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佛教虽主张众生平等,但只有在人间,才能够实践佛陀的教法。因此,我们正在提倡一个运动:先把神的天国或佛的净土,建设在人间。如果我们努力于人间天国或人间净土的建设工程,那么不论于何时死亡,必定能够蒙受神的恩典及佛的接引。
不论给它什么名称,天国或净土,我们不仅都是地球村的好邻居,也都是同一个宇宙之母的同胞儿女;我们彼此之间,不仅是好朋友,根本就是同一个大家庭中的兄弟和姊妹。因此,我们除了共同用各种方法来保护这个地球的生存环境,除了撤除一切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障碍而彼此相爱,没有别的选择。
(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领袖和平高峰会议」开幕致词)
关怀世界与消弭冲突
诸位贵宾,谢谢大家,共同参与欢迎联合国世界宗教和平组织秘书长巴瓦.金(Bawa Jain)先生及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领袖和平高峰会副主席迪娜·梅瑞恩(Dena Merriam)女士,来台湾访问的座谈会。
首先我们要感谢联合国秘书长卡费.安南(KofiAnnan)先生,重视以宗教的力量来关怀世界,消弭宗教、族群、国家之间的误会、歧视、冲突和杀戮,挽救地球生态的危机,保障人类生命的尊严。这也正是金先生及梅瑞恩女士,目前所担任的艰巨工作。
我们确信,任何一个宗教的本质,都是主张人类应该互敬、互助、互爱、互谅的;不论所信仰的对象,被尊称为什么,一定也都是普遍爱护一切人类乃至一切生命的。遗憾的是,由于人类对于各自所信奉的圣典,有可能做出偏颇的诠释,便会引发不同宗教之间的对立与冲突,甚至在同一宗教之内的不同派系之间,也会发生冲突斗争。世界和平,既是一切宗教的共同理念,若因信仰不同而为人类带来冲突,就当考虑改变其诠释圣典的角度。
我们相信,各种族的宗教信仰,各有各的时空背景和演变背景,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宗教多元化的事实;并且必须相信多元化的各种宗教,都对人类负起了净化心灵、净化社会的责任。
我们身处于二十一世纪的每一个宗教徒,不论是属于哪一种宗教的哪一个教派,都有权利宣称各自所信奉的宗教是最好的。
我们如果希望把自己所信奉的宗教及观念和全人类分享,最好的方法是包容异己者、尊重异己者、协助异己者。例如中国文化的特色,即是不断吸收及融合外来的异文化;印度的大乘佛教则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犹如百川归海,同成一味。尊重各种族的文化及宗教,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发扬优点而改进缺点;赞美共同处,欣赏不同处,求其同而存其异。个人与个人、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互动,便是相得益彰的共存共荣。
我们要用智慧和慈悲来协助化解世界各族群间的冲突和战争,用智慧处理各种事端,用慈悲关怀各种族群;要用爱心和方法,去化解宗教间的冲突和种族间的歧视,而非用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取代他们原有的宗教。
28︱建立全球伦理—圣严法师宗教和平讲录
在二十一世纪的地球世界,一定是多元的宗教环境,也是多元的文化环境,各个固定形式的传统宗教,必将面对来自四方八面的各种挑战。由于宗教资讯快速传播,新兴宗教急速增加,传统宗教的开放,各宗教之间的互动,已经势在必行。故步自封、排斥异己、攻击其他宗教的族群,虽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却是最不安全的。因为以和平的方法化敌为友,最容易为人接受;用对立的态度化友为敌,最容易遭人反击。
可惜的是,到今天为止,我们这个世界上,尚有不少宗教仍不承认其他宗教徒也有被拯救的权利与可能。好一点的是不相往来,不愿互动互助;严重一点的则是互相歧视排斥,彼此批评攻击,为人类造成隔离,为地球带来危机。这正是我们今后要共同努力的课题。
(二○○一年四月十六日讲于「宗教与世界和平及心灵环保」座谈会)
宗教的了解与宗教的合作
一、宗教之间的尊重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曾有一位在家居士,原先信奉另一个印度的传统宗教,遇到世尊之后,便皈依了佛教。可是他很犹豫,不知是否尚可以供养原先的上师。当世尊知道他的困惑后,便对他说:「你还是可跟以往一般地供养那位上师。」其实在佛说的《阿含经》及《毗奈耶》之中,不只经常赞叹供养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也经常赞叹供养一切沙门及婆罗门等修行者的功德。尊重其他的宗教,乃是佛弟子必须的认知。所以佛教徒和其他任何宗教之间,不会对立冲突,永远像好邻居一样地和平相处。
这在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中尤其如此。虽然在历史上,偶尔曾有儒、佛、道三家的论争,甚至发生过灭佛运动,但那都是出于儒、道二家的少数人士,运用朝廷的政治势力,所形成排斥佛教的错误措施。一般不同信仰的民众之间,其实是非常友善的。举例来说,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四○年代,也就是到我逃离中国大陆时为止,佛教的云游行脚僧,可以在道教的宫观借宿,道教的云游道士,也会到佛教的寺院挂单,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对方所持的信仰和修道的观念与方法。中国人主张「殊途同归」,只要是修行人,不论对方修的是什么法门,凡是不违背爱及和平、离苦与得乐的基本原则,便都是好的。所以有「僧道都是一家人」的说法。
