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啓後的中華禅法鼓宗
中華禅法鼓宗
宗教→佛教→漢傳佛教→禅佛教
一、法鼓山禅佛教的宗教師
這次要講的主題是:「宗教裏的佛教,佛教裏的漢傳佛教,漢傳佛教裏的禅佛教,禅佛教裏現代法鼓山弘揚的禅佛教」,以及如何從法鼓山所弘揚的禅佛教,而跟今天世界的佛教、未來整體的佛教相互接軌。
我希望我們的常住衆能夠有一個共識,這個共識是什麼?「我們是宗教師」,即佛教的宗教師,漢傳佛教的宗教師,漢傳禅佛教的宗教師,漢傳禅佛教裏法鼓山禅佛教的宗教師。
1.法鼓山的宗教師是做什麼的
法鼓山禅佛教的宗教師是做什麼的?是要實踐及傳揚漢傳佛教裏的禅佛教,而與現在的以及未來的世界佛教接軌,從而貢獻漢傳佛教,協助全球人類,不論是不是願成爲佛教徒,卻都願意接受此非常實用、活用的生活智慧。目前我在東西方社會,已經做著這項工作,而且效果良好,因此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必須培養共識。
因爲我發現,我們的常住大衆對于我們的定位不清楚,對于我們教團的過去不了解,對于我們現在的處境不明白,對于我們未來的方向目標不確定,這是非常危險的。由于這樣的不清楚和模糊,甚至于覺得仿徨。如果大家缺乏共同的立足點,沒有群體的使命感,那對我們的漢傳佛教、對我們的團體及個人,都是一個很大的危機!
既然已來出家,既然已選擇了法鼓山來出家,既然是依止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受教育,就要對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立場、自己的使命要很清楚,否則,我們隨時隨地都可能因了個人的名聞利養而轉換軌道,隨時隨地就迷失生命的方向,拋下教團的責任。
2.世界傳統宗教的現況
現在我要跟諸位報告一個數字。諸位知道今天這個世界有多少佛教徒嗎?諸位知道傳統的宗教有哪幾種?今天全世界的佛教徒以及漢傳的佛教徒有多少?我在這裏向諸位約略地介紹一下。
世界性的傳統宗教據說有十種,但以少數人的宗教占多數。多數人的宗教,首先是天主教,包括:東正教(舊教)、基督教(新教),加起來約有二十億人口;其次是伊斯蘭教約九億到十億人口,印度教約叁億到四億人口,佛教徒則不到二億人口。
佛教徒主要分布在哪裏呢?分布在印度、西藏、蒙古、尼泊爾地區的,多數爲信仰藏傳佛教的佛教徒,他們在全世界加起來只有六百萬人。在泰國,百分之九十八是佛教徒,另外百分之二是基督徒及穆斯林。在斯裏蘭卡,佛教徒的人口少于基督徒;這聽起來滿奇怪的,當地應該佛教徒居多數,但比例上佛教徒是少的,基督徒反而多一些。再看越南的情形,也是天主教徒多于佛教徒。比例上佛教徒較多的是柬埔寨和緬甸,很可惜都是很小的國家,人口有限。韓國的基督徒多于佛教徒。日本看起來佛教徒很多,寺廟和宗派不少,可是絕對多數人是神道教而不是佛教;神道教是根深柢固的民族宗教,因此,日本雖有很多的佛教大學和佛教徒,但其多數人口是神道教徒。
我們也來看一看中國大陸的情形。在中國大陸,正信的叁寶弟子不會有多少人。真正佛教徒的意思是受過叁皈五戒的人;到各個寺院去燒香、求簽是民間信仰,不一定是佛教徒。我到大陸訪問的時候,凡是人山人海之處,一般民衆對出家人是不會恭敬的,他們不知道出家人有何用處。譬如我到了某某名山,有大和尚陪著我在山上參觀,但是一路上遇到的遊客,沒有人認識這個大和尚,他們不會在乎他是誰,也不會在乎我是誰,他們的目的是在那裏拜拜、燒香、旅遊。像這些人不能算是正信的叁寶弟子。
現在漢傳佛教存在真正的叁寶弟子,以人口比例來說,是以臺灣最高。就是臺灣全部人口都變成佛教徒,也僅是二千叁百萬人。你們猜猜今天臺灣的佛教徒有多少?有一份資料是《人間福報》在二○○四年九月十五日的報導:根據內政部的一項統計,到二○○叁年年底爲止,臺澎金馬地區總共有一萬一千四百六十八座寺廟,信徒總人數達九十八萬人。這真是不可思議的統計!爲什麼?
3.漢傳佛教的危機
因爲像我們法鼓山,並不是一座寺廟,農禅寺雖是寺廟型態,但是我們的信徒人數登記不多;又譬如齋明寺、紫雲寺,信徒登記的人數也很少。此外,臺灣佛教界幾個大團體也都不是寺廟,而是宗教法人團體,稱爲某某佛教基金會,這些怎麼統計呢?再者,所謂寺廟也包括一貫道、道教在內,其中又以道教居多,占 78.4%,佛教其次,占19.91%。在比例上,佛教的寺院與道教的民間信仰仍相距懸殊,因此佛教徒究竟有多少呢?
