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遇到這種現象,更應該抖擻精神勇猛精進,凡夫在因地修行是應該帶有勉強的意願,因爲懈怠的習氣已經無量劫以來就本有了,若不帶勉強的意志力,始終易被懈怠之心所蒙蔽,因而不得自知,甚至知而無法前進。
我們在修行學佛的曆程,應該在正見方面先矯正,若能正見人生與宇宙的真相之後,必能從行爲方面逐漸改善,日益淨化與升華。
華嚴經雲:“無量無邊衆生發菩提心,難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轉。”
雜阿含經雲:“若人生世間,正見(梵語samyag-drsti)增上者,雖曆百千生,終不墮地獄。”
16. 佛教裏常聽人說“發心”二字,是什麼意思?
所謂發心者,就是啓發未發之心,令心生起,是名發心。指發願求無上菩提之心,發菩提心之略稱。即發起求解脫苦難,往生淨土或成佛之願望。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乃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之良田,發此心,勤行精進,以速證無上菩提。
17. 外道所說的五教叁教合一,可能成立嗎?
宗教的教義,有共通點與不共通點之處,不能一概而論,教義有深淺高低之別,五教叁教合一,始終是無法達成共識的。
何謂共通點呢?就是每一個宗教在根本立場上,都以行善斷惡爲正宗,行善斷惡是每個宗教所共識的,若離此觀點,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所厭棄。
何謂不共通點呢?就是各宗教都有各宗教的根本立論法則,在思想上懸殊甚大,甚至格格不入。譬如:基督教主張一神論,創造論,認爲人類與宇宙世界是上帝所創造的,人類與宇宙世界的存在是上帝的存在而存在,上帝不存在,人類與宇宙世界就免談了,不但基督教如此而立論,其它的宗教亦必如此而立論,譬如回教阿拉的真神,也主張宇宙是它所創造的;印度教的大梵天王也主張宇宙是它所創造的,中國的古老文化,盤古開天地之論調也是如此一般,這些宗教都是主張一神論,或稱爲創造論。
佛教(梵語Buddha-sasana)立論有別于其它任何宗教,佛教能正覺人生與宇宙的真相,是故,佛教是覺者的宗教,不是一神論或創造論的格式所能相提並論的,佛教正覺人是無始無終的,非上帝或真神所創造,更不是道所化育的,宇宙的存在是由六道衆生廣造諸業,因而業力感召所成的,是因六道衆生的存在而存在,若六道衆生全部都淨化解脫,那麼宇宙亦必然消失而不存在了,佛教主張不二法門,講緣起性空,中道實相義谛,是其它宗教所沒有的。
基于各宗教之教義截然不同,欲五教叁教合一,是爲甚難,永遠無法成立,智者應如是知,如是見,不然儱侗含糊的信仰,易陷入和事佬,混淆視聽,道聽塗說,莫衷一是之感,豈不悲哉!若欲證成無上菩提,終無是處。
18. 經典裏常提到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何輩人物?
善男子(梵語kula-putra),善女人(梵語kuladuhitri)之簡稱。具足一心向善斷惡之男女,乃至發菩提心之行者,皆可稱之,但善男子善女人在修行的境界是有高低深淺之別,有修得累生累劫的光陰,有的僅修幾生幾世,有些剛初發心,是故,善男子善女人,總稱爲一心向善斷惡之男女,乃至發菩提心之菩薩是也。
19. 何謂離叁心,去四相?是什麼意思?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是名叁心。過去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梵語sunyata)故;現在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未來心如幻如化,了不可得,空性故,叁心了不可得,空無自性,無所得故,應當離,不應生心貪著自性可得,自性空性不可得故,故名離叁心。
何謂去四相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是名四相。
我相乃四大五蘊所緣起,緣起諸法乃性空,性空諸法不可得,是故,我相無我,無我不可貪,是名去我相;人相是我相的對立而存在,妄計我是人,我生人道,異于余道,名爲人相,我相不可得,人相亦不可得,不可貪著人相,是名去人相;衆生相乃衆緣所成,六道衆生妄計色受想行識和合生此身,名之衆生相,然而衆生相無自性,無自性不可得,名爲去衆生相;衆生于五蘊法中,妄計我一期壽命,或長或短,是名壽者相,然壽者相其體亦無自性可得,心不生貪著,故名去壽者相。
學道者若能離叁心去四相,即能與菩提自性感應道交,當下與自性相會,法身(梵語dharma-kaya)自顯矣!
20. 什麼叫做“叁藏法師”?
叁藏法師(梵語tripitakacarya)。經藏、律藏、論藏,名之叁藏。經藏闡明定學,律藏闡明戒學,論藏闡明慧學,叁藏總攝佛教的總綱。若能精通貫串叁藏教義者,名爲叁藏法師,如玄奘大師、鸠摩羅什大師、智者大師、杜順和尚、印順大師...等等。
叁藏法師亦可稱爲:依叁藏爲師,叁業(梵語trini-karmani)與叁藏相應,所言所行皆叁藏之用,名爲叁藏法師。
21. 學佛的人要破我見、我執,但不知什麼是我見我執?
