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舉一動,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雖上品善亦不得往生。”
65. 念佛是願見佛的,這和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有相抵觸嗎?
佛有叁身:法身(梵語dharma-kaya)、報身(梵語sambhoga-kaya)、應身(梵語nirmana-kaya)。金剛經是破相顯性的寶典,是見性的法門,了見法身無相,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是故,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梵語tathagata)是法身,法身是無形無相,不能以色相而見法身,更不能以音聲求法身,法身非色相與聲塵所能觸或見的;因此,金剛經的行門是以空門入門,以見佛性爲正宗,佛性是無相的,角度不一樣。
念佛法門是見佛爲宗,佛有叁身,通常往生時所見的佛是應身佛,應衆生之機緣而變現出來的佛身,這可以看得見,報身佛唯有菩薩方能看得見,凡夫是不能看見的,法身佛唯有佛與佛方能徹底了見,菩薩與凡夫是無法看見的。
總而言之,空門是觀色即空,從假入空,見空得解脫,見空性的法門;而淨土法門是從有門入門,見佛聞法,因而證空性(梵語sunyata),在修行的法門略有差異,但究竟終無差別,最後皆以證成無上菩提爲宗旨。
66. 爲何學佛之人,每逢相遇,皆合掌開口道:“阿彌陀佛”,是有何用意?
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爲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稱阿彌陀佛。有兩層含意:
一者、禮貌用語。既已學彿,就以佛教的稱謂呼應,比方說:早上見到同參道友,就來一句:阿彌陀佛,表示某某大德,早安!晚上見到同參道友就開口道出:阿隬陀佛,表示某某大德,晚安!在公共場所或走路相會時,就來一句:阿彌陀佛,表示某某大德,您好!因爲佛教很講究禮貌,威儀要莊嚴,表裏一致,誠于中,形于外。
二者、隨時不忘念佛。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佛不二,行住坐臥,佛號總是挂在嘴巴,如是持之以恒,精進念佛,逢人則一句阿彌陀佛,不論山上或市區,不論街頭或巷尾,見到同參道友,就以一句阿彌陀佛相侍,一切時一切處,佛號念得純熟一心(梵語eka-citta),可打招呼,又可念佛,雙管其下,相得益彰,如此念佛風範,往生必成,菩提指日可證。
67. 臨命終時,能得正念,是西方阿彌陀佛來接引,或是自己心佛來接引呢?
自宋朝以來到民國,主張禅淨雙修的祖師大德,往往把往生淨土大力倡談念自性佛,往生自性淨土,由衆生根性愚昧,未能正見祖師大德之意境,因此,卻一味的念佛而不發願往生的傾向也就大有其人了,如此的淨土法門或多或少有失真的傾向;也就是說,倡導自性佛,自性淨土者,往往不求生西方淨土,後人也隨之不求生西方淨土,于是疏忽了西方淨土的存在,甚至嚴重則抹煞西方淨土,乃至否認阿彌陀佛的事實,晚近以來,的確佛教界有如是一股洪流,日益流傳,逐漸有遍及全球的危機!佛弟子不得不知,不得不慎!
身爲正信淨土法門的行者,不必擔憂阿彌陀佛來不來的問題,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佛號念得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正念現前,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必定與諸聖接引我們,佛是聖中聖,聖者絕無妄語,妄語則不能成佛,成佛則無妄語。
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無量劫前是一位智慧高超,英勇的國王,聽世自在王如來說法,當下發菩提心,舍棄王位而出家,取法名爲,法藏比丘,因發四十八願,願願度衆生,經過無量劫的修持,四十八個大願都圓滿成就,同時也成就了莊嚴的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
彌陀經雲:“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曰極樂。”
淨土法門的行者,只要心懇切,廣修福德因緣,志心信願,一心(梵語eka-citta)勤求往生極樂,正念現前,佛及聖衆必然手執金臺,接引我們,于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努力吧!努力!
68. 念佛之人,若欠別人債務,到命終之際,不幸債務還不完,能帶業往生嗎?或是再輪回來還他人之債呢?
能否帶業住生要看念佛的造化如何!假使念佛者心念堅固,正念現前,突破一切妄想,向前一步是蓮池,退後一步是地獄火坑,因此,萬念歸此佛念,亦得帶業往生。
倘若欠債的心念無法淨化,耿耿于懷,惦念不忘,恐怖心現前,正念不能提起,如此欲得往生,甚爲困難!還債是有時節因緣的,因緣會遇,必然償還他人之債,因果(梵語hetu-phala)循環,理所當然,畢竟,因果平等故。
69. “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佛位平等,爲何又有等級的迹相?
