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叁輯)▪P5

  ..續本文上一頁,毫無浪子回頭的意念,若如此的超度,唯恐甚難,因爲超度必須有超度的條件,因緣具足,方能構成超度的事實。

  40. 受過戒的佛弟子,萬一無心戒時,要用什麼辦法補救?

  犯戒情況若無心而,犯其罪不大;有心犯戒,其罪甚大,佛法論罪是講究犯戒者的心態與動機而定罪。萬一不慎無心而犯戒,應該勇于忏悔,披陳發露,將罪相、罪根、罪業徹底忏除,將後不得重蹈覆轍,曆史重演,並時常誦戒,守戒如掌中珠,如是持之以恒,是名熏戒,讓戒行日益成長,因而增進菩提道業。

  41. 按佛製出家二衆,應該托缽乞食,我國僧寶何以未依教奉行?

  佛陀度化衆生行化人間,皆因人、因時、因地而觀機逗教,大乘戒法乃十方叁世諸佛所共同製定的聖戒,叁世諸佛不可違越;小乘戒法可隨國俗需不需要而增刪;譬如:在中國的民情,對出家人的看法要求甚高,不得有絲毫的違犯威儀,如佛世之時,無製定不可嚼槟榔,印度當時也沒有吃槟榔的現象,因此,佛就無製止不可吃槟榔這條戒法,若佛陀誕生于現代的臺灣,相信佛陀會製定出家二衆不得嚼槟榔,嚼槟榔大失威儀,口吐鮮紅色的槟榔汁,極其不雅觀,故佛必定製之。

  同樣的道理,佛法流傳到現階段,托缽乞食的行法,的確在當今中國國土,實在不易推行,曆代高僧曾經多次嘗試倡導托缽乞食之慣例,亦然無法推動成功爲事實。

  由于國土區域有別,民族風情有別,導致托缽乞食之行法,遭受種種挫折與曲解,甚難依教奉行,于是形成中國佛教的特色—-佛寺開夥。

  深信佛陀能正見時代背景,對佛寺開夥之事,會開方便法門,以適應時代的佛教。韓國、日本的佛教,亦與中國佛教的特色大同小異。

  42. 爲什麼修行者一定要受戒,不受戒而修行不是一樣嗎?

  凡夫(梵語prthag-jana)修行的過程,不是執理廢事,就是執事廢理,不能行中道法門,因此,顧此失彼,顧彼失此。

  凡夫心地未解脫,心易飄浮染境生心,貪著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難割難舍,佛有善巧方便,爲令衆生得以解脫,是故,製戒以防止叁業之過,令自性清淨;修行者若不受戒持戒,心地毫無分寸,一切開遮持犯,盲然無知,無從修起,猶如迷失的船只,漂泊于茫茫大海中,無方向可循,周旋不出,彷徨恐慌,甚可憐愍!佛弟子欲修行,若無受戒持戒其心地無所依據,亦複如是!

  修行者不受戒不持戒,始終不得入佛位,欲證成菩提,終無是處。佛法的道理如同雙目,受戒持戒如同雙腿,兩者不可或缺,有腿無目易招受碰壁與不如意之事;有目無腿,不實踐理念,如人劃餅充饑,說食數寶,終不可得!

  修行者應禀持著理事不二的正觀,方能契入解脫(梵語vimoksa)之境。受戒持戒是修行者的最根本條件與基礎,所謂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因慧破煩惱,如是而證菩提。

  受戒持戒的重要性,又如同建十層大樓,必須要有地下室與地基的鞏固基礎,方得起建一樓二樓乃至十樓的可能性,若無地基爲基礎,一樓至十樓皆有倒塌的危機;修行者若無受戒持戒的基礎,一切善法不得生,禅定(梵語dhyana)智慧(梵語jnana)不得生,菩提無從證悟,成佛便爲戲論!

  佛經雲:“戒(梵語 sila)爲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

  佛陀臨涅槃之際,一再叮咛佛弟子,應“以戒爲師”,正如此意。

  43. 何謂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見思惑是凡夫之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五煩惱。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行人若斷了此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果,出離叁界。

  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化度衆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衆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

  無明惑亦稱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即成佛。此叁惑中,見思惑爲粗,塵沙惑屬于中等,無明惑爲細,其性質各不相同。

  44. 學佛之人須到如何境界,如何程度,才可謂之證?

  證悟的程度有深淺高低,大乘(梵語mahayana)有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若說證悟之後不受生死所纏,應證得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即可謂之證。

  小乘(梵語hinayana)修行的方便有七個階段,即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暖、頂、忍、世第一法等,證得的果位有四,即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梵語arhat),若論證悟,預流果以上可謂之證。

  轉凡入聖,證空性是根本必經之道,佛弟子修行不與諸法空性相應,欲得證悟菩提,無有是處。

  大般若經雲:“一切法不空,無道無果。”

  大般若經雲:“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聖道得聖道果;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45. 除早晚課之外,在晚間躺在床上,輕念經咒有罪否?