我們法鼓山這個團體,凡是曾經護持我們,有過一次捐款的人,便視作我們的信徒,目前約有五十五萬人,但其中在我們道場皈依叁寶的不到二十萬人。我們這個團體已經是不錯了,那些捐款給我們的信衆之中,有的已在其他道場皈依,有的沒有皈依。因此,我們聽到某某團體已有信衆一百萬人,某某團體有四百到五百萬人,這些數字我是相信的,但不都是受了叁皈五戒的正信叁寶弟子!
再就出家人來講,臺灣每年的齋僧大會,北中南都會辦,有的齋僧大會到了四、五千人應供,南部四、五千人,北部、中部也各有四、五千人,全臺加起來有一萬五千人。我虔誠祈禱,這些趕齋的僧尼都成爲龍象人才的宗教師。我在世界各地行腳,也經常參與各宗教之間的會議,我所看到的佛教宗教師非常之少,漢傳佛教的華僧更少,反而是南傳、藏傳、日本、韓國和越南的出家衆都比我們多些,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省思。
從世界各國及各大宗教的角度來看,漢傳佛教的危機是非常重的。但是,我們卻有不少的出家衆認爲,漢傳佛教已經沒有希望了,最好趕快去學藏傳佛教、趕快去學南傳佛教,最好是做喇嘛,或者是到南傳佛教重新受比丘戒!試問這樣一來,漢傳佛教還有前途和未來嗎?雖然我曾經講過:「佛教都是一樣的,南傳也好,藏傳也好,只要他們存在,縱使漢傳佛教不存在了,佛教還是住世的。」但是我講這話的時候,內心是很沈痛的。
漢語系的漢傳佛教是大乘佛教的第二祖國、第二母系,韓國、日本、越南以及東南亞的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甚至于包括印尼的佛教,都是從漢傳佛教發展出去的,如果我們母系的佛教很衰微,至少也會影響華人海外佛教的前途。
漢傳佛教的智慧、漢傳佛教的功能、漢傳佛教的性質,是最具包容性與消融性的,它賦予了佛教積極住世、化世的精神,所以現在提倡「人間佛教」的,主要是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漢傳佛教。這點請諸位認清楚,希望大家對漢傳佛教有信心。
然而漢傳佛教之中,只有禅宗最具有持續、普及性的教團和教化功能,其他諸宗多半不具備這一特質,此在藏傳及日本等國的佛教則不成問題。因爲他們的寺院有派內的延續和傳承,不會由于住持的更換,連宗派的歸屬也跟著換。對這一點,漢傳佛教寺院的穩定性相當脆弱,所以必須特別小心。
二、佛教與宗教
1.宗教的功能
宗教的功能是什麼?宗教的功能是屬于信仰的層次,讓人在仿徨無依、無可奈何的狀況下有希望,在茫然不知所以的生活之中有未來感;對于生活中無法解決的問題,非知識學問所能解決的問題,世界上常常會發生,生活裏常常會遇到,只有去尋求宗教的信仰來幫助人們,讓人們身心能夠得到安定,社會得到和諧。因此,宗教是安定人心、安定社會的一種信仰和力量。
其次是對于我們心外、身外的自然環境,以及過去、現在或者生前、死後的問題,即「究竟我是誰」的探索。在這方面,如果有深刻的宗教信仰,便不會有問題;一個人若能在宗教上得到答案,就會覺得生活有意義,生命有方向。
因此,不論民間宗教、原始部落的宗教,或者是傳統的世界性大宗教,多多少少都會有這種功能。佛教也有這種功能,例如有人害病的時候、遇到災難的時候,我常勸人念觀世音菩薩,也有人念地藏王菩薩、阿彌陀佛、藥師佛等,或者爲了求智慧而念文殊菩薩,凡是有所求的信仰和現象,全都是宗教信仰的層次。所以,佛教也是宗教的一種,信仰佛教也能夠達成宗教的功能、效果和利益。因此我說,佛教的出家衆就是佛教的宗教師。
2.佛教與一般宗教的不同
佛教與一般宗教有何不同?佛教與一般宗教之間,既有共同處,也有差異處。
佛教的特色,從宗教信仰的層次來講,可以是他力的,也可以是自力的。如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提到的易行道和難行道。易行道重于他力,主要是仗著阿彌陀佛的願力救拔,配合自己的信願行而往生淨土;難行道則重自力,以自己的力量修持六度萬行,其間曆經叁大阿僧祇劫而達到福慧圓滿的佛果。然而凡是神教信仰,不論多神教也好,一神教也好,都是重視他力的,主張人不能成神,更不能超越神;人只能接受神的愛而被救濟上生天國,被召回神的國度。
佛教在易行道的他力救濟之外,尤其重視個人的自力修行,即是各種道品次第的修持,能有多少工夫就有多少成就。佛教徒之所以稱其他宗教爲「外道」,指的便是向自心之外求道。
在修行佛法的過程中,如果對自己的信心不夠,祈求佛菩薩的接引到佛國淨土,這是他力救濟,這也很好,在漢傳佛教之中,修行念佛法門的人特別多。至于求生西方淨土,算不算是外道?當然不是,淨土法門是一種過程,到了佛國淨土之後,還是繼續在修行,直到見佛聞法,悟得無生法忍,證入不生不滅的空性,這在外道是不會有的;而且解脫之後,依舊倒駕慈航,還入娑婆,廣度衆生,那便與…
《承先啓後的中華禅法鼓宗 中華禅法鼓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