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第三辑)▪P5

  ..续本文上一页,毫无浪子回头的意念,若如此的超度,唯恐甚难,因为超度必须有超度的条件,因缘具足,方能构成超度的事实。

  40. 受过戒的佛弟子,万一无心戒时,要用什么办法补救?

  犯戒情况若无心而,犯其罪不大;有心犯戒,其罪甚大,佛法论罪是讲究犯戒者的心态与动机而定罪。万一不慎无心而犯戒,应该勇于忏悔,披陈发露,将罪相、罪根、罪业彻底忏除,将后不得重蹈覆辙,历史重演,并时常诵戒,守戒如掌中珠,如是持之以恒,是名熏戒,让戒行日益成长,因而增进菩提道业。

  41. 按佛制出家二众,应该托钵乞食,我国僧宝何以未依教奉行?

  佛陀度化众生行化人间,皆因人、因时、因地而观机逗教,大乘戒法乃十方三世诸佛所共同制定的圣戒,三世诸佛不可违越;小乘戒法可随国俗需不需要而增删;譬如:在中国的民情,对出家人的看法要求甚高,不得有丝毫的违犯威仪,如佛世之时,无制定不可嚼槟榔,印度当时也没有吃槟榔的现象,因此,佛就无制止不可吃槟榔这条戒法,若佛陀诞生于现代的台湾,相信佛陀会制定出家二众不得嚼槟榔,嚼槟榔大失威仪,口吐鲜红色的槟榔汁,极其不雅观,故佛必定制之。

  同样的道理,佛法流传到现阶段,托钵乞食的行法,的确在当今中国国土,实在不易推行,历代高僧曾经多次尝试倡导托钵乞食之惯例,亦然无法推动成功为事实。

  由于国土区域有别,民族风情有别,导致托钵乞食之行法,遭受种种挫折与曲解,甚难依教奉行,于是形成中国佛教的特色—-佛寺开伙。

  深信佛陀能正见时代背景,对佛寺开伙之事,会开方便法门,以适应时代的佛教。韩国、日本的佛教,亦与中国佛教的特色大同小异。

  42. 为什么修行者一定要受戒,不受戒而修行不是一样吗?

  凡夫(梵语prthag-jana)修行的过程,不是执理废事,就是执事废理,不能行中道法门,因此,顾此失彼,顾彼失此。

  凡夫心地未解脱,心易飘浮染境生心,贪著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难割难舍,佛有善巧方便,为令众生得以解脱,是故,制戒以防止三业之过,令自性清净;修行者若不受戒持戒,心地毫无分寸,一切开遮持犯,盲然无知,无从修起,犹如迷失的船只,漂泊于茫茫大海中,无方向可循,周旋不出,彷徨恐慌,甚可怜愍!佛弟子欲修行,若无受戒持戒其心地无所依据,亦复如是!

  修行者不受戒不持戒,始终不得入佛位,欲证成菩提,终无是处。佛法的道理如同双目,受戒持戒如同双腿,两者不可或缺,有腿无目易招受碰壁与不如意之事;有目无腿,不实践理念,如人划饼充饥,说食数宝,终不可得!

  修行者应禀持著理事不二的正观,方能契入解脱(梵语vimoksa)之境。受戒持戒是修行者的最根本条件与基础,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因慧破烦恼,如是而证菩提。

  受戒持戒的重要性,又如同建十层大楼,必须要有地下室与地基的巩固基础,方得起建一楼二楼乃至十楼的可能性,若无地基为基础,一楼至十楼皆有倒塌的危机;修行者若无受戒持戒的基础,一切善法不得生,禅定(梵语dhyana)智慧(梵语jnana)不得生,菩提无从证悟,成佛便为戏论!

  佛经云:“戒(梵语 sila)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

  佛陀临涅槃之际,一再叮咛佛弟子,应“以戒为师”,正如此意。

  43. 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见思惑是凡夫之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亦称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属于中等,无明惑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44. 学佛之人须到如何境界,如何程度,才可谓之证?

  证悟的程度有深浅高低,大乘(梵语mahayana)有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若说证悟之后不受生死所缠,应证得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即可谓之证。

  小乘(梵语hinayana)修行的方便有七个阶段,即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暖、顶、忍、世第一法等,证得的果位有四,即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梵语arhat),若论证悟,预流果以上可谓之证。

  转凡入圣,证空性是根本必经之道,佛弟子修行不与诸法空性相应,欲得证悟菩提,无有是处。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不空,无道无果。”

  大般若经云:“诸佛出世,皆说本性空义,化导有情;要闻佛说本性空义,乃入圣道得圣道果;离本性空,无别方便。”

  45. 除早晚课之外,在晚间躺在床上,轻念经咒有罪否?