  佛教論修行,在于行住坐臥中,身體若無不適,最好應該端坐而念經咒,身心方不易産生懈怠之意,易抖擻故,而且不會落入慢法之過,若真實欲念,躺于床上,可自心默念亦可,切勿出聲誦經咒是也。

  46. 初學研究佛法,從何處著手入門,比較迅速?

  佛法是令人覺悟之法,迅速不得,急不來的,若欲深入研究,著手入門者,可從戒學先學起,從有門著手,從小乘聖典(四部阿含經)入門,其次在閱覽六百卷大般若經,有關空品之聖典,大智度論,起信論,再其次才閱讀大方廣佛華嚴經、淨土叁經、妙法蓮華經、涅槃經、楞嚴經等,依此順序著手入門,才不至于茫無頭緒,不知從何處入門的感受,佛教(梵語Buddha-sasana)的聖典浩翰如海,其它之聖典,亦可搜集閱讀,只要了義聖典皆可著手,若不合乎叁法印之經典可棄之。

  若以叁藏(梵語trini pitakani)教典而言,應從律藏(戒學)先學起,次學經藏(定學),再其次則學論藏(慧學)。

  47. 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心與識有何差別?

  唯心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識所變現出來的。唯識就是世間諸法,皆唯心識所現,因一切法皆不離心識,故名唯識。

  其實唯心與唯識僅是異名同義,在經論中時而唯心,時而唯識;轉妄心爲真心,轉妄識爲真智,這都是佛菩薩,曆代祖師爲化度衆生權宜方便所施設,無非令六道衆生轉迷爲悟,去凡入聖,由實施權所設立的無上妙法。

  48. 靈魂與中陰身有何差別?是何者往生?

  靈魂之稱乃一般俗人的稱謂,中陰身乃佛門中的稱謂。

  靈魂、中陰身有點差別,靈魂就是人的靈性或精神,一般宗教家認人體死後仍舊存在的幽靈,故稱之靈魂,靈魂的壽命不等齊,有長短之別。中陰身是人死亡之後到投胎轉世的這段時間,稱爲中陰身,其壽命短則幾秒鍾,長則四十九天以內,必定投胎轉世。靈魂是世間人的稱呼,很儱侗又模糊,不知靈魂的真相,卻把靈魂說成叁魂七魄,混淆實相,交待不清,但不論如何,死亡後的靈魂遲早必定隨業漂流,因緣具足,有緣之處,隨業受生,中陰身亦必如是。

  49. 坐禅與靜坐有何不同?

  一般社會人士靜坐的宗旨,不外乎讓心靈得到輕松、舒適、輕安,讓精神和諧統一而已!甚至把身體調好,延年益壽,甚至練丹運氣,使自己長年百歲,這一連串的靜坐之法,是世間法,甚至有些宗教家靜坐以求感應生天等等,這依佛法而言是不了義的,治標不治本,無法達成解脫(梵語vimoksa),不得證悟菩提(梵語bodhi)的。

  佛門中所謂坐禅與靜坐是有差別的,靜坐未必包含坐禅,坐禅有包含靜坐,出世法有含概世間法,世間法未必含概出世法,但出世法不離世間法,離世間法則出世法不可得,何以故?世間法覺悟即是出世間法,出世法不能覺悟,出世法則是世間法。

  坐禅與靜坐亦複如是,那麼,什麼叫做坐禅呢?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

  佛教坐禅貴在“明心見性”,以明心見性爲修道者的大前題,坐禅不見性,縱得坐禅百千劫,亦與外道坐禅,更有何異!

  六祖慧能大師雲:“于念念中,見諸境界心不亂,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50.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應先修後悟,或先悟後修,那樣比較如法?

  悟如目,修如足,兩者同等重要,但有先後之別,這話如何而說呢?悟是領略佛法大意,修是實踐法門,所以應該先領略佛法大意,而後實踐佛法大意,若如此而修,是名正修。

  若顛倒而修,不但不能證悟菩提之岸,反而易落于闖禍之端,乃至走入歧途,因爲沒有佛法引導,僅以盲目而修,將如何登覺悟彼岸呢?所以學佛者應當先悟後修,才能與佛道本意相應。

  51. 真如與無明同一體,何以真如敵不過無明,隨其輪回?

  真如(梵語bhuta-tathata)與無明(梵語avidya)僅是染淨迷悟之別,衆生自性無量劫以來,我見成習,貪執五欲六塵,積弊堅深,分分秒秒不能成正覺,何況年年月月如何得解脫呢?衆生願力不堅,道心不穩定,動不動皆是無明種,我執爲本,是故真如敵不過無明

  我們已經學佛入道,正處于進修過程,在生活起居中,自性亦免不了無明流露,或多或少起惑造業了,又何況那些沒有入佛門的流浪漢,他們怎麼能夠解脫無明啊!又如何以真如敵無明呢?

  佛經雲:“無明爲父,貪愛爲母。”

  52.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皆不可得,以何心可得,念佛心可得否?

  叁心不可得,是要我們學道者,離…

《佛學問答(第叁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