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三辑)▪P2

  ..续本文上一页26. 大三灾是甚么?小三灾是甚么?

  127. 何谓小劫、中劫、大劫?

  128. 世界的成住坏空如何演变?

  129. 八不中道,是那八不?

  130. 何谓“四念处”?

  131. “五停心观”是什么意思?

  132. 佛门中常到四正勤,不知何谓“四正勤”?

  133. 佛教经典常引述莲华,莲华到底有何意义?

  134. 佛法浩瀚如海,“三藏十二部经”如何解释?

  135. “南无”应读何音?含有何义?何故在佛菩萨名号之上,必加此二字?

  136. 为何佛门弟子,很重视回向?意义何在?

  137. 念阿弥陀佛,往生殊胜净土,总得几许利益?

  138. 论诸法门,其数无量,何法自力?何法他力?

  139. 自力修道,何时得成?他力修道,何时得熟?

  140. 阿弥陀经云: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上来虽勤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

  141. 赞叹念佛,得何功德?诽谤念佛,得何罪报?

  142. 专念阿弥陀佛,定生净土,定得无量功德,未审有何保证?令不遣信耶?

  143. 出家有那十二种功德?

  144. 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作何解释?

  145. 念佛有什么好处?试举经文为证?

  146. 佛言三事,最为无上,是指那三事?怎么样才能算真供养佛?

  147. 舍利是什么东西?何故而有?

  148. 何谓俗谛和真谛?

  149. 何谓“二种资粮”?意义何在?

  150. 佛门弟子受戒之后皆有“烧戒疤”,不知意义何在?

  151. 受戒时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等四科门,南山律宗立此为戒四别,……?

  152. “佛魔一如”要如何解释?

  153. 大圣世尊初成道,初转*轮,度何人?说何法?

  154. 金刚经与其它经典常提到“四生”,不知四生是何意义?

  155. 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还记得今世的事情吗?

  156. 我自觉当女人身比男人身要苦得不可称计,但如何才能女转男身,请慈悲指示?

  157. 加持过的“大悲咒水”,给予畜牲喝,而使它与佛结缘,行得通吗?

  158. 何谓“定慧等持”?

  159. 净土宗依据三经一论为净土法门之要典,何谓三经一论?……?

  160. 从因地修行开始,声闻乘历经多久可证成果位?……

  1. 有人发心想学佛、修行,但习气重,不能持戒,怎么办?

  习气(梵语vasana)。又作烦恼习、余习。由于吾人之思想及行为经常生起的习惯、习性。众生习气重,是无量劫以来所累积的通病,的确要把戒持好是不容易的,但是不把戒持好,心地必将放逸,因放逸而造业,因造业而感召痛苦的果报,乃至沉沦于生死(梵语samsara) 的深渊。

  凡夫在因地修行,必须愿力坚强,心要禀持持戒的重要性,毕竟,持戒(梵语sila)可以令凡夫由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梵语vimoksa)的彼岸,持戒能由烦恼的此岸可到达清净的彼岸,持戒能由流转的此岸到达还灭的彼岸,持戒能由凡夫的此岸到达圣者的彼岸。

  同样的理由,如果不能持戒,那将会继续不断的流转生死,感召无量痛苦的果报,始终于六道往返不休,于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沉溺永无止息。

  2. 为人讲经说法,若佛法说错了,有因果之报否?

  因果(梵语hetu-phala)。指原因与结果,亦即指因果律。凡事皆有因果,佛法说错了,将别人的知见引导错误,致使他人走入歧途,因而堕落迷妄的深渊,感召无量恶报,那么,为人说法者,因果亦难逃之夭夭!古来大德曾经把佛法说错一个字,因而感召五百世的狐狸精哩!岂可不慎乎!

  3. 做人心好就好了,又何必学佛呢?

  世俗(梵语samvrti)之辈,往往如是说,乍听之下,似乎有道理,但仔细思惟一番,却酝酿无限错谬,此话如何而说呢?因为心好就好了,那么,心好是以何种心为标准呢?我们放眼看天下的一般人,嘴巴说心好就好了,何必学佛!但嘴巴还再吃众生肉;嘴巴说心好就好了,何必学佛!但嘴巴亦然再说谎话;嘴巴说心好就好了,何必学佛!但是身体依旧杀盗淫,如此一来,岂不是无稽之谈,隐瞒别人欺骗自己了吗?

  再深入的探究一番,做人果然心地好也是好,做天人心地也是好,做声闻(梵语sravaka)心地也是好,做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心地也是好,做菩萨(梵语bodhisattva)心地也是好,做佛(梵语buddha)心地也是好,同样都是好,但是境界有高低深浅,不能一概而论,这里我们要表明的是,学佛的境界高于一切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之心,所以,为了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做人的标准还不够,亦须学佛,以期开悟证成无上菩提为宗,是故,做人心好还不够,亦落人乘,未达佛乘,尚未究竟,故须学佛。

  4. 何谓持“满分戒”与“不满分戒”?

