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叁輯)▪P6

  ..續本文上一頁相、離念、離住,以無所住而住、以無相爲相、以離念而念,這是轉凡入聖的初步階段,由有而空、由相而無相、由假入空、由住而無住、由念而無念;叁心不可得,不是意味著連心都沒有了,若連心都沒有,還有誰肯來修行呢!豈不是讓人更惶恐,因而走入斷滅論。

  要知道佛陀本意,是要我們先淨化自性中的相、住、念、境,無非皆是無自性空的,遠離自性虛妄的貪執,如此顯露菩提自性,經過修行淨化的菩提心,這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就是佛弟子所要得到的本來面目。

  念佛心若達能所雙泯,心境之對待亦泯除,實相現前,那麼,念佛之心,達到念佛叁昧,何嘗不可得,到時候,心之得與不得皆是戲論,不落言宣,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之際。

  53. 萬法唯心,那麼修行所得之神通,也是唯心所現嗎?

  離心無境,離境無心,境由心生,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六種神通,亦不能例外,神通(梵語rddhi)是心之變化妙用所使然,離心無神通,離神通無心,心(梵語citta)與神通是體用之別,並非離心別有神通,離神通別有心,是故,修道者能正見神通是心之變化妙用,欲得證成正覺,指望有期。

  四祖道信禅師雲:“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54. “萬法唯心造”,如遇鬼時,以此觀念起“不造”之心,可否使鬼消失無形?

  萬法唯心造的意思,是自性能生一切法,分爲染淨二門:染心有貪嗔癡慢疑...等等無量作用;淨心有慈悲喜舍...等等無量妙用。不論染淨之心不離心地,由心地演化無窮盡的作用,因此稱爲萬法唯心造;不是意味著能把鬼造有造無,鬼不跑掉,你怎麼造或不造,亦不能動搖鬼一根寒毛,這容易落入神道思想,或創造論的格調。佛陀是大覺者,能覺悟人生宇宙真理,不能將石頭變黃金,將黃金變石頭,也不能將男人變女人,將女人變男人,切記!

  55. 法相以衆緣所成,故當體即空,法性乃萬有之本體,不假衆緣,何以法性亦空?

  法相當體即空,法性亦空,絲毫無差,有爲法與無爲法皆空性,有相無相亦空性,色心二法亦空性,諸法所成因空而立,不空諸法不得而成。

  中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故,一切法則不成。”

  華嚴經雲:“有相無相無差別,至于究竟終無相。”

  法句經雲:“于畢竟空(梵語atyanta-aunyata)中熾然建立,是大善知識也。”

  56. 持咒與念佛功德有何不同?臨終時以何爲主?

  修持淨土法門,必須累積無量福德,此無量福德與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是往生淨土而應有之資糧,持咒與念佛,是通達一心不亂之正因。

  個人修持佛法的性向不同,根機有別,有些人喜歡持咒,有些人喜歡念佛,持咒念佛宗旨在于令妄心得一心不亂,若不能達到一心不亂,功德從何而生呢!念佛與念咒功德平等,無有高下,只是持咒念佛者的根機問題。

  若臨命終之際,最好以念佛爲主,何以故?因爲一句佛號短,短而好念,易成就念佛叁昧;咒語長,念力不能維持長久,易起妄想,同時命終之際,內心較微脆,耐力不堅,易昏沈,是故臨終時以念佛爲主,不適合念咒語。

  印光大師對臨終的處斷相當重視,他倡導爲臨終者助念時,應以單單一句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即可,用引磬敲打,不得用木魚敲打,引磬聲清脆,有提神清腦作用,木魚之聲,易讓臨終者心浮氣躁的感受。

  57. 看小說、看電視、聽歌曲,都能得到忘我的境界,而得一心不亂,這與念佛一心不亂,有何差別?

  看小說、看電視、聽歌曲,固然亦能忘我的意境,這種忘我意境,似乎一心不亂,但內心微細的念頭,亦免不了貪染小說中劇情,執著電視的內容,心被歌曲所動,動而染、染而動,處處迷染,心安住聲塵與劇情,這種類似一心不亂的忘我,是迷了本性,心外求法的貪著,外道也有這種相似之定。

  念佛達成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能念念覺悟、念念分明、念念無染、念念不貪不著、念念光明、念念無生,是故,念佛叁昧與看小說、看電視、聽歌曲的忘我一心,是截然不同的境界。

  58. 平時按時念佛不間斷,假設在高速公路出車禍,當下被汽車撞死,來不及念佛,這樣能往生淨土否?

  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者平時念佛功力深,在八識田中種下無量無數的佛號種子,若被撞死之際,來不及念佛,這要看他個人的造化而定,若佛號種子現前,正念不失,亦然可往生淨土;若被撞死之後,八識田中的佛號種子沒有現前,正念不能提起,那往生就甚爲困難。

  59. 信願行堅固的行者,臨終無人助念,可否決定往生淨土?

