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遇到这种现象,更应该抖擞精神勇猛精进,凡夫在因地修行是应该带有勉强的意愿,因为懈怠的习气已经无量劫以来就本有了,若不带勉强的意志力,始终易被懈怠之心所蒙蔽,因而不得自知,甚至知而无法前进。
我们在修行学佛的历程,应该在正见方面先矫正,若能正见人生与宇宙的真相之后,必能从行为方面逐渐改善,日益净化与升华。
华严经云:“无量无边众生发菩提心,难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转。”
杂阿含经云:“若人生世间,正见(梵语samyag-drsti)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地狱。”
16. 佛教里常听人说“发心”二字,是什么意思?
所谓发心者,就是启发未发之心,令心生起,是名发心。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发菩提心之略称。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17. 外道所说的五教三教合一,可能成立吗?
宗教的教义,有共通点与不共通点之处,不能一概而论,教义有深浅高低之别,五教三教合一,始终是无法达成共识的。
何谓共通点呢?就是每一个宗教在根本立场上,都以行善断恶为正宗,行善断恶是每个宗教所共识的,若离此观点,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厌弃。
何谓不共通点呢?就是各宗教都有各宗教的根本立论法则,在思想上悬殊甚大,甚至格格不入。譬如:基督教主张一神论,创造论,认为人类与宇宙世界是上帝所创造的,人类与宇宙世界的存在是上帝的存在而存在,上帝不存在,人类与宇宙世界就免谈了,不但基督教如此而立论,其它的宗教亦必如此而立论,譬如回教阿拉的真神,也主张宇宙是它所创造的;印度教的大梵天王也主张宇宙是它所创造的,中国的古老文化,盘古开天地之论调也是如此一般,这些宗教都是主张一神论,或称为创造论。
佛教(梵语Buddha-sasana)立论有别于其它任何宗教,佛教能正觉人生与宇宙的真相,是故,佛教是觉者的宗教,不是一神论或创造论的格式所能相提并论的,佛教正觉人是无始无终的,非上帝或真神所创造,更不是道所化育的,宇宙的存在是由六道众生广造诸业,因而业力感召所成的,是因六道众生的存在而存在,若六道众生全部都净化解脱,那么宇宙亦必然消失而不存在了,佛教主张不二法门,讲缘起性空,中道实相义谛,是其它宗教所没有的。
基于各宗教之教义截然不同,欲五教三教合一,是为甚难,永远无法成立,智者应如是知,如是见,不然儱侗含糊的信仰,易陷入和事佬,混淆视听,道听涂说,莫衷一是之感,岂不悲哉!若欲证成无上菩提,终无是处。
18. 经典里常提到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何辈人物?
善男子(梵语kula-putra),善女人(梵语kuladuhitri)之简称。具足一心向善断恶之男女,乃至发菩提心之行者,皆可称之,但善男子善女人在修行的境界是有高低深浅之别,有修得累生累劫的光阴,有的仅修几生几世,有些刚初发心,是故,善男子善女人,总称为一心向善断恶之男女,乃至发菩提心之菩萨是也。
19. 何谓离三心,去四相?是什么意思?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是名三心。过去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梵语sunyata)故;现在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未来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三心了不可得,空无自性,无所得故,应当离,不应生心贪著自性可得,自性空性不可得故,故名离三心。
何谓去四相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名四相。
我相乃四大五蕴所缘起,缘起诸法乃性空,性空诸法不可得,是故,我相无我,无我不可贪,是名去我相;人相是我相的对立而存在,妄计我是人,我生人道,异于余道,名为人相,我相不可得,人相亦不可得,不可贪著人相,是名去人相;众生相乃众缘所成,六道众生妄计色受想行识和合生此身,名之众生相,然而众生相无自性,无自性不可得,名为去众生相;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一期寿命,或长或短,是名寿者相,然寿者相其体亦无自性可得,心不生贪著,故名去寿者相。
学道者若能离三心去四相,即能与菩提自性感应道交,当下与自性相会,法身(梵语dharma-kaya)自显矣!
20. 什么叫做“三藏法师”?
三藏法师(梵语tripitakacarya)。经藏、律藏、论藏,名之三藏。经藏阐明定学,律藏阐明戒学,论藏阐明慧学,三藏总摄佛教的总纲。若能精通贯串三藏教义者,名为三藏法师,如玄奘大师、鸠摩罗什大师、智者大师、杜顺和尚、印顺大师...等等。
三藏法师亦可称为:依三藏为师,三业(梵语trini-karmani)与三藏相应,所言所行皆三藏之用,名为三藏法师。
21. 学佛的人要破我见、我执,但不知什么是我见我执?