  若以在家五戒(梵语panca silani)而言,能持圆满五条戒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持满分戒;若五条戒有一条至四条戒不能持者,不能全部持满戒法,是名持不满分戒。若持一条戒,称一分戒;若持二条戒,称少分戒;若持三、四条戒,称多分戒。

  5. 菩萨圆寂,再转世为人,能知宿世因缘吗?

  菩萨类别有五十二阶位,菩萨(梵语bodhisattva),境界高低深浅有异,不可一概而论,若证得法身(初地以上)之菩萨,就没有隔阴之迷,转世为人,能知宿世因缘;若没有证得法身(梵语dharma-kaya)的菩萨,转世为人,要知道宿世因缘,就不是那么容易之事了。

  6. 修行之人,何以要断爱欲?

  六道众生所以不能证得菩提(梵语bodhi),就是不知爱欲自性不可得,因此,无止尽贪求爱欲,因爱欲故造业,因造业感召轮回之报,是故,修行者必然要断爱欲,普得清净自性之彰显。

  佛说四十章经云:“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梵语marga)可见矣!”

  7. 布施者不三轮体空,将会与受施者结善恶缘吗?

  是的,布施(梵语dana)者不能将能施、所施之物、受施者三轮体空,必然心里有念、有住、有相故;心地有所求,起善念得善报;布施后心地后悔,必将与受施者易结恶缘,是故,每当行布施之际,应该心存布施者乃空性(梵语sunyata),所施之物亦空性,受施者亦空性,见空性即解脱,如是而布施,即与道相应矣!

  8. 请问出家人已不重名利了,为何还要盖那么大的佛寺?

  佛寺盖得庄严(梵语vyuha)而广大,若能广度无量众生,盖大寺又何妨?若不度众生,又不弘法,亦不修行,盖雄壮的佛寺,的确有劳累十方信众之财;出家人若能不重名利,盖大佛寺,依此而广行度众,弘法利生,代佛宣化,普令大地有情,因迷而悟,因悟而证,是名功德无量!

  9. 佛制定过午不食戒,有何好处?修行到何种境界,才可持过午不食戒?

  过午不食的好处极多,是故佛陀制定之:

  一.食欲少,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

  二.能得身心轻安,让肠胃得到适当休息。

  三.易入禅定(梵语dhyana)。

  四.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

  五.欲得解脱(梵语vimokso),食欲必然净化故。

  六.三世诸佛皆依过午不食。

  持过午不食有如上所述之好处,有理念而持午,人人皆可行之,持之以恒,即可得到持午之功德与利益,无有限制。

  10. 自己知道佛去,吝啬不向人讲,有没有罪过?

  自己明白佛法的道理,有人请问,吝啬不向人宣说,是有罪过的,

  第一、此人忘恩负义,不知报三宝(梵语tri-ratna)恩故。

  第二、对自己而言,自心自私自利,我执深重,不得解脱,得愚痴(梵语modha)果报故。

  11. 有信徒请沙门应供,至其家中,未供饭食,可以先请问佛法否?

  在次第上应该先供饭食,而后请问彿法,若颠倒前后,有失礼之处,易犯慢法慢僧之嫌,我佛弟子应如是知,如是见,是名正见(梵语samyagdrsti)。

  12. 为何每翻起经书想阅读时,马上想睡觉,是何原因?

  经书所阐扬的是真理,解脱之道,众生不易相应,生涩贫乏故,如路面砂砾荆棘,坎坷难行;众生无量劫以来与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相应成习,背觉合尘,六道轮回走得很光滑,闭上眼睛也不会走错方向,易于相应,是故,翻起经书就想睡觉。

  13. 为何梦会有善恶念?梦可以预测事兆吗?

  梦就是吾人没有熟睡所产生的心识活动,动善念是善梦,动恶念是恶梦,佛门称之梦中意识。梦是睡中意识活动的前后景像,如人白天之妄心一般,妄心飘浮不定,极为微脆,妄心强烈坚固,妄想亦随之而强烈,印象随之而清晰,梦中亦复如是,梦或多或少可预测事兆些,但机缘甚为渺小,正信佛弟子,不以梦为预测事兆为正途,毕竟,梦亦属妄识之类。

  14. 学佛很难,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学佛?

  佛法是解脱之法,是觉悟之法,是证悟菩提之宝筏,解脱(梵语vimoksa)与觉悟,固然是艰难的、不易的,但是,不是不可成佛的,只是时间的迟早问题,所以说,学佛很难,不学又不行,不学准堕落,懂得佛法的人,无形中便发起学佛的热诚与风行。

  15. 本人最喜欢学佛,可是时冷时热,怎么办?

  凡夫(梵语prthag-jana)在因地学佛的过程,道心往往不易坚固,如空中的羽毛,随风飘动,无有定处,时冷时热,这是很正常的情况,若…

《佛学问答(第三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