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三辑)▪P6

  ..续本文上一页相、离念、离住,以无所住而住、以无相为相、以离念而念,这是转凡入圣的初步阶段,由有而空、由相而无相、由假入空、由住而无住、由念而无念;三心不可得,不是意味著连心都没有了,若连心都没有,还有谁肯来修行呢!岂不是让人更惶恐,因而走入断灭论。

  要知道佛陀本意,是要我们先净化自性中的相、住、念、境,无非皆是无自性空的,远离自性虚妄的贪执,如此显露菩提自性,经过修行净化的菩提心,这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就是佛弟子所要得到的本来面目。

  念佛心若达能所双泯,心境之对待亦泯除,实相现前,那么,念佛之心,达到念佛三昧,何尝不可得,到时候,心之得与不得皆是戏论,不落言宣,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之际。

  53. 万法唯心,那么修行所得之神通,也是唯心所现吗?

  离心无境,离境无心,境由心生,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六种神通,亦不能例外,神通(梵语rddhi)是心之变化妙用所使然,离心无神通,离神通无心,心(梵语citta)与神通是体用之别,并非离心别有神通,离神通别有心,是故,修道者能正见神通是心之变化妙用,欲得证成正觉,指望有期。

  四祖道信禅师云:“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54. “万法唯心造”,如遇鬼时,以此观念起“不造”之心,可否使鬼消失无形?

  万法唯心造的意思,是自性能生一切法,分为染净二门:染心有贪嗔痴慢疑...等等无量作用;净心有慈悲喜舍...等等无量妙用。不论染净之心不离心地,由心地演化无穷尽的作用,因此称为万法唯心造;不是意味著能把鬼造有造无,鬼不跑掉,你怎么造或不造,亦不能动摇鬼一根寒毛,这容易落入神道思想,或创造论的格调。佛陀是大觉者,能觉悟人生宇宙真理,不能将石头变黄金,将黄金变石头,也不能将男人变女人,将女人变男人,切记!

  55. 法相以众缘所成,故当体即空,法性乃万有之本体,不假众缘,何以法性亦空?

  法相当体即空,法性亦空,丝毫无差,有为法与无为法皆空性,有相无相亦空性,色心二法亦空性,诸法所成因空而立,不空诸法不得而成。

  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法则不成。”

  华严经云:“有相无相无差别,至于究竟终无相。”

  法句经云:“于毕竟空(梵语atyanta-aunyata)中炽然建立,是大善知识也。”

  56. 持咒与念佛功德有何不同?临终时以何为主?

  修持净土法门,必须累积无量福德,此无量福德与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是往生净土而应有之资粮,持咒与念佛,是通达一心不乱之正因。

  个人修持佛法的性向不同,根机有别,有些人喜欢持咒,有些人喜欢念佛,持咒念佛宗旨在于令妄心得一心不乱,若不能达到一心不乱,功德从何而生呢!念佛与念咒功德平等,无有高下,只是持咒念佛者的根机问题。

  若临命终之际,最好以念佛为主,何以故?因为一句佛号短,短而好念,易成就念佛三昧;咒语长,念力不能维持长久,易起妄想,同时命终之际,内心较微脆,耐力不坚,易昏沉,是故临终时以念佛为主,不适合念咒语。

  印光大师对临终的处断相当重视,他倡导为临终者助念时,应以单单一句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即可,用引磬敲打,不得用木鱼敲打,引磬声清脆,有提神清脑作用,木鱼之声,易让临终者心浮气躁的感受。

  57. 看小说、看电视、听歌曲,都能得到忘我的境界,而得一心不乱,这与念佛一心不乱,有何差别?

  看小说、看电视、听歌曲,固然亦能忘我的意境,这种忘我意境,似乎一心不乱,但内心微细的念头,亦免不了贪染小说中剧情,执著电视的内容,心被歌曲所动,动而染、染而动,处处迷染,心安住声尘与剧情,这种类似一心不乱的忘我,是迷了本性,心外求法的贪著,外道也有这种相似之定。

  念佛达成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能念念觉悟、念念分明、念念无染、念念不贪不著、念念光明、念念无生,是故,念佛三昧与看小说、看电视、听歌曲的忘我一心,是截然不同的境界。

  58. 平时按时念佛不间断,假设在高速公路出车祸,当下被汽车撞死,来不及念佛,这样能往生净土否?