我见又名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与精神界,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是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之上妄执为我,故称之我见。众生所以会生死流转,只因有我见,因我见而不能正见诸法实相,导致迷惑而造业,感召无穷苦痛,浪迹六道,往返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若能知我无我,执著就不得由起,当下远离妄计之执,即可入道矣!
22. 要出三界,必须要破“见思”二惑,请问如何深入?
要出三界,必须破见思二惑。何谓见惑?就是见解上的迷惑或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何谓思惑?就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断此见思二惑即证阿罗汉果(梵语arhat),出离三界。
修行欲深入解脱,必须先从见惑解危,由见解正见之后,思惑也就随之而净化,逐步迈上菩提之道。
23. 到佛寺请法,须要具备什么礼节?
家有家规,社会有社会规章,国家有国家宪政,佛寺有佛寺之礼仪,若欲请法亦必依礼仪行事,不得马虎了事,若不依法请法,易生起慢法慢僧慢佛之过失。
所谓:诚于中,形于外。主敬存诚于内心,理办到了;礼节仪式不可废,事办到了,里外一致,理事不二,请法之礼仪亦复如是。
佛陀时代,佛弟子欲请法,首先绕佛三匝,而后顶礼佛陀三拜,心存主敬,长跪合掌,接著就是发问佛法,佛陀就一一阐述解答,讲述圆满,佛弟子应行感恩之念,向佛陀行三顶礼之仪,而后退下,依教奉行。过去佛行化皆如此一般,现在佛行化亦如此,未来佛行化亦必如此也。
24. 佛教界所用的*轮标志,何以为三个轮?
*轮(梵语dharmacakra,巴利语dhammacakka),谓对于佛法之喻称。*轮之由来,乃由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所组合,表征八项圣者的道法,修此八正道,可证得阿罗汉果乃至佛的果位。
三个*轮具足著三法印,行道者依此三法印辗破三界之见思二惑,因而断三界,脱六道,此*轮永远不休不止!
25. 许多佛菩萨的头上又有佛相,甚至多手多足多身,是何意义?
佛菩萨的头上还安有佛的头,甚至安有多手多足多身的现象,这表征佛的智慧(梵语jnana)与神通(梵语rddhi)广大,慈悲无尽,愿力无穷,行门广大无际的表率,佛的意境甚深难测,安上多手多足多眼多身,只是百千万还不及一的形容佛境,毕竟,佛的法身是遍满法界,无刹不现身,能够大体大用,体用无碍,变化莫测,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知。
凡夫为佛菩萨安装圣相,实在微不足道之举,仅能拱云托月,衬托佛之无上庄严,与甚深佛之意境而已!
26. 什么叫做“色法”?什么叫做“心法”?学佛之人是否要空二法?
色法(梵语rupa-dharma)。心法(梵语cittadharma)。物质界,或器世界,由众因缘和合,谓之色法。精神界,心灵上的行为,所造作的功用,谓之心法。
色法与心法,本性无有自体可得,空幻不实,缘起性空,性空不碍缘起,如是实相中道,是色心二法的本来面目,学佛之人,应如是知,如是见,若如是知见,必将与道相会,去圣不远。
27. 佛教的典籍,难懂难读,要如何才能深入?
佛教(梵语Buddha-sasana)教义的确深广无际,浩瀚如海,难懂难读,要深入法海,体解大道实在是一件不易之事,但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有毅力、有恒心,终了还是可以到达彼岸的。
在学佛过程常亲近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是必然须要的,因为善知识可为我们解开经典的奥义,让我们心开意解,同时,行者必须广学多闻,由闻思修下手,日积月累,心地自然能开拓出新天地来。
28.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非也,佛之弟子有两大类别,一则出家佛弟子。二则在家佛弟子。各人因缘成熟,能以出家(梵语pravrajya)身分修则以出家修;各人因缘未成熟则以在家修行即可,是故,佛教是不反对家庭制度的。
在家有在家的制度所限,往往进道的过程,较易被限制、考验多、累赘多、牵缠多,在家弟子能佛法家庭化是最好不过了,在知见上、思想上、行为上,都能佛道相应,大众一心,别无议论,佛化家庭亦可学佛。
29.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才能解脱吗?不出家能得到解脱吗?
解脱(梵语vimoksa),意谓解放,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信仰佛教不一定非出家不可,也不一定出家才能解脱,只是条件的优劣有别,环境有别。出家不精进菩提,证道难也;若肯勇猛向道,无种种束缚,条件具足,证道指日可望。在家修行若肯精进向佛而修,虽有俗…
《佛学问答(第三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