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得往生。”
65. 念佛是愿见佛的,这和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相抵触吗?
佛有三身:法身(梵语dharma-kaya)、报身(梵语sambhoga-kaya)、应身(梵语nirmana-kaya)。金刚经是破相显性的宝典,是见性的法门,了见法身无相,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是故,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梵语tathagata)是法身,法身是无形无相,不能以色相而见法身,更不能以音声求法身,法身非色相与声尘所能触或见的;因此,金刚经的行门是以空门入门,以见佛性为正宗,佛性是无相的,角度不一样。
念佛法门是见佛为宗,佛有三身,通常往生时所见的佛是应身佛,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这可以看得见,报身佛唯有菩萨方能看得见,凡夫是不能看见的,法身佛唯有佛与佛方能彻底了见,菩萨与凡夫是无法看见的。
总而言之,空门是观色即空,从假入空,见空得解脱,见空性的法门;而净土法门是从有门入门,见佛闻法,因而证空性(梵语sunyata),在修行的法门略有差异,但究竟终无差别,最后皆以证成无上菩提为宗旨。
66. 为何学佛之人,每逢相遇,皆合掌开口道:“阿弥陀佛”,是有何用意?
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有两层含意:
一者、礼貌用语。既已学彿,就以佛教的称谓呼应,比方说:早上见到同参道友,就来一句:阿弥陀佛,表示某某大德,早安!晚上见到同参道友就开口道出:阿隬陀佛,表示某某大德,晚安!在公共场所或走路相会时,就来一句:阿弥陀佛,表示某某大德,您好!因为佛教很讲究礼貌,威仪要庄严,表里一致,诚于中,形于外。
二者、随时不忘念佛。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佛不二,行住坐卧,佛号总是挂在嘴巴,如是持之以恒,精进念佛,逢人则一句阿弥陀佛,不论山上或市区,不论街头或巷尾,见到同参道友,就以一句阿弥陀佛相侍,一切时一切处,佛号念得纯熟一心(梵语eka-citta),可打招呼,又可念佛,双管其下,相得益彰,如此念佛风范,往生必成,菩提指日可证。
67. 临命终时,能得正念,是西方阿弥陀佛来接引,或是自己心佛来接引呢?
自宋朝以来到民国,主张禅净双修的祖师大德,往往把往生净土大力倡谈念自性佛,往生自性净土,由众生根性愚昧,未能正见祖师大德之意境,因此,却一味的念佛而不发愿往生的倾向也就大有其人了,如此的净土法门或多或少有失真的倾向;也就是说,倡导自性佛,自性净土者,往往不求生西方净土,后人也随之不求生西方净土,于是疏忽了西方净土的存在,甚至严重则抹煞西方净土,乃至否认阿弥陀佛的事实,晚近以来,的确佛教界有如是一股洪流,日益流传,逐渐有遍及全球的危机!佛弟子不得不知,不得不慎!
身为正信净土法门的行者,不必担忧阿弥陀佛来不来的问题,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佛号念得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正念现前,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必定与诸圣接引我们,佛是圣中圣,圣者绝无妄语,妄语则不能成佛,成佛则无妄语。
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无量劫前是一位智慧高超,英勇的国王,听世自在王如来说法,当下发菩提心,舍弃王位而出家,取法名为,法藏比丘,因发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经过无量劫的修持,四十八个大愿都圆满成就,同时也成就了庄严的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
弥陀经云:“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曰极乐。”
净土法门的行者,只要心恳切,广修福德因缘,志心信愿,一心(梵语eka-citta)勤求往生极乐,正念现前,佛及圣众必然手执金台,接引我们,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努力吧!努力!
68. 念佛之人,若欠别人债务,到命终之际,不幸债务还不完,能带业往生吗?或是再轮回来还他人之债呢?
能否带业住生要看念佛的造化如何!假使念佛者心念坚固,正念现前,突破一切妄想,向前一步是莲池,退后一步是地狱火坑,因此,万念归此佛念,亦得带业往生。
倘若欠债的心念无法净化,耿耿于怀,惦念不忘,恐怖心现前,正念不能提起,如此欲得往生,甚为困难!还债是有时节因缘的,因缘会遇,必然偿还他人之债,因果(梵语hetu-phala)循环,理所当然,毕竟,因果平等故。
69.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佛位平等,为何又有等级的迹相?
