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惑錄-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六)▪P3

  ..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又有了五種種姓的不同?

  曉:這就象說,任何一個正常人都能夠跑路,但不能要求人人都是王軍霞。古代的祖師大德們把佛性與種姓用不同的性(姓)字,其用意就在這兒。

  問:玄奘法師幷沒有譯《會宗論》,這是爲啥?

  曉:玄奘法師尊重法,釋迦的經典他還沒譯完,哪兒能先譯自己的《會宗論》呢~~再者,玄奘法師幼小出家,29歲動身去印度,十幾年工夫,沒寫一點兒東西,在印度也只有《會宗論》、《製惡見論》、《叁身論》等一點兒,可我們現在人,一出家沒幾天寫出的文章滿天飛。

  中國創宗立派的祖師都有大部頭兒,而玄奘法師沒有。

  我這個人有這個毛病,說話管不住自己的嘴,一說就沒個完,大家擔待一點兒,我再加一點兒閑話,關于佛典翻譯。比如詩詞,現代的翻譯家對詩詞的翻譯是最頭疼的,有一個漢學家,他在介紹中國文化時,到詩詞要譯成法文,他感到怎麼譯也譯不出詩詞的境界,後來他把這一章給空了出來。

  我們知道,每個翻譯家在翻譯經典時,都會不自覺地帶上他那個時代的特征。

  釋迦說法都是用的古印度的梵文。比如玄奘法師的譯文,雖然我們推崇玄奘法師的譯文好,但比如我們把釋迦的梵文所含的意蘊看作整體一,就是100%, 那麼玄奘法師的譯文大概可以把經文的意蘊譯出95%,而有些人的譯文可以達到90%或80%不等,現代人若再把玄奘法師的譯文改爲白話文,這就是再一次失去意蘊,95%就變成80%了。

  我們現在要學梵文的話,可以最大可能地接近佛經的原來意蘊,但我們現在無能力使用梵文,那麼我們就使用古代漢語。

  一個時代的譯師,不可避免地,他要帶上他那個時代的氣質。比如唐朝,盛唐時的文人都有一種大氣磅礴的氣勢,宋朝,尤其是南宋的文人都有那麼一股子淒涼味兒。

  一個地區的譯師,不可避免要帶上一個地區的意蘊。比如鸠摩羅什法師譯的經,與玄奘法師譯的經,那就不一樣,他們很想客觀,盡自己最大能力盡可能地做到客觀,但你只要沒究竟成佛,這個你就做不到。

  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東漢到南北朝、隋唐這一段時期內的文章,因爲南北朝以前,中國佛教界在做一件事兒──譯經,隋唐時也還有人譯經,但隋唐以後就幾乎沒有了,你多讀這時候的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那個時代,這對于你學佛教很有幫助。

  問:那爛陀寺的師子光用中觀破唯識,戒賢論師爲什麼不幹涉?

  曉:戒賢論師高明呀,戒賢論師徹通叁藏,他對師子光的觀點是可以判別的,這毫無疑問。

  問:他知道師子光的觀點有問題,而爲什麼不出來說話?

  曉:我是當老師的,這我深有體會,對于學生們的任何觀點,我都贊揚而不批評,那怕他犯了錯誤,我也在中間找出一點兒好處,這樣可以鼓起這個學生的信心。學習呢,信心是最重要的,學生的錯誤我是一眼就看出來在哪兒了,可是,我若告訴他,他很可能內心不服氣,必須讓他碰壁以後,由“時間”法官來裁定。戒賢論師不批評,反而任由師子光胡鬧,這樣呢,師子光是一方,其它人是一方,自由辯論,這就調起了自由的學術氛圍,到玄奘法師出來以後,他的文章一寫出來,說服了師子光,這就行了。

  問:那麼,要戒賢論師幹什麼?

  曉:把握大局、控製局面,師子光再”胡鬧”,戒賢論師也知道他的漏洞在哪兒。

  在玄奘法師傳記中,是師子光先講了中論、百論來破瑜伽,玄奘法師是“妙閑中百,又善瑜伽”他說:“聖人立教,各隨一意,不相違妨,惑者不能會通,謂爲乖反,此乃失在傳人,豈關于法也。”接著,玄奘法師又從教義方面來闡釋,戒賢論師“稱善”。

  問:佛教和國家的關系該如何相處?

  曉:這很明白,道安大師在當時就提出“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原則。

  問:但事情好象不是這麼簡單?

  曉: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原則,具體操作那就是剛才說的得走鋼絲,因爲國主太不可靠,都是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的,天下最不可靠的人就是政治家,當然,有些國主也稱不上政治家。

