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常識答問 第五章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演變

  第五章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演變

  (一)佛教的傳入和經典的翻譯

  

  1. 問: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答: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和年代,現在很難考定。最初傳入時,不過在少數人中奉行,未必爲上層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國(原居我國甘肅的一個強盛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到了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景盧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于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的記錄。我們可推斷,由于在此一百二十年前漢武帝開辟西域交通的結果,當時由印度傳布到中亞細亞的佛教很可能早已通過行旅往來而向東方漸進。也有傳說:在與印度阿育王(約公元前272--226在位)同時的秦始皇(公元前246-210在位)時代,已有印度的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來到我國鹹陽。阿育王時舉行第叁次結集約在公元前250年,會後派大德赴各國傳教,前來中國很有可能。另外,也有認爲宋玉《高唐賦》和《史記始皇本紀》中的"羨門"即沙門的,但因無譯述學說傳世,無從確考。

  2. 問:佛教最初傳入的年代既是傳說紛雲,很難考定,爲什麼一般公認是開始于漢明帝的求法呢?

  答:史籍記載,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訪求佛法。公元67年他們同了兩位印度的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經書和佛像,開始翻譯了一部分佛經,相傳就是現存的《四十二章經》,是《阿含經》的節要譯本。同時在首都建造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寺院,就是今天還存在的白馬寺。這個寺據說也是以當時馱載經書佛像的白馬而得名。根據這個傳說來看,佛教的傳入中國雖不始于漢明帝,而佛教作爲一個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認崇信,在中國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礎和規模,可以說是始于漢明帝年代。公元73年班超使西域,以後叁十六國內屬,西域道路暢通,當時著名科學家和文學家張衡(78-139)寫的《西京賦》就提到"桑門(即沙門),可見那時佛教僧徒的存在已開始成爲引起文人學士注意的社會現象了。

  3. 問:佛教入中國的途徑除了最初由陸路從西域而到關中之中,有無經由海路到達吳楚的可能?根據漢明帝的弟弟楚王劉英信奉佛教的情況來看,可以證明這一點。

  答:我同意這個看法。據史籍的記載看來,當時楚地佛教的傳播比起中原,似乎更盛一些。

  4. 問:中國佛教什麼時候開始有自己的出家佛教徒的?

  答:中國很早就有了本國出家佛教徒,漢明帝聽許陽成侯劉峻出家是最早的記載。但最初那些僧人僅是從師出家,剃除須發,照戒律生活,還沒有受戒的製度;到公元250年來自中印度的昙柯迦羅在洛陽白馬寺正式建立戒壇傳戒,中國才開始有了如法的比丘。由于沒有外國比丘尼到來,最初女人出家爲尼的也只是剃發罷了;稍後從大僧受戒,還不具備完全的受戒製度。到公元429年,由斯裏蘭卡先後來了以鐵薩羅爲首的十九位比丘尼,才使她們的受戒具備完全的條件;從此,中國才有了如法如律的比丘尼。

  5. 問:佛經的翻譯始于何時?

  答:佛教在中國的弘傳是和佛經的翻譯事業分不開的。最早的翻譯,前面已經提到,摩騰、竺法蘭在漢明帝時開始翻譯過《四十二章經》,據說還有一些別的經。這就是最早的翻譯。

  6. 問:以後,漢代還有哪些著名的翻譯家?

  答:在初期(公元二、叁世紀)的譯師中,我們不能不提到安息國(在今伊朗一帶地方)的安世高,月支國的支婁迦谶,康居國(在今蘇聯吉爾吉斯地區)的康僧铠、康僧會,和一位有月支人血統的最早西行求法之一的中國僧人竺法護,同時還有朱士行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由于他們的努力,不少聲聞乘的和大乘的經藉被翻譯爲漢文。

  7. 問:這些譯師所傳譯的經典有什麼不同?

  答:他們中間主要有兩個系統:一是小乘學派,以《阿含經》和"禅數"之學爲主,可以安世高爲代表;二是大乘學派,以《般若經》和淨土信仰爲主,可以支婁迦谶爲代表。兩派同時並行。

  8. 問:那時的翻譯對後來的佛教有什麼影響或作用?

  答:當時翻譯事業還在初創時期,限于各種條件,還未能進行有計劃有系統的翻譯,所譯的經書很少是全譯本,而翻譯文體也還沒有能夠確立,但是他們已經出色地做到了開辟園地的工作,爲佛教在中國思想界樹立了地位,並且擴大了影響。

  9. 問:佛教傳入後有不少人研習弘傳,中國僧界出現過什麼樣的重要人物曾促進佛教的發展?

  答:佛教在中國的廣大流行,開始于四世紀,當時中國僧界道安法師是一位重要人物,是起了很大積極作用的佛教領袖。他是我國最早的熱心傳教者,曾經派遣徒衆到各地大弘佛教。他又是我國第一個僧伽製度建立者。他努力尋求戒律,以補當時律藏不齊全的缺陷,並製定了當時全國風從的僧尼軌範(中國僧人出家後,廢除原有姓氏,一律以"釋"爲姓,是由道安提倡並從他開始的)。他整理了已譯出的經典,撰成了中國第一部"經錄";他極力獎勵翻譯事業,並第一次總結了翻譯的經驗。在他的主持下,翻出了許多重要經論,集中和培養了許多學者和翻譯人才,爲後來鸠摩羅什的大規模翻譯事業准備了有利條件。

  10. 問:佛教的確立,首先在于戒律,經過道安的努力,以後還有哪些律部的傳譯?

