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佛教雖主張衆生平等,但只有在人間,才能夠實踐佛陀的教法。因此,我們正在提倡一個運動:先把神的天國或佛的淨土,建設在人間。如果我們努力于人間天國或人間淨土的建設工程,那麼不論于何時死亡,必定能夠蒙受神的恩典及佛的接引。
不論給它什麼名稱,天國或淨土,我們不僅都是地球村的好鄰居,也都是同一個宇宙之母的同胞兒女;我們彼此之間,不僅是好朋友,根本就是同一個大家庭中的兄弟和姊妹。因此,我們除了共同用各種方法來保護這個地球的生存環境,除了撤除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障礙而彼此相愛,沒有別的選擇。
(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議」開幕致詞)
關懷世界與消弭沖突
諸位貴賓,謝謝大家,共同參與歡迎聯合國世界宗教和平組織秘書長巴瓦.金(Bawa Jain)先生及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副主席迪娜·梅瑞恩(Dena Merriam)女士,來臺灣訪問的座談會。
首先我們要感謝聯合國秘書長卡費.安南(KofiAnnan)先生,重視以宗教的力量來關懷世界,消弭宗教、族群、國家之間的誤會、歧視、沖突和殺戮,挽救地球生態的危機,保障人類生命的尊嚴。這也正是金先生及梅瑞恩女士,目前所擔任的艱巨工作。
我們確信,任何一個宗教的本質,都是主張人類應該互敬、互助、互愛、互諒的;不論所信仰的對象,被尊稱爲什麼,一定也都是普遍愛護一切人類乃至一切生命的。遺憾的是,由于人類對于各自所信奉的聖典,有可能做出偏頗的诠釋,便會引發不同宗教之間的對立與沖突,甚至在同一宗教之內的不同派系之間,也會發生沖突鬥爭。世界和平,既是一切宗教的共同理念,若因信仰不同而爲人類帶來沖突,就當考慮改變其诠釋聖典的角度。
我們相信,各種族的宗教信仰,各有各的時空背景和演變背景,所以我們應該接受宗教多元化的事實;並且必須相信多元化的各種宗教,都對人類負起了淨化心靈、淨化社會的責任。
我們身處于二十一世紀的每一個宗教徒,不論是屬于哪一種宗教的哪一個教派,都有權利宣稱各自所信奉的宗教是最好的。
我們如果希望把自己所信奉的宗教及觀念和全人類分享,最好的方法是包容異己者、尊重異己者、協助異己者。例如中國文化的特色,即是不斷吸收及融合外來的異文化;印度的大乘佛教則主張,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猶如百川歸海,同成一味。尊重各種族的文化及宗教,互相觀摩學習,取長補短,發揚優點而改進缺點;贊美共同處,欣賞不同處,求其同而存其異。個人與個人、族群與族群,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互動,便是相得益彰的共存共榮。
我們要用智慧和慈悲來協助化解世界各族群間的沖突和戰爭,用智慧處理各種事端,用慈悲關懷各種族群;要用愛心和方法,去化解宗教間的沖突和種族間的歧視,而非用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取代他們原有的宗教。
28︱建立全球倫理—聖嚴法師宗教和平講錄
在二十一世紀的地球世界,一定是多元的宗教環境,也是多元的文化環境,各個固定形式的傳統宗教,必將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各種挑戰。由于宗教資訊快速傳播,新興宗教急速增加,傳統宗教的開放,各宗教之間的互動,已經勢在必行。故步自封、排斥異己、攻擊其他宗教的族群,雖是爲了保護自身的安全,卻是最不安全的。因爲以和平的方法化敵爲友,最容易爲人接受;用對立的態度化友爲敵,最容易遭人反擊。
可惜的是,到今天爲止,我們這個世界上,尚有不少宗教仍不承認其他宗教徒也有被拯救的權利與可能。好一點的是不相往來,不願互動互助;嚴重一點的則是互相歧視排斥,彼此批評攻擊,爲人類造成隔離,爲地球帶來危機。這正是我們今後要共同努力的課題。
(二○○一年四月十六日講于「宗教與世界和平及心靈環保」座談會)
宗教的了解與宗教的合作
一、宗教之間的尊重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曾有一位在家居士,原先信奉另一個印度的傳統宗教,遇到世尊之後,便皈依了佛教。可是他很猶豫,不知是否尚可以供養原先的上師。當世尊知道他的困惑後,便對他說:「你還是可跟以往一般地供養那位上師。」其實在佛說的《阿含經》及《毗奈耶》之中,不只經常贊歎供養佛、法、僧叁寶的功德,也經常贊歎供養一切沙門及婆羅門等修行者的功德。尊重其他的宗教,乃是佛弟子必須的認知。所以佛教徒和其他任何宗教之間,不會對立沖突,永遠像好鄰居一樣地和平相處。
這在中國文化的大環境中尤其如此。雖然在曆史上,偶爾曾有儒、佛、道叁家的論爭,甚至發生過滅佛運動,但那都是出于儒、道二家的少數人士,運用朝廷的政治勢力,所形成排斥佛教的錯誤措施。一般不同信仰的民衆之間,其實是非常友善的。舉例來說,一直到二十世紀的四○年代,也就是到我逃離中國大陸時爲止,佛教的雲遊行腳僧,可以在道教的宮觀借宿,道教的雲遊道士,也會到佛教的寺院挂單,彼此之間相互尊重對方所持的信仰和修道的觀念與方法。中國人主張「殊途同歸」,只要是修行人,不論對方修的是什麼法門,凡是不違背愛及和平、離苦與得樂的基本原則,便都是好的。所以有「僧道都是一家人」的說法。