  問:例如。

  曉:好。明朝時佛教界有個很著名的事件,圓悟禅師與法藏禅師有了爭論,爭得很激烈,原因是法藏禅師寫了一篇《五宗原》,也不長,只有一卷,圓悟禅師就立即起來反駁法藏禅師的觀點,法藏禅師的弟子弘忍禅師寫了《五宗救》,十卷,來反駁圓悟禅師的觀點,可惜法藏禅師、弘忍禅師都命不長壽,他們去世後,圓悟禅師打死老虎,又寫了一部《辟妄救略說》,也是十卷。圓悟禅師生于1566年,活了76歲,而法藏禅師生于1573年,活了62歲,法藏禅師去世後,圓悟禅師還活了7年。法藏禅師、圓悟禅師都去世之後,弟子們接著鬥,超出了正常的學理爭論。比如圓悟禅師去世晚,去世後弟子們請錢謙益給撰寫塔銘,法藏禅師的弟子們覺得臉上無光,展轉請到了黃宗羲,讓黃宗羲給法藏禅師撰寫了塔銘,這才覺得爭了一口氣。兩派爭爭吵吵一直不歇,到了清朝時,雍正皇帝幹預這件事,佛教爭論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雍正皇帝卻來插這麼一手。當然,這爭論現在看來很無聊,最開始圓悟禅師和法藏禅師、弘忍禅師不管怎麼說還是有教理爭論,後來的弟子們實際上成了鬥氣,沒什麼理論了。雍正皇帝寫了一部《揀魔辨異錄》,說圓悟禅師一系是正的,法藏禅師一系全是魔說,稱法藏禅師爲魔藏,稱弘忍禅師爲魔忍,很不客氣,打下了法藏一系,規定:凡屬法藏一系,削其支派,撤其鍾板,永遠革除祖庭之外。但沒過多久,我記得是到乾隆皇帝時,雍正定了的“案”竟然又翻了個個兒,法藏禅師的語錄比雍正皇帝的《揀魔辨異錄》地位更高,人們又稱法藏禅師爲“末法之龍象”、“天童之诤子”。這在《清初僧爭記》中間有詳細的記載。所以國主哪兒有個准數兒。

  問:經典中有一種情況,有些人一聽釋迦牟尼佛說法,馬上須發自落,袈裟披身,這到底是咋回事兒?

  曉:巧極了,昨天××師父還給我說這個事兒,其實是這樣的。第一種情況,就是佛力神變不可思議。對于一般的居士都這麼說,也就夠了。第二種情況,須發自落,袈裟披身表示一種境界,順治皇帝有首贊僧詩,中間有“黃金白玉非爲貴,惟有袈裟披最難”,這首詩到底是誰寫的,這個幷不重要,重要的是說袈裟難披,就是說內心的甯靜很難,有的人現了僧相,但還是煩煩惱惱,比如說我。對于有的人,會說這是說大話。還有第叁種情況,就是說象教主一樣,自己把自己頭發剃掉,表示自願發心出家。

  問:現在人不如以前……

  曉:別說了,這句話我很不喜歡聽,沒有一點兒自信心,我們不比古人差的,絕對!

  問:你知道我想說什麼嗎?

  曉: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問:我非說不可。你想,古人都是舍棄名利呀什麼的,現在的出家人拼命追求,還說不比古人差?金貼不上的~~釋迦牟尼連太子位都能舍棄,太子是要做皇帝的~~現在人還有什麼舍不棄的?你追求難道還能追求到當皇帝~~

  曉:你幹脆接著說個盡興得了。

  問:沒有了。

  曉:我還當你有多少苦水呢?好,那就該我說了。釋迦牟尼只有一個,是特例,沒有可比性,你的模擬是不當的!再者,釋迦牟尼生來就是太子,他有太子位,所以能舍棄太子位,現在的老和尚呢?他的政協委員,他的人大代表,是拼了好大力氣才得到的,怎麼能夠舍棄?舍不棄是人性在作怪,老和尚也不是聖人!費了力氣才得到的政協委員、人大代表,雖然不如太子位顯赫,但費了力氣的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比不費力氣的太子位更值得珍惜,敝帚還自珍呢,何況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即使再不值錢,總比破笤帚值錢得多吧~~有了我才能舍棄,沒有我舍棄什麼?你先想想,你是根本沒有名利,在空談舍棄名利,還是有了名利,真的不貪名利?這大可懷疑的!

  問:太子還出家哩~~

  曉:要說就理直氣壯地說,別悻悻囔囔的。出家有什麼了不起的~~我也出家了,太子出家,皇子出家,曆史上都有,但那都是宮廷事件的結果。釋迦牟尼說,苦的逼迫是原因。都一樣的。

  問:該怎麼看待淨空老法師的佛教是教育的觀點?

  曉:佛教有教育的成分在裏邊兒而已。可以說,宗教都有教育的成分在裏邊兒,不單是佛教。

  問:現在有居士也稱和尚,他們說本來和尚是個通用的稱呼,現在被出家人霸占了,這對不對?

  曉:肯定不對。和尚這個稱呼,本來是通用語,但是,語言是演化的,到現在和尚這個詞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成了出家人的專用語了。那麼,佛教因明中有個世間相違,現在的居士自稱和尚,就是犯了世間相違的過失。

  問:宗教教主都是很神奇,這可信嗎?

  曉:子不語,怪力亂神。現在我也不說。

  問:現在計算機網絡的發展給佛教有什麼影響?

  曉:影響是多方面的。比如,佛教很強調善知識的重要性,爲什麼呢?我慢慢說。

  在佛陀時代,人是只能聽講,爾後憑記憶而傳播佛、修持佛法的,有很多人沒有聽佛說法的機會,那麼,他必須去親近善知識,因爲只有善知識才聽到過佛法,能夠指導你修行,當然你得親近善知識。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結集經典,仍然是這樣,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好幾百年。漸漸地,有些經典給寫在了貝葉上,但很少。大乘經典就漸漸出現,大乘經典是大菩薩境界,但是,當他們的境界出現,就給弟子們講,可能有人問來源,有人不問,不問的咱不說,有人問了,你從哪兒聽來的,他就假說,這是佛給舍利弗說的。大部分人是不問的,比如,我記得曾給人說過,藕益大師說,叁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八萬四千行,交于別人行。當時我作了一種解釋,但難道說別人的解釋不對嗎?是不是藕益大師也是向淨空法師說的,我悟了!你悟了什麼?悟了…

《解惑錄-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