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建立全球倫理 二、化解沖突的智慧▪P3

  ..續本文上一頁ohn Hick)的看法,若從基督教的〈馬太福音〉二十五章所表述關于有用的仆人及無用的仆人的譬喻,以及綿羊與山羊的譬喻來看,可以理解到耶稣基督的教導,實際上也有非常強烈的倫理性格及實踐性格。換句話說,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爲,將來必定都會承受其後果。因此,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的六章七節便說:「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希克又說:「在我們這個時代,天主教與改革派的基督徒中,⋯⋯至少已有相當數量的少數教徒已經體認到,對上帝的真正回應,必須包含個人、全國及普世的一份積極奉獻—奉獻于社會公義的維護及保護已陷于危機的大地。」若從這些方面來了解基督教,則其教義就與佛教以及其他宗教的觀點相當接近了。

  

  我們再看伊斯蘭教的上帝阿拉。在《可蘭經》中,阿拉有九十九個不同的名字,包括保護者、寬宥者、贈予者、忍耐者、赦免一切罪過者、一切良善的源頭、保護我們的朋友、愛者、養主、饒恕者、憐憫者、正路的引導者等。由此可知,阿拉應該是慈愛一切人類的神,一如《可蘭經》二章六十二節強調的:「誰誠信阿拉和末日,並有善舉,便能獲得養主的厚遇。」據希克在《第五向度》((The Fifth Dimension: An Exploration of the Spiritual Realm)一書中所說,當穆斯林來到印度時,其中也有人主張,祆教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和佛教徒們,同樣都是「聖書的子民」。所謂聖書,是上帝永恒的話語,在不同的人類環境中,可以透過各種不同的先知,以各種不同的啓示經典,表達給上帝的子民。盡管伊斯蘭教的主流及其基本教義派,認爲有許多的非穆斯林會喪失進入天堂的機會,但若就伊斯蘭教所傳的信息而言,進入天堂乃是所有人的佳音,不光是穆斯林而已。特別是伊斯蘭教密契論者的蘇菲派,很能夠理解不同宗教的信徒,也有可能獲得上帝的寬恕。

  

  當然,基于彼此尊重和贊賞的立場,各宗教之間有必要尋求相互了解,但沒有必要牽強附會硬想求同。因爲那不僅會是一樁非常痛苦而困擾人的事,還會産生叁種可能的結果:一是扭曲了其他的宗教而強人同己;二是否定了自己的宗教而舍己從人;叁是混淆了各宗教而另立一個新宗教。這些都不是健康的作法。所以,曾經有人問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你既認爲一切宗教都是好的,是不是可以另創一個綜合性的宗教?」他的回答是:「不,世界的宗教已經夠多了。」意思是說,自古以來,人類的宗教是可以多元的,但是各美其美、各善其善、各真其真,不必混淆。彼此之間求其同而存其異,未嘗不是好事。例如:佛教是主張緣起論而非有神論,佛教能夠尊重並了解有神論的宗教,但也不必硬把自己的立場否定了,才能和其他的宗教做朋友。

  

  叁、宗教之間的合作

  

  宗教之間的彼此合作,不是集合各宗教的領袖們來檢討彼此所信奉的教義,誰優誰劣、誰高誰低、誰大誰小,因爲那只會引起沖突、加深矛盾、增長敵意、製造對立。若能掌握尊重各宗教的原則,大家就可以和平相處。尤其是處身多元宗教的現代世界中,只要一走出自己的國門、一走出自己的族群,乃至一走出自己的家門,我們便會接觸到各種不同宗教的人士。在開放的社會中,甚至在同一個小家庭裏的夫婦和子女,也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宗教信仰。我們必須尊重,甚至要以欣賞的態度,互相支持對方的選擇,萬萬不可以主觀的立場,批判評論對方的宗教信仰。我們應該爲了共同營造和樂、平安、幸福、溫馨的生活環境而互助合作。

  

  在今天,尤其是在未來的地球世界,由于資訊的發達、交通的便利、高科技的快速成長、社會層面的不斷變遷,人們相隔萬裏,猶能對面交談,是故若想堅持以單一宗教來囊括全人類信仰的生存空間,其阻礙的形勢已是愈來愈強大了。除非自願孤立于大環境的現實世界之外,否則在各種生活資源的分享方面,必須要和我們的鄰居,守望相助、彼此合作。

  

  我們每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士,都會有一種共同的認知,那就是:一方面相信自己所信奉的對象,不論被稱爲什麼名字,例如耶和華、耶稣基督、彌賽亞、上帝、真主、阿拉、濕婆(Shiva)、毗濕奴(Vishnu)、菩薩、佛等,都是有真愛、有慈悲、有威德、有大神力的,所以信仰的人能獲得平安、照顧、救濟;同時也相信,必須要遵守聖書、聖谕、聖言的教導和訓誡,照著來體驗和實踐,讓一切衆生也都能夠獲得平安、照顧、救濟,也就是將上帝、菩薩、佛的大愛及慈悲,分享普世的一切人。但這不僅是宗教信仰的傳播,更重要的是人類安全與人心安定的維護,人的素質及社會品質的提升。而我們共同生存的環境,則需要大家共同來改善。

  