  佛教论修行,在于行住坐卧中,身体若无不适,最好应该端坐而念经咒,身心方不易产生懈怠之意,易抖擞故,而且不会落入慢法之过,若真实欲念,躺于床上,可自心默念亦可,切勿出声诵经咒是也。

  46. 初学研究佛法,从何处著手入门,比较迅速?

  佛法是令人觉悟之法,迅速不得,急不来的,若欲深入研究,著手入门者,可从戒学先学起,从有门著手,从小乘圣典(四部阿含经)入门,其次在阅览六百卷大般若经,有关空品之圣典,大智度论,起信论,再其次才阅读大方广佛华严经、净土三经、妙法莲华经、涅槃经、楞严经等,依此顺序著手入门,才不至于茫无头绪,不知从何处入门的感受,佛教(梵语Buddha-sasana)的圣典浩翰如海,其它之圣典,亦可搜集阅读,只要了义圣典皆可著手,若不合乎三法印之经典可弃之。

  若以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教典而言,应从律藏(戒学)先学起,次学经藏(定学),再其次则学论藏(慧学)。

  47.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与识有何差别?

  唯心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识所变现出来的。唯识就是世间诸法,皆唯心识所现,因一切法皆不离心识,故名唯识。

  其实唯心与唯识仅是异名同义,在经论中时而唯心,时而唯识;转妄心为真心,转妄识为真智,这都是佛菩萨,历代祖师为化度众生权宜方便所施设,无非令六道众生转迷为悟,去凡入圣,由实施权所设立的无上妙法。

  48. 灵魂与中阴身有何差别?是何者往生?

  灵魂之称乃一般俗人的称谓,中阴身乃佛门中的称谓。

  灵魂、中阴身有点差别,灵魂就是人的灵性或精神,一般宗教家认人体死后仍旧存在的幽灵,故称之灵魂,灵魂的寿命不等齐,有长短之别。中阴身是人死亡之后到投胎转世的这段时间,称为中阴身,其寿命短则几秒钟,长则四十九天以内,必定投胎转世。灵魂是世间人的称呼,很儱侗又模糊,不知灵魂的真相,却把灵魂说成三魂七魄,混淆实相,交待不清,但不论如何,死亡后的灵魂迟早必定随业漂流,因缘具足,有缘之处,随业受生,中阴身亦必如是。

  49. 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

  一般社会人士静坐的宗旨,不外乎让心灵得到轻松、舒适、轻安,让精神和谐统一而已!甚至把身体调好,延年益寿,甚至练丹运气,使自己长年百岁,这一连串的静坐之法,是世间法,甚至有些宗教家静坐以求感应生天等等,这依佛法而言是不了义的,治标不治本,无法达成解脱(梵语vimoksa),不得证悟菩提(梵语bodhi)的。

  佛门中所谓坐禅与静坐是有差别的,静坐未必包含坐禅,坐禅有包含静坐,出世法有含概世间法,世间法未必含概出世法,但出世法不离世间法,离世间法则出世法不可得,何以故?世间法觉悟即是出世间法,出世法不能觉悟,出世法则是世间法。

  坐禅与静坐亦复如是,那么,什么叫做坐禅呢?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佛教坐禅贵在“明心见性”,以明心见性为修道者的大前题,坐禅不见性,纵得坐禅百千劫,亦与外道坐禅,更有何异!

  六祖慧能大师云:“于念念中,见诸境界心不乱,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50.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应先修后悟,或先悟后修,那样比较如法?

  悟如目,修如足,两者同等重要,但有先后之别,这话如何而说呢?悟是领略佛法大意,修是实践法门,所以应该先领略佛法大意,而后实践佛法大意,若如此而修,是名正修。

  若颠倒而修,不但不能证悟菩提之岸,反而易落于闯祸之端,乃至走入歧途,因为没有佛法引导,仅以盲目而修,将如何登觉悟彼岸呢?所以学佛者应当先悟后修,才能与佛道本意相应。

  51. 真如与无明同一体,何以真如敌不过无明,随其轮回?

  真如(梵语bhuta-tathata)与无明(梵语avidya)仅是染净迷悟之别,众生自性无量劫以来,我见成习,贪执五欲六尘,积弊坚深,分分秒秒不能成正觉,何况年年月月如何得解脱呢?众生愿力不坚,道心不稳定,动不动皆是无明种,我执为本,是故真如敌不过无明

  我们已经学佛入道,正处于进修过程,在生活起居中,自性亦免不了无明流露,或多或少起惑造业了,又何况那些没有入佛门的流浪汉,他们怎么能够解脱无明啊!又如何以真如敌无明呢?

  佛经云:“无明为父,贪爱为母。”

  52.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皆不可得,以何心可得,念佛心可得否?

  三心不可得,是要我们学道者,离…

《佛学问答(第三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