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第叁輯)▪P8

  ..續本文上一頁

  乘願再來的菩薩,皆爲法身大士之輩,來此娑婆界度衆生,示現生老病死,在凡夫立場看來,似乎與自己一樣有生老病死,卻不知示現行化的佛菩薩已證得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于生死已得自在,生即無生,無生即生,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不一不二,生死涅槃等空花!

  佛菩薩視生死即涅槃,凡夫看涅槃即生死,迷悟染淨有別故。佛菩薩倒駕慈航來人間度化衆生,能願力自在,弘法利生無礙,生死自如;凡夫(梵語prthag-jana)來人間是由業力所驅使,是身不由己,不想來人間,但業力所牽引之下,就不得不投胎轉世,凡夫來人間是不自在的,是沈淪的,隨順生死流轉而來的,是故,乘願再來者與一般人來人間,其境界懸殊甚大,完全不同的兩端,無以比倫。

  76. 稱呼出家法師,其法名特加“上下”兩字,其意義何在?

  割愛辭親,識心達本,解無爲法,是名沙門(梵語sramana)。出家人爲了自度,必須上乞如來正法,以滋潤法身慧命,故法名加個“上”字;自度亦不夠,看衆生沈淪苦海,六道往返不休,受盡無量逼迫,對下發起悲愍救度之心,普令大地一切衆生遠離苦海,度脫叁界(梵語trayo dhatavah),故法名加個“下”字。簡而言之,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出家修行者禀懷如是宗旨而行道,方不負叁寶之恩德。

  77. 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其意義有何差別?

  這是一個公案:有一老人,在百丈禅師處聽法,謂百丈曰:昔我住此山,有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我對曰:“不落因果”。以此錯誤,五百世墮野狐身,請和尚爲我下一轉語,百丈禅師曰:“不昧因果”,老人大悟曰:“今已脫野狐身”。

  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其道理不同,不落因果就是大修行人所做的一切因果,將後不受報。這種論調是錯誤的,因此才墮落野狐身五百世的果報。

  不昧因果就是不可斷喪因果,不可冒昧因果、應依因果(梵語hetu-phala),大修行人所做所爲,其因果是不可斷喪的,不會因證得果位就沒有因果了,因果不是特權可抹煞的,其意義即在此也。

  78. 佛教戒殺生,但卻主張火葬,吾人之身體有無量無邊之蟲所聚集,火葬是否殺生了,何不亦行土葬,讓它自腐朽風化?

  佛法以人道(梵語manusya-gati)爲主要得度的對象,旁度五道;度衆生亦有近緣與遠緣之別,叁惡道中的畜牲道(梵語tiryagyoni-gati),可謂遠緣得度對象,體內之細菌小蟲寄生人體,雖行火葬,的確有殺生之嫌,乃屬極微之過失,火葬與土葬較量之下,火葬遠比土葬來得殊勝,若土葬其體內之細菌與小蟲,亦免不了自生自滅,又土葬占空間比例較大,將後亦須撿骨頭,因緣不成熟,五、六年後屍體不腐爛(蔭屍),又添加多層的煩惱!

  在中國大陸西藏的喇嘛,若命終後,其屍體皆橫遍山野喂鷹,神識已脫離軀殼,留下的僅是一堆臭皮囊,若能行火葬,的確要來得較爲殊勝。

  79. 經言:“定業難轉,共業難消”,像臺灣現處紛亂,如果只靠佛弟子忏悔修善,臺灣同胞都不回心去惡,能否消弭禍殃?挽回浩劫乎?

  定業(梵語viniscita-karman),定業難轉,共業難消。臺灣人口二仟多萬人,政治尚未徹底民主化,政客爲剝奪權位,相互攻讦,老一輩不肯將過去不法之條例徹底刪除,先進的民主義士拚命挖掘不法之處,形成兩股洪流相互抵觸,如此周旋不休,僵持到底,佛門稱爲定業或稱共業。

  中外古今的國家,只要政治沒有推展革新民主化,國家動蕩不安,在所難免,如果只是靠佛門力量是不夠的,臺灣是大家的,大家有權把臺灣整頓得上頓道(踏上徹底的民主化),假使只是幾位政客心存己見,私心作崇,黨派瓜葛,從中安排,不能集思廣義,聽聽各界的政見思潮,那麼臺灣將後的禍殃是有存在的危機!受浩劫的人,也還是臺灣兩仟多萬的人口(自己的人)。

  國家運作的樞紐,國家命運優與劣,有賴民主義士挺身而出,讓政治更民主、更民權,踏上自由光明的淨土世界,畢道,佛教(梵語Buddha-sasana)的教義本是民主的,解除特權的,以及徹底解脫階級意識的,以達到自由、平等、安和樂利的佛土清淨世界。

  叁千年前,佛陀誕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身爲王子,爲追尋真理,舍棄王位而出家修行,而後證得無上佛道,佛陀是一位正覺人生與宇宙的覺者,能解脫衆生的苦難,喚醒人們的法身慧命,他做了一件舉世未有的大功德,那就是把印度不平等的四種階級意識全部解放,以達到真正的平等與自由!

  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mi buddha)是曆史上開路先鋒的民主解放者,更是發揚民主意識的開山始祖,何等四種階級呢?

