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惑錄-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五)▪P6

  ..續本