中國的民族是非常多元的,中國的宗教也是非常多元的。雖然在中國曆史上,曾因以儒家爲本位的優越感,而出現過偏激的夷夏之辯,視異民族爲化外之民的野蠻人,但經過長時間的適應與互動之後,便發覺異民族的文化也是相當可愛的。有許多想法和作法,彼此是相當接近的,甚至有些東西正是漢文化中所缺少的。因此,在中國的大環境中,從來沒有宗教的戰爭和不能化解的民族仇恨。
特別是中國的大乘佛教,相信一切宗教的人天善法,都是成佛的基礎條件,也相信一切宗教的先知先覺者,都是諸佛菩薩的示現,只因爲了適應各類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各民族的生活環境,而化現不同的身分、姿態,以恰到好處的觀點及方法來救度衆生。因此在西元十二世紀時,有一位儒家的學者陸九淵(西元一一叁九至一一九叁年),受了佛教思想的影響,也說出「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這樣的話。這意思是說,不論在什麼地域、什麼宗教的什麼先知先覺者,所有的愛心是大致相同的,所見的真理是大致相近的。從這樣的原則來看待一切宗教,就會尊重一切宗教。
每一個宗教的信奉者宣稱自己所信奉的是最好的宗教。那是理所當然的事,卻也必須承認並尊重我們的鄰居或親友們,同樣有權利宣稱他們信奉的是最好的宗教。有一次,我在出國旅行的飛機上,正好和一位可敬的基督教傳教士緊鄰而坐。他非常虔誠地讀《聖經》和禱告,見我無事可做,便給我一本《聖經》,並且教我如何閱讀。我就稱贊他的善意和熱心,同時也同意他所說的,信仰基督教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得救的宗教。他便立即問我:「既然如此,爲什麼做了佛教的和尚,豈不可惜!」我說:「真對不起,對我來說,佛教最適合我,我也要說,佛教是最好的宗教。」
像上面舉的例子,由于互相尊重,才能進一步來彼此了解。我接受了那位傳教士的《聖經》,也回送了他一本佛書。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是多麼地希望我認真地閱讀《聖經》,正如我也希望他能翻閱一下佛書。
事實上,我在臺灣以及世界各地,常參與其他宗教的教育機構及教會團體的活動,或者擔任佛學的講師,或者參加討論會、出席宗教儀典,也有不少不同宗教的好朋友。其他的宗教邀請我談論佛教,我們也邀請其他各宗教的傳教士和宗教學者,來到我們佛教的學校、研究所及團體,介紹他們的宗教。由佛教主辦的宗教會議,主要的各宗教人士也都會樂意出席。
據我所知,最早將佛教引介到歐美世界的,主要的並不是佛教徒,而是來到東方傳道的基督教傳教士。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年的曆史。傳入初期,便盡量適應中國的本土文化,甚至采納道家及儒家的名詞觀念,介紹印度的佛教,因而促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天臺、華嚴、淨土、禅宗等宗派的興起。換句話說,也就是先了解吸收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再創新爲異于原來印度佛教的教派或學派。即便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也是因爲理解吸收了佛教思想,才有宋朝及明朝新儒家的出現。中國的道教,正是由于大量吸收了佛教的經典,轉化成爲道藏,豐富了道教文化的內涵。上一代的佛教僧侶,都會被要求除了通達佛教叁藏聖典之外,還必須兼通儒家及道家的思想,否則便不易弘傳佛法。我們這一代,則應敞開更大的心胸,了解世界各宗教,才不致于坐井觀天,自我封閉。
如果回過頭來探討印度的宗教,則各個宗教也是在互相影響和激蕩之中,彼此助長的。在佛教之中,有不少內容是從印度古宗教中汲取而來。佛陀時代的印度宗教教派非常多,有古老傳統的,亦有新興成立的。釋迦喬達摩本人,就曾向許多不同派別的上師、導師們虛心學習。成佛之後,雖然開發了佛教獨有的創見,揚棄了許多與佛教觀點不一致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但佛教依舊是印度宗教文化的産物。因而到了西元第八世紀,印度教中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導師商羯羅(Shankara,西元七○○至七五○年),反過來參考了佛教的中觀哲學,開創出吠檀多派(Vedanta)的神學。
佛教重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律,而基督教似乎只重視信者得救,與信者本身的倫理行爲無關。其實,根據近人約翰·希克(J…
《建立全球倫理 二、化解沖突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