  居住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及無生物,都是一個宇宙生命的共同體,更何況各宗教的信徒,都是人類。各宗教之間,除了對各種聖書、聖谕、聖言的解讀不同而有不同宗教的差別之外,如能體驗到非位格的全體、而不可切割的至高的「實在」,則根本就沒有彼此、內外、優劣、高低的差別性。但此實在,卻可有多重的面相。

  

  我們從近代印度偉人甘地(Mahatma Gandhi)的傳記中,知道甘地受一位耆那教大師瑞強德拉(Raychandbhai)的影響,承認許多不同的觀點,包括宗教的差異,都是合理合法的。甘地因此認同:「一切宗教乃是殊途同歸。只要可以抵達同一目的地,走上不同的道路,又有什麼不好呢?我信仰世間一切偉大宗教的基本真理。我相信這些真理都是上帝賜予的,也相信對于獲得啓示的那些人而言,這些真理乃是必要的。」

  

  換句話說,多元的宗教信仰,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至高的實在,即是人性及神性的超越,即是從有差別位格的上帝,轉爲非位格無差別的實在,佛教稱之爲「實相法」,在其他宗教則稱爲「絕對的真理」。甘地是從多重面相看實在,所以承認多重面相的差異,並不違背絕對的真理。不同的宗教之間,所爭論的是實在的差異面,若能體驗實在本是同體,就不會有什麼爭執了。當然,我們也未必要完全贊同甘地的觀點,然而甘地的觀點確實可以提供我們參考。

  

  我想談一個真實的故事:叁十多年前,我有幾個朋友,共同發願要挽救中國的佛教,于是有的去了南方的泰國,有的去了東北方的日本,有的進入深山中苦修。十多年之後,居然都在美國重逢,所學各不相同,但又都是佛教,因此再一次相約,如何合作做一些具體的工作。其實,同一宗教的各教派之間,或者在不同宗教的各團體及個人之間,能夠合作、應該合作的空間是非常大的。

  

  所謂合作,也未必是要納入同一個組織體來運作。它可以是彼此呼應,放棄暴力、拋開宿怨、不算舊帳,共同來消弭饑餓、疾病、自然災害及種族戰禍的根源,共同爲後代的子孫,保留地球的環境資源,共同保護人類的心靈,不被仇恨、貪婪、嫉妒、忿怒、驕慢、自卑、猶豫、恐懼、憂愁、狂傲、失落感等所汙染。如果各宗教都能有這樣的共識,並各自從影響鼓勵自己的信徒做起,則世界各國的主要宗教,不但能夠影響人民,也能影響政治家及工商界的企業家,這便是大大地跨出了宗教合作的第一步。

  

  (二○○一年九月二十日「世界宗教合作會議」閉幕演說)

  

  多元化世界人類所應認知的「神聖」是求同存異

  

  「神聖」的定義,是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的。在多元化、現代化、全球化的社會中,我們必須有這樣的認知。

  

  各宗教所認知的「神聖」,是從對于各自所依聖典、聖訓的信仰和诠釋而來,也有是從宗教經驗的啓示中産生。那些「神聖」的認知,看起來是出于純客觀的所謂「天啓」、「神示」,事實上是源于個人、地域、時代等諸多因素,包括曆史背景、文化環境的共通性及差異性而形成的,所以不能算是純客觀的。

  

  每一種宗教所崇仰的最高真理,應該都是完滿無缺的、絕對神聖的,可是一旦加入了人爲的因素,給予诠釋、賦予使命之後,便成爲主觀的認知,就有了個別的差異。

  

  例如佛教,雖以因緣論爲至高的神聖,但是不否定一神論的價值觀;但這不是認同接受,而是理解尊重。我們能夠承認:任何一種優良的宗教,都有繼續發展的空間,也都有權利宣稱是世界最好的宗教;而我聖嚴則不得不說,佛教是最好的宗教。

  

  因此,爲了適應多元化社會的包容性,對于「神聖」的定義和價值觀,必須重新诠釋。我們必須認知:最高的真理雖只有一個,經過各種族群的先知們親身體驗並且口傳筆錄,而流傳下來的聖典、聖訓,就會由于人文背景的不同而産生差別的觀點。如今爲了化解世界人類的沖突乃至毀滅的危機,除了保留個別族群的價值觀,同時也必須尊重其他族群的價值觀;除了自我中心的價值觀,也必須容忍他者所持的價值觀。

  

  多元化的相互撞擊,能夠彼此學習激蕩成長,可以保持文化生命的曆久彌新;只允許某種單一文化存在的時代社會,已不會再來,否則人類的命運,將會非常的悲慘!因此,我要向全人類提出建議:多元化世界的人類,所應認知的「神聖」,是求同存異。

  

  (二○○二年二月一日講于「世界經濟會議」紐約會議大會

  

  危機與和平

  

  諸位女士、先生:

  

  謹向諸位以及全世界祝福,二○○叁年大家都能平安、快樂和幸福。

  

  根據「慕尼黑再保險公司」(Munich Reinsurance Company)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二○○二年),全球由于各項天然災害,損失財物高達五百五十億美元,奪走超過一萬一千條人命,其中包括中歐及…

《建立全球倫理 二、化解沖突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