  答:道安和他的弟子們尋求戒律的熱心,對于律藏的充實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道安在世時,已經得到大量的戒本,並且翻譯了其中的一部分,可惜那些書己經失傳了。之後不久,來自克什米爾的弗若多羅和昙摩流支,先後幫助鸠摩羅什譯出了薩婆多部《十誦律》,這部律得到鸠摩羅什的老師卑摩羅叉在江西大爲弘揚;佛陀耶舍(也是克米爾人)在公元410年又譯出了昙無德部《四分律》;奉佛音尊者之命,由斯裏蘭卡來到中國的僧伽跋陀羅譯出了《善見律毗婆沙》。五世紀初法顯法師遊曆天竺,主要也是爲尋求戒律而去的。法顯法師是大家都知道的中國古代偉大的求法者和旅行家,他的不朽的"遊記"和其它方面的成就,可能容易令人忽視他最初求律的動機和這方面的成就。他除帶回許多書籍外,並且帶回了《摩诃僧祇律》和彌沙塞部《五分律》,前者已由他自己和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的佛馱跋陀羅譯爲漢文,後者則在他逝世後由佛陀什(克什米爾人)翻譯了出來。另一位偉大的求法者,七世紀的義淨,也是抱著學律的志願而遠遊的。他帶回了而且譯出了一切有部的十一種著作,從而使律藏大爲完備。因此漢文譯出的律藏有《四分律》六十一卷,《一切有部律》一百五十七卷,《十誦律》六十一卷,連同各部的羯磨文和戒本及解釋律文的諸論,先後譯出而現存的約五百卷。後世中國高僧們關于律部的著作,現存的也有五百卷以上。至于中國比丘戒的傳承,在南北朝時代,北方傳《四分律》,南朝是《十誦律》。及隋朝統一中國,政治上以北統南,佛教戒律也是這樣,從隋代起,一直只傳北方昙無德部的《四分律》。藏語系佛教地區向來是傳一切有部律,傣族地區則流傳著與斯裏蘭卡、緬甸等國相同的上座部律,與《四分律》(法藏部律)同一源流。

  11. 問:關于律藏翻譯流傳的曆史和情況,聽到上面所談,已經知道大概了,請再談一談經藏和論藏大規模有系統的翻譯是從什麼時代什麼人開始的?

  答:佛教經論大規模有系統的翻譯,應該說是開始于五世紀初的鸠摩羅什。

  12. 問:鸠摩羅什的翻譯事業比以前有哪些特點?對後來的佛教和中國思想文化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答:鸠摩羅什的翻譯事業,有著前人所未有的優越條件,那就是當時政府(姚秦)的大力支持和有在道安影響下産生的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一大批義學僧人的輔助。但是他的偉大成就是由于他有豐富的學識和持久的努力,這一位有印度血統在今天中國西北(新疆庫車)出生的智慧卓越的大師,是中印兩大民族共同的光榮。他和後來的玄奘法師是翻譯事業中兩大巨匠,他所譯出的叁百多卷典籍,不僅是佛教的寶藏,而且也是文學的重要遺産,它對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上的影響非常巨大。在他的講授和指導下,造就了成千的人才,使當時的佛教得到大大的提高和發展。

  13. 問:前面說過,羅什的翻譯是有系統的,不知是屬于哪一個系統?

  答:就佛學方面來說,鸠摩羅什最重要的貢獻是在于對由龍樹創立的中觀系統典籍的介紹。由于他的努力,這一系的經論著作,如《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維摩經》、《法華經》、《大品般若經》、《小品般若經》、《金剛經》等,以及《大品般若經》的解釋--《大智度論》,都傳到中國來,爲中國法性宗開辟了廣大的基地。其次,鸠摩羅什還譯有聲聞乘中的一部重要論著--《成實論》,起初與中觀叁論(或"四論",加《大智度論》)相輔流行,之後逐漸形成了獨立學派,在南北朝期間盛極一時,後人稱爲成實師。這一學派在聲聞乘中是比較接近大乘的一系。

  14. 問:鸠摩羅什之後還有哪些著名的翻譯大家,又是屬于什麼系統?

  答:鸠摩羅什的譯業進行于公元401--413年間,主要是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大乘空宗龍樹、提婆的學說。羅什之後,重要譯師來者相繼,主要經論不斷譯出。如覺賢于公元418-421年譯出《華嚴經》,昙無谶于421年譯出《大般涅槃經》,求那跋陀羅于443年譯出《楞伽經》等。這些經典的譯出對中國佛教義學的發展産生了重大的影響。公元六世紀初菩提流支來華(508)創譯大乘有宗無著、世親一系的論典,其中《十地經論》影響尤大,傳習者形成地論師一派(分南北兩道)。以後真谛叁藏(498-569)于公元546年來華,563年譯出無著的《攝大乘論》和世…

《佛教常識答問 第五章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演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