  一、婆羅門

  二、刹帝利

  叁、吠舍

  四、首陀羅

  婆羅門是古印度的宗教徒,具有最高的權威;刹帝利是和婆羅門同樣被人尊敬的王族;吠舍是指一般工農商階級;首陀羅是被人使役的奴隸。

  不但佛門弟子希望國家進入民主、自由、平等的新天地,相信各宗教界,乃至整個臺灣各界人士,上下男女老幼,也都抱著同樣的理念與希望!

  80. 人之一生,善惡混雜,所獲果報,究竟是善惡分開,或是功過相抵?

  善不離心,惡不離心,善惡由心造,離心無善惡,離善惡無心,心(梵語citta)是善惡之體,善惡是心之用,當善惡果報現前之際,是截然分開的,心只有一個,不能同時有善惡兩個心之存在,兩個心即有兩個佛性,但人只擁有一個佛性(梵語buddha-dhatu),因此,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隨善惡因緣的成熟,自然有前後的果報。

  善惡分明,因果有規律的、平等的、前後的;功過相抵是一般方便說的,功有功的前因與後果,過有過的前因與後果,善念不能重疊于惡念,惡念不能重疊于善念,有念則有前後,前念與後念不得重疊,是故,功與過是截然的兩回事,功過相抵不得。

  81. 佛教時常說因果,如貓捉老鼠,這亦可說是因果嗎?是不是前生老鼠食貓肉,故這一生因果循環,反過來貓食老鼠之肉,互相冤報?

  因果(梵語hetu-phala),佛教是講因果的,因果始終是不變的定律,這種貓與鼠的比喻不是很恰當的說法,因爲貓是肉食動物,什麼肉類都吃,只要它能搏倒對方,即當下就把對方之肉吃掉,像牛、馬、獅子、虎、人等等,它沒有本事搏倒,故吃不得,貓不只吃老鼠之肉,也會抓魚、抓小雞、抓小鳥、抓蜥蝪、抓蚱蜢等等充食。

  又如老虎亦複如是,只要能把對方搏倒,那麼對方就是它的一頓美餐,如此類推,天下之間的弱肉強食,是衆生廣造惡業最好的見證!

  衆生(梵語bahu-jana)造業在時間上而言,在過去世造業,今生造業,未來世等叁世造業;在空間而言,有時在中國造業,有時在美國造業,有時在蘇聯造業,有時在日本造業,有時在香港、新加坡、法國、瑞士、德國造業,地球造業還不夠,還想到別的星球造業,你說衆生殘不殘忍!你能說衆生業障不重嗎?讓我們好好靜下來,思惟思惟幾分鍾吧!

  82. 依據因果而論,前生多做善事,多修行的人,今生福報會很大,智慧高超,也就是說,爲善修行應得富貴聰明之報才對,但爲什麼現前所看的富貴之人,多橫行霸道,而且鬼頭鬼腦呢?反而善良的人,往往多窮苦與愚笨亦不少呢?

  此問題波及很廣,非叁言兩語所能解答周詳,請仁者有耐心注意看下去,這可分爲兩方面解答:

  一.衆生未開悟有隔陰之迷故。今生若廣行善業(梵語kusala-karma),布施喜舍,捐助救濟,甚至修行精進,這些功德利益之因是不會消失的,今生若無開悟證成菩提或往生淨土,那麼,今生的善因與修行的功德,必然會感召來生的大富大貴,甚至聰明絕頂,但由于沒有證成果位之故,投胎人間便成隔陰之迷!忘記了前世自己所做的一切因果,心地亦然被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所染汙與蒙蔽,善根一時無法大展流露,自己的私欲作崇,憑著他的福報,造業下去,爲名爲利的習氣,還是熾盛燃燒著,甚至橫行霸道,又如你所說的,鬼頭鬼腦皆使出來哩!

  二.因果是不失亂的。因果是分明的,是有規律而且平等的。富貴有富貴的因果,聰明的聰明的因果,爲善有爲善的因果,爲惡有爲惡的因果,窮苦有窮苦的因果。因果律是分明的,所以佛要我們廣修諸法,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要學習。

  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若有一善法未能圓滿,而得無上正等菩提(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無有是處。”

  由此可見,有些人行善或修行,往往會顧此失彼,顧彼失此,修此法而無修彼法,修彼法而無修此法,不能面面顧到,比方說:有些人布施心做到了,但爲人不仁,以後的果報就會富而不仁;有些人布施心做到了,但不聽經聞法,來生的果報就會富貴命,但沒有智慧,得到愚笨無知的果報;有些人聽經聞法,但布施心沒有,來生的果報就會很聰明,但沒有福報,生活貧窮困苦;有些人布施心有,也聽經聞法,來生果報就很聰明,而且很富貴又很善良。

  有些人不布施喜舍,又不聞法聽經,來生果報就很窮苦,而且愚癡魯鈍;有些人布施喜舍心有,但喜歡吃喝嫖賭,來生的果報就很富貴,但爲人橫行霸道,常使用權威欺淩弱者。但以上種種實例,我們就知道因果的關聯性是如何了!

  因果(梵語hetu-phala)是分明的,不會錯亂的,是平等的,爲善爲惡,果報就有善有惡;修行者若如是知,如是見,是名正見。

  83. 心淨即佛土…

《佛學問答(第叁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