佛佛道同,法法平等,的確佛與佛之間的道與法是平等的,佛與佛之間的果位也是平等的,無有高下之別,平等無異。
那麼爲什麼會說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呢?諸位要明白啊!現在十方佛土中的淨土,以彌陀佛的淨土最爲殊勝,彌陀佛無量劫前當法藏比丘時,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微妙清淨之行,發四十八大願所成的淨土,若以淨土而言,十方諸佛國土,彌陀佛之淨土最勝;又十方佛中,彌陀佛與衆生結緣最深;于現在十方諸佛,彌陀佛願力攝衆最多,韋提希王後等五百位侍女特別選擇彌陀淨土;又十方諸佛淨土中,彌陀淨土最近;十方諸佛名號中,念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名號最多。
總而言之,是贊歎阿彌陀佛的淨土莊嚴殊勝,及彌陀佛與衆生結緣最深廣,這種種殊勝功德,遠勝過十方叁世諸佛,並非佛位有等級之別,所以說:“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
70. 往生西方淨土,決定蓮花化生,若往生其他佛土,是不是亦蓮花化生?
在佛經中,十方世界都有淨土,而與西方彌陀淨土相對的有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琉璃世界—東方淨土,亦有東方的妙喜世界,有佛名阿閦(音同觸chù)佛,亦有彌勒淨土,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世界亦無量。
經中所說,衆生發願求生淨土,不是受用土,而是佛的應化淨土,應化土是適應衆生的機感,因而示現不同,但應化土不一定示現淨土,也可應化穢土,如釋迦佛的示現娑婆國土即是此例,應化土有各式各樣的,都與衆生特別有關。
依佛法而言,淨土不只一個,極樂世界就是無數淨土中的一個,生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都是蓮花化生,由于自己的願力,佛菩薩的悲願,不須父母爲緣,化生于蓮花中,佛經所說的佛菩薩,每處蓮花座,蓮花(學名Nelumbonucifera)出于淤泥而不染,離了一切煩惱,得到身心清淨,成爲聖者,所以,以蓮花的出塵不染爲喻,修行念佛而淨土,是化生蓮花中的。
往生西方淨土,依蓮花化生;往生其他淨土,有些是蓮花化生,但亦有些未必是蓮花化生的,畢竟淨土世界千差萬,淨土的示現,是適應衆生的機感,因而示現不同,都與衆生有直接關系。
71. 我們凡夫叁毒深重,念佛可得往生,這麼輕而易舉之事就可了生脫死,佛陀爲何還講說這麼多的法門呢?
佛法有難行道與易行道兩種行門。大體上,佛是奉勸我們行難行道,于現生廣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自利與利人,自度度人,因而莊嚴淨土爲宗旨,于是廣說無量法門,這無量法門是爲難行道者所演說;但衆生根機不一,有深淺高低之別,頓漸之差,迷悟有別,于是對一些根機較爲薄弱者,畏怯生死,深恐退墮之衆生,開演淨土法門,普令此輩衆生求生淨土,有良好的環境,親近佛菩薩,因此早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
72. 禅宗不念佛求生淨土,證得果位者也很多,他們不往生淨土,到何處去了?
證得果位的聖者,在他們的境界中,法身(梵語dharma-kaya)本不生本不滅,有生必有滅,無生則無滅,有來必有去,無去則無來,生滅來去聖者的心地早已超越解脫,不受生滅來去諸法所束縛,亦能于生滅來去中自在出入,不離生滅來去,亦不著生滅來去,如手劃虛空,虛空不留痕迹,聖者心地亦如是!
聖者證得果位,亦不斷嚴土熟生,往返十方世界,廣行菩薩道(梵語bodhisattva-carya),做自利利人的福慧行。
華嚴經雲:“法身恒寂靜,清淨無二相,爲化衆生故,示現種種形,于諸蘊處界,未曾有所著。”
73. 十方菩薩,不求生西方淨土,這樣能完成佛果嗎?
照樣可以成佛道。菩薩(梵語bodhisattva)的階位有五十二個,若未證得果位的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回),若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是最好不過了,彼佛國土正報與依報莊嚴殊勝,是造就菩薩道最高學府之處。若已證得法身的菩薩(初地以上),就可任他行化,于十方世界行菩薩行,無障無礙,境界到這種程度,不一定非往生西方不可了。
74. 誦經念佛確信有無量功德,可消災解厄,可是大阿羅漢目犍連,何以不能避其不測之災?
衆生的定業不可轉,乃至證得聖果的佛菩薩,祖師大德亦難逃避定業(梵語viniscita-karman),縱然能逃得一生百生,一劫萬劫,但定業總是無法避免。
目犍連被被道的亂石所擊斃,佛陀頭痛叁天,這些實例,就是一面鏡子,表征因果不昧的果證!
佛陀曾雲:“我有叁不能,何者爲叁?一者不能轉衆生定業。二者不能度無緣衆生。叁者不能空衆生界。”
75. 往生西方後,乘願再來,回入娑婆,廣度衆生,示現生老病死,與一般衆生的生老病死,有何差異?
…
《佛學問答(第叁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