佛佛道同,法法平等,的确佛与佛之间的道与法是平等的,佛与佛之间的果位也是平等的,无有高下之别,平等无异。
那么为什么会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呢?诸位要明白啊!现在十方佛土中的净土,以弥陀佛的净土最为殊胜,弥陀佛无量劫前当法藏比丘时,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微妙清净之行,发四十八大愿所成的净土,若以净土而言,十方诸佛国土,弥陀佛之净土最胜;又十方佛中,弥陀佛与众生结缘最深;于现在十方诸佛,弥陀佛愿力摄众最多,韦提希王后等五百位侍女特别选择弥陀净土;又十方诸佛净土中,弥陀净土最近;十方诸佛名号中,念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名号最多。
总而言之,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净土庄严殊胜,及弥陀佛与众生结缘最深广,这种种殊胜功德,远胜过十方三世诸佛,并非佛位有等级之别,所以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70. 往生西方净土,决定莲花化生,若往生其他佛土,是不是亦莲花化生?
在佛经中,十方世界都有净土,而与西方弥陀净土相对的有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琉璃世界—东方净土,亦有东方的妙喜世界,有佛名阿閦(音同触chù)佛,亦有弥勒净土,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世界亦无量。
经中所说,众生发愿求生净土,不是受用土,而是佛的应化净土,应化土是适应众生的机感,因而示现不同,但应化土不一定示现净土,也可应化秽土,如释迦佛的示现娑婆国土即是此例,应化土有各式各样的,都与众生特别有关。
依佛法而言,净土不只一个,极乐世界就是无数净土中的一个,生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都是莲花化生,由于自己的愿力,佛菩萨的悲愿,不须父母为缘,化生于莲花中,佛经所说的佛菩萨,每处莲花座,莲花(学名Nelumbonucifera)出于淤泥而不染,离了一切烦恼,得到身心清净,成为圣者,所以,以莲花的出尘不染为喻,修行念佛而净土,是化生莲花中的。
往生西方净土,依莲花化生;往生其他净土,有些是莲花化生,但亦有些未必是莲花化生的,毕竟净土世界千差万,净土的示现,是适应众生的机感,因而示现不同,都与众生有直接关系。
71. 我们凡夫三毒深重,念佛可得往生,这么轻而易举之事就可了生脱死,佛陀为何还讲说这么多的法门呢?
佛法有难行道与易行道两种行门。大体上,佛是奉劝我们行难行道,于现生广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自利与利人,自度度人,因而庄严净土为宗旨,于是广说无量法门,这无量法门是为难行道者所演说;但众生根机不一,有深浅高低之别,顿渐之差,迷悟有别,于是对一些根机较为薄弱者,畏怯生死,深恐退堕之众生,开演净土法门,普令此辈众生求生净土,有良好的环境,亲近佛菩萨,因此早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
72. 禅宗不念佛求生净土,证得果位者也很多,他们不往生净土,到何处去了?
证得果位的圣者,在他们的境界中,法身(梵语dharma-kaya)本不生本不灭,有生必有灭,无生则无灭,有来必有去,无去则无来,生灭来去圣者的心地早已超越解脱,不受生灭来去诸法所束缚,亦能于生灭来去中自在出入,不离生灭来去,亦不著生灭来去,如手划虚空,虚空不留痕迹,圣者心地亦如是!
圣者证得果位,亦不断严土熟生,往返十方世界,广行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做自利利人的福慧行。
华严经云:“法身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于诸蕴处界,未曾有所著。”
73. 十方菩萨,不求生西方净土,这样能完成佛果吗?
照样可以成佛道。菩萨(梵语bodhisattva)的阶位有五十二个,若未证得果位的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回),若发愿求生西方净土,是最好不过了,彼佛国土正报与依报庄严殊胜,是造就菩萨道最高学府之处。若已证得法身的菩萨(初地以上),就可任他行化,于十方世界行菩萨行,无障无碍,境界到这种程度,不一定非往生西方不可了。
74. 诵经念佛确信有无量功德,可消灾解厄,可是大阿罗汉目犍连,何以不能避其不测之灾?
众生的定业不可转,乃至证得圣果的佛菩萨,祖师大德亦难逃避定业(梵语viniscita-karman),纵然能逃得一生百生,一劫万劫,但定业总是无法避免。
目犍连被被道的乱石所击毙,佛陀头痛三天,这些实例,就是一面镜子,表征因果不昧的果证!
佛陀曾云:“我有三不能,何者为三?一者不能转众生定业。二者不能度无缘众生。三者不能空众生界。”
75. 往生西方后,乘愿再来,回入娑婆,广度众生,示现生老病死,与一般众生的生老病死,有何差异?
…
《佛学问答(第三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