhisattva)心地也是好,做佛(梵語buddha)心地也是好,同樣都是好,但是境界有高低深淺,不能一概而論,這裏我們要表明的是,學佛的境界高于一切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之心,所以,爲了更上一層樓的境界,做人的標准還不夠,亦須學佛,以期開悟證成無上菩提爲宗,是故,做人心好還不夠,亦落人乘,未達佛乘,尚未究竟,故須學佛。

  4. 何謂持“滿分戒”與“不滿分戒”?

  若以在家五戒(梵語panca silani)而言,能持圓滿五條戒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持滿分戒;若五條戒有一條至四條戒不能持者,不能全部持滿戒法,是名持不滿分戒。若持一條戒,稱一分戒;若持二條戒,稱少分戒;若持叁、四條戒,稱多分戒。

  5. 菩薩圓寂,再轉世爲人,能知宿世因緣嗎?

  菩薩類別有五十二階位,菩薩(梵語bodhisattva),境界高低深淺有異,不可一概而論,若證得法身(初地以上)之菩薩,就沒有隔陰之迷,轉世爲人,能知宿世因緣;若沒有證得法身(梵語dharma-kaya)的菩薩,轉世爲人,要知道宿世因緣,就不是那麼容易之事了。

  6. 修行之人,何以要斷愛欲?

  六道衆生所以不能證得菩提(梵語bodhi),就是不知愛欲自性不可得,因此,無止盡貪求愛欲,因愛欲故造業,因造業感召輪回之報,是故,修行者必然要斷愛欲,普得清淨自性之彰顯。

  佛說四十章經雲:“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衆人共臨,無有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梵語marga)可見矣!”

  7. 布施者不叁輪體空,將會與受施者結善惡緣嗎?

  是的,布施(梵語dana)者不能將能施、所施之物、受施者叁輪體空,必然心裏有念、有住、有相故;心地有所求,起善念得善報;布施後心地後悔,必將與受施者易結惡緣,是故,每當行布施之際,應該心存布施者乃空性(梵語sunyata),所施之物亦空性,受施者亦空性,見空性即解脫,如是而布施,即與道相應矣!

  8. 請問出家人已不重名利了,爲何還要蓋那麼大的佛寺?

  佛寺蓋得莊嚴(梵語vyuha)而廣大,若能廣度無量衆生,蓋大寺又何妨?若不度衆生,又不弘法,亦不修行,蓋雄壯的佛寺,的確有勞累十方信衆之財;出家人若能不重名利,蓋大佛寺,依此而廣行度衆,弘法利生,代佛宣化,普令大地有情,因迷而悟,因悟而證,是名功德無量!

  9. 佛製定過午不食戒,有何好處?修行到何種境界,才可持過午不食戒?

  過午不食的好處極多,是故佛陀製定之:

  一.食欲少,能減低男女愛欲之心。

  二.能得身心輕安,讓腸胃得到適當休息。

  叁.易入禅定(梵語dhyana)。

  四.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修行悟道。

  五.欲得解脫(梵語vimokso),食欲必然淨化故。

  六.叁世諸佛皆依過午不食。

  持過午不食有如上所述之好處,有理念而持午,人人皆可行之,持之以恒,即可得到持午之功德與利益,無有限製。

  10. 自己知道佛去,吝啬不向人講,有沒有罪過?

  自己明白佛法的道理,有人請問,吝啬不向人宣說,是有罪過的,

  第一、此人忘恩負義,不知報叁寶(梵語tri-ratna)恩故。

  第二、對自己而言,自心自私自利,我執深重,不得解脫,得愚癡(梵語modha)果報故。

  11. 有信徒請沙門應供,至其家中,未供飯食,可以先請問佛法否?

  在次第上應該先供飯食,而後請問彿法,若顛倒前後,有失禮之處,易犯慢法慢僧之嫌,我佛弟子應如是知,如是見,是名正見(梵語samyagdrsti)。

  12. 爲何每翻起經書想閱讀時,馬上想睡覺,是何原因?

  經書所闡揚的是真理,解脫之道,衆生不易相應,生澀貧乏故,如路面砂礫荊棘,坎坷難行;衆生無量劫以來與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相應成習,背覺合塵,六道輪回走得很光滑,閉上眼睛也不會走錯方向,易于相應,是故,翻起經書就想睡覺。

  13. 爲何夢會有善惡念?夢可以預測事兆嗎?

  夢就是吾人沒有熟睡所産生的心識活動,動善念是善夢,動惡念是惡夢,佛門稱之夢中意識。夢是睡中意識活動的前後景像,如人白天之妄心一般,妄心飄浮不定,極爲微脆,妄心強烈堅固,妄想亦隨之而強烈,印象隨之而清晰,夢中亦複如是,夢或多或少可預測事兆些,但機緣甚爲渺小,正信佛弟子,不以夢爲預測事兆爲正途,畢竟,夢亦屬妄識之類。

  14. 學佛很難,爲什麼那麼多人都喜歡學佛?

  佛法是解脫之法,是覺悟之法,是證悟菩提之寶筏,解脫(梵語vimoksa)與覺悟,固然是艱難的、不易的,但是,不是不可成佛的,只是時間的遲早問題,所以說,學佛很難,不學又不行,不學准墮落,懂得佛法的人,無形中便發起學佛的熱誠與風行。

  15. 本人最喜歡學佛,可是時冷時熱,怎麼辦?

  凡夫(梵語prthag-jana)在因地學佛的過程,道心往往不易堅固,如空中的羽毛,隨風飄動,無有定處,時冷時熱,這是很正常的情況,若…

《佛學問答(第叁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