  往生西方淨土,具足信願行,臨命終若正念提起,往生西方淨土絕對成就無疑。假令周遭有蓮友,及出家師父爲其開示念佛,可讓臨終者往生更順利,蓮花品位可望增高,因此,助念是相當重要的大事,不可將生死輕意以待,輪回(梵語samsara)路險,所謂一暴百千劫,再回頭來是幾時!

  60. 平時修持到什麼程度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

  除了具足信願行叁資糧外,念佛亦須達成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而且應修福德因緣,若能修持到這種境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千即千生。

  阿彌陀經雲:“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61. 人若往生西方,其子孫代其誦經作功德,所做之功德,是往生人所得?還是子孫所得?

  一般學佛的人,都不知道現生中廣行布施喜舍,大作功德,非等到命終才做功德或布施喜舍,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佛陀在經典一再的呼籲我們,要在活生生的時候,就應該多做功德善事,若現生就做功德(梵語guna),七分功德全部自己得到,若命終後,子孫爲他做功德,亡者只得到七分中的一分功德而已,六分功德子孫自己得到。

  由此可見,佛陀很強調現生就應廣行布施做功德,不要等到死後才做功德,不劃算,有智慧的人,這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可惜衆生愚癡,十之八九皆等死才做功德,不知現生當下就廣行喜舍布施,實爲智者所憐愍!現在引錄地藏經所記載的一段經文,供給大家共參:

  地藏菩薩本願經雲:“命終之後,眷屬大小爲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

  62. 臨命終時,若魔化身爲阿彌陀佛來引誘往生者,不知如何來辨別是佛或是魔,才不會耽誤往生大事?

  魔之神通也相當廣大,自古至今,確實有魔化佛或化菩薩的形相,因而破壞修道者的道行,多得不勝枚舉。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若欲接引往生者,必定放光而後接引,阿彌陀佛之光明柔和,光明不刺眼,清涼、舒適、安祥,讓人有股親和力,莊嚴(梵語vyuha)殊勝微妙;若是魔化佛來接引,魔亦有光,其光剛烈刺眼,有股陰森森的氣氛,其光不柔和,若能念佛得定,必能辨別佛魔之異。

  佛弟子只要以虔誠之心,勤加精進,實在不必擔憂魔化佛來引誘往生者,學佛者勇猛念佛,必然有二十五位大菩薩隱形護持,有護法金剛與善神亦隱形加被護念,命終之際,因緣成熟,自然西方叁聖接引,諸大菩薩,護法金剛皆同護送,一刹那中離五濁,娑婆之緣即告一段落,往生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與佛菩薩爲伴侶,親聽彌陀法音,早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不違安養入娑婆(梵語saha),巧把塵勞爲佛事。

  63. 佛法中有權實二教,是什麼意思?彌陀經是權教或實教?

  權實二教,就是權教與實教的結合稱謂。

  適宜于一時的教法叫做權,衆生(梵語bahu-jana)根機未成熟,由淺入深,逐漸使人覺悟的教法,種種權宜方便,稱之爲權教。

  究竟而不變的教法,叫做實,修行的根機能成就無上大法,即直說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覺悟的教法,稱之爲實教。

  彌陀經是權教之法,乃佛因實施權的大方便法門,娑婆(梵語saha)五濁惡世,衆生魯鈍,福薄慧淺,不能堪受頓教大法,道心不堅,升者少墮者多,佛大興慈悲,廣說淨土法門,普利群迷,往生極樂蓮邦,彼處正報與依報莊嚴,皆可得不退轉(梵語avinivartaniya),直至成佛,殊勝甚殊勝,阿彌陀佛悲願所成就的淨土世界,爲化育衆生成佛而設立,可謂殊勝又莊嚴的權教大法,真是功德無量無邊,窮劫贊歎莫能盡。

  64. 無歸依佛教之人,有實行八德,不犯十惡,像這輩之人,臨終有可能去到西方淨土嗎?

  歸依(梵語sarana),無歸依的人,實行八德,不犯十惡,此人不發願回向求生淨土,亦不得往生,往生的條件,不在世間爲善多寡而論定,而是須要發回向求生彼佛國土爲要。所以未歸依者盡快歸依,八德是治家治國的法則,與生死了無痛癢,與菩提毫無相幹,與涅槃差距十萬八千裏,不犯十惡乃感召人天小果,若不發願回向西方淨土,亦往生不得,與極樂世界無緣。

  明朝蕅益大師雲:“縱得上品善,若不肯回向(梵語parinama) ,亦不得往生;若芝麻小善,肯發願回向,亦得往生。”

  蕅益大師雲:“現前…

《佛學問答(第叁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