我見又名我執,一切衆生的肉體與精神界,都是因緣所生法,本是無我的實體存在,但吾人都在此非我法之上妄執爲我,故稱之我見。衆生所以會生死流轉,只因有我見,因我見而不能正見諸法實相,導致迷惑而造業,感召無窮苦痛,浪迹六道,往返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若能知我無我,執著就不得由起,當下遠離妄計之執,即可入道矣!
22. 要出叁界,必須要破“見思”二惑,請問如何深入?
要出叁界,必須破見思二惑。何謂見惑?就是見解上的迷惑或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何謂思惑?就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五煩惱。斷此見思二惑即證阿羅漢果(梵語arhat),出離叁界。
修行欲深入解脫,必須先從見惑解危,由見解正見之後,思惑也就隨之而淨化,逐步邁上菩提之道。
23. 到佛寺請法,須要具備什麼禮節?
家有家規,社會有社會規章,國家有國家憲政,佛寺有佛寺之禮儀,若欲請法亦必依禮儀行事,不得馬虎了事,若不依法請法,易生起慢法慢僧慢佛之過失。
所謂:誠于中,形于外。主敬存誠于內心,理辦到了;禮節儀式不可廢,事辦到了,裏外一致,理事不二,請法之禮儀亦複如是。
佛陀時代,佛弟子欲請法,首先繞佛叁匝,而後頂禮佛陀叁拜,心存主敬,長跪合掌,接著就是發問佛法,佛陀就一一闡述解答,講述圓滿,佛弟子應行感恩之念,向佛陀行叁頂禮之儀,而後退下,依教奉行。過去佛行化皆如此一般,現在佛行化亦如此,未來佛行化亦必如此也。
24. 佛教界所用的*輪標志,何以爲叁個輪?
*輪(梵語dharmacakra,巴利語dhammacakka),謂對于佛法之喻稱。*輪之由來,乃由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所組合,表征八項聖者的道法,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羅漢果乃至佛的果位。
叁個*輪具足著叁法印,行道者依此叁法印輾破叁界之見思二惑,因而斷叁界,脫六道,此*輪永遠不休不止!
25. 許多佛菩薩的頭上又有佛相,甚至多手多足多身,是何意義?
佛菩薩的頭上還安有佛的頭,甚至安有多手多足多身的現象,這表征佛的智慧(梵語jnana)與神通(梵語rddhi)廣大,慈悲無盡,願力無窮,行門廣大無際的表率,佛的意境甚深難測,安上多手多足多眼多身,只是百千萬還不及一的形容佛境,畢竟,佛的法身是遍滿法界,無刹不現身,能夠大體大用,體用無礙,變化莫測,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了知。
凡夫爲佛菩薩安裝聖相,實在微不足道之舉,僅能拱雲托月,襯托佛之無上莊嚴,與甚深佛之意境而已!
26. 什麼叫做“色法”?什麼叫做“心法”?學佛之人是否要空二法?
色法(梵語rupa-dharma)。心法(梵語cittadharma)。物質界,或器世界,由衆因緣和合,謂之色法。精神界,心靈上的行爲,所造作的功用,謂之心法。
色法與心法,本性無有自體可得,空幻不實,緣起性空,性空不礙緣起,如是實相中道,是色心二法的本來面目,學佛之人,應如是知,如是見,若如是知見,必將與道相會,去聖不遠。
27. 佛教的典籍,難懂難讀,要如何才能深入?
佛教(梵語Buddha-sasana)教義的確深廣無際,浩瀚如海,難懂難讀,要深入法海,體解大道實在是一件不易之事,但只要我們有信心、有耐心、有毅力、有恒心,終了還是可以到達彼岸的。
在學佛過程常親近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是必然須要的,因爲善知識可爲我們解開經典的奧義,讓我們心開意解,同時,行者必須廣學多聞,由聞思修下手,日積月累,心地自然能開拓出新天地來。
28. 佛教是反對家庭製度的嗎?
非也,佛之弟子有兩大類別,一則出家佛弟子。二則在家佛弟子。各人因緣成熟,能以出家(梵語pravrajya)身分修則以出家修;各人因緣未成熟則以在家修行即可,是故,佛教是不反對家庭製度的。
在家有在家的製度所限,往往進道的過程,較易被限製、考驗多、累贅多、牽纏多,在家弟子能佛法家庭化是最好不過了,在知見上、思想上、行爲上,都能佛道相應,大衆一心,別無議論,佛化家庭亦可學佛。
29. 信仰佛教必須出家才能解脫嗎?不出家能得到解脫嗎?
解脫(梵語vimoksa),意謂解放,指由煩惱束縛中解放,而超脫迷苦之境地。信仰佛教不一定非出家不可,也不一定出家才能解脫,只是條件的優劣有別,環境有別。出家不精進菩提,證道難也;若肯勇猛向道,無種種束縛,條件具足,證道指日可望。在家修行若肯精進向佛而修,雖有俗…
《佛學問答(第叁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