  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者平时念佛功力深,在八识田中种下无量无数的佛号种子,若被撞死之际,来不及念佛,这要看他个人的造化而定,若佛号种子现前,正念不失,亦然可往生净土;若被撞死之后,八识田中的佛号种子没有现前,正念不能提起,那往生就甚为困难。

  59. 信愿行坚固的行者,临终无人助念,可否决定往生净土?

  往生西方净土,具足信愿行,临命终若正念提起,往生西方净土绝对成就无疑。假令周遭有莲友,及出家师父为其开示念佛,可让临终者往生更顺利,莲花品位可望增高,因此,助念是相当重要的大事,不可将生死轻意以待,轮回(梵语samsara)路险,所谓一暴百千劫,再回头来是几时!

  60. 平时修持到什么程度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

  除了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外,念佛亦须达成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而且应修福德因缘,若能修持到这种境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千即千生。

  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61. 人若往生西方,其子孙代其诵经作功德,所做之功德,是往生人所得?还是子孙所得?

  一般学佛的人,都不知道现生中广行布施喜舍,大作功德,非等到命终才做功德或布施喜舍,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佛陀在经典一再的呼吁我们,要在活生生的时候,就应该多做功德善事,若现生就做功德(梵语guna),七分功德全部自己得到,若命终后,子孙为他做功德,亡者只得到七分中的一分功德而已,六分功德子孙自己得到。

  由此可见,佛陀很强调现生就应广行布施做功德,不要等到死后才做功德,不划算,有智慧的人,这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可惜众生愚痴,十之八九皆等死才做功德,不知现生当下就广行喜舍布施,实为智者所怜愍!现在引录地藏经所记载的一段经文,供给大家共参: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62. 临命终时,若魔化身为阿弥陀佛来引诱往生者,不知如何来辨别是佛或是魔,才不会耽误往生大事?

  魔之神通也相当广大,自古至今,确实有魔化佛或化菩萨的形相,因而破坏修道者的道行,多得不胜枚举。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若欲接引往生者,必定放光而后接引,阿弥陀佛之光明柔和,光明不刺眼,清凉、舒适、安祥,让人有股亲和力,庄严(梵语vyuha)殊胜微妙;若是魔化佛来接引,魔亦有光,其光刚烈刺眼,有股阴森森的气氛,其光不柔和,若能念佛得定,必能辨别佛魔之异。

  佛弟子只要以虔诚之心,勤加精进,实在不必担忧魔化佛来引诱往生者,学佛者勇猛念佛,必然有二十五位大菩萨隐形护持,有护法金刚与善神亦隐形加被护念,命终之际,因缘成熟,自然西方三圣接引,诸大菩萨,护法金刚皆同护送,一刹那中离五浊,娑婆之缘即告一段落,往生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与佛菩萨为伴侣,亲听弥陀法音,早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不违安养入娑婆(梵语saha),巧把尘劳为佛事。

  63. 佛法中有权实二教,是什么意思?弥陀经是权教或实教?

  权实二教,就是权教与实教的结合称谓。

  适宜于一时的教法叫做权,众生(梵语bahu-jana)根机未成熟,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种种权宜方便,称之为权教。

  究竟而不变的教法,叫做实,修行的根机能成就无上大法,即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称之为实教。

  弥陀经是权教之法,乃佛因实施权的大方便法门,娑婆(梵语saha)五浊恶世,众生鲁钝,福薄慧浅,不能堪受顿教大法,道心不坚,升者少堕者多,佛大兴慈悲,广说净土法门,普利群迷,往生极乐莲邦,彼处正报与依报庄严,皆可得不退转(梵语avinivartaniya),直至成佛,殊胜甚殊胜,阿弥陀佛悲愿所成就的净土世界,为化育众生成佛而设立,可谓殊胜又庄严的权教大法,真是功德无量无边,穷劫赞叹莫能尽。

  64. 无归依佛教之人,有实行八德,不犯十恶,像这辈之人,临终有可能去到西方净土吗?

  归依(梵语sarana),无归依的人,实行八德,不犯十恶,此人不发愿回向求生净土,亦不得往生,往生的条件,不在世间为善多寡而论定,而是须要发回向求生彼佛国土为要。所以未归依者尽快归依,八德是治家治国的法则,与生死了无痛痒,与菩提毫无相干,与涅槃差距十万八千里,不犯十恶乃感召人天小果,若不发愿回向西方净土,亦往生不得,与极乐世界无缘。

  明朝蕅益大师云:“纵得上品善,若不肯回向(梵语parinama) ,亦不得往生;若芝麻小善,肯发愿回向,亦得往生。”

  蕅益大师云:“现前…

《佛学问答(第三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