中国的民族是非常多元的,中国的宗教也是非常多元的。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曾因以儒家为本位的优越感,而出现过偏激的夷夏之辩,视异民族为化外之民的野蛮人,但经过长时间的适应与互动之后,便发觉异民族的文化也是相当可爱的。有许多想法和作法,彼此是相当接近的,甚至有些东西正是汉文化中所缺少的。因此,在中国的大环境中,从来没有宗教的战争和不能化解的民族仇恨。
特别是中国的大乘佛教,相信一切宗教的人天善法,都是成佛的基础条件,也相信一切宗教的先知先觉者,都是诸佛菩萨的示现,只因为了适应各类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各民族的生活环境,而化现不同的身分、姿态,以恰到好处的观点及方法来救度众生。因此在西元十二世纪时,有一位儒家的学者陆九渊(西元一一三九至一一九三年),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也说出「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这样的话。这意思是说,不论在什么地域、什么宗教的什么先知先觉者,所有的爱心是大致相同的,所见的真理是大致相近的。从这样的原则来看待一切宗教,就会尊重一切宗教。
每一个宗教的信奉者宣称自己所信奉的是最好的宗教。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却也必须承认并尊重我们的邻居或亲友们,同样有权利宣称他们信奉的是最好的宗教。有一次,我在出国旅行的飞机上,正好和一位可敬的基督教传教士紧邻而坐。他非常虔诚地读《圣经》和祷告,见我无事可做,便给我一本《圣经》,并且教我如何阅读。我就称赞他的善意和热心,同时也同意他所说的,信仰基督教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得救的宗教。他便立即问我:「既然如此,为什么做了佛教的和尚,岂不可惜!」我说:「真对不起,对我来说,佛教最适合我,我也要说,佛教是最好的宗教。」
像上面举的例子,由于互相尊重,才能进一步来彼此了解。我接受了那位传教士的《圣经》,也回送了他一本佛书。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地希望我认真地阅读《圣经》,正如我也希望他能翻阅一下佛书。
事实上,我在台湾以及世界各地,常参与其他宗教的教育机构及教会团体的活动,或者担任佛学的讲师,或者参加讨论会、出席宗教仪典,也有不少不同宗教的好朋友。其他的宗教邀请我谈论佛教,我们也邀请其他各宗教的传教士和宗教学者,来到我们佛教的学校、研究所及团体,介绍他们的宗教。由佛教主办的宗教会议,主要的各宗教人士也都会乐意出席。
据我所知,最早将佛教引介到欧美世界的,主要的并不是佛教徒,而是来到东方传道的基督教传教士。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年的历史。传入初期,便尽量适应中国的本土文化,甚至采纳道家及儒家的名词观念,介绍印度的佛教,因而促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等宗派的兴起。换句话说,也就是先了解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再创新为异于原来印度佛教的教派或学派。即便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也是因为理解吸收了佛教思想,才有宋朝及明朝新儒家的出现。中国的道教,正是由于大量吸收了佛教的经典,转化成为道藏,丰富了道教文化的内涵。上一代的佛教僧侣,都会被要求除了通达佛教三藏圣典之外,还必须兼通儒家及道家的思想,否则便不易弘传佛法。我们这一代,则应敞开更大的心胸,了解世界各宗教,才不致于坐井观天,自我封闭。
如果回过头来探讨印度的宗教,则各个宗教也是在互相影响和激荡之中,彼此助长的。在佛教之中,有不少内容是从印度古宗教中汲取而来。佛陀时代的印度宗教教派非常多,有古老传统的,亦有新兴成立的。释迦乔达摩本人,就曾向许多不同派别的上师、导师们虚心学习。成佛之后,虽然开发了佛教独有的创见,扬弃了许多与佛教观点不一致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但佛教依旧是印度宗教文化的产物。因而到了西元第八世纪,印度教中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导师商羯罗(Shankara,西元七○○至七五○年),反过来参考了佛教的中观哲学,开创出吠檀多派(Vedanta)的神学。
佛教重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律,而基督教似乎只重视信者得救,与信者本身的伦理行为无关。其实,根据近人约翰·希克(J…
《建立全球伦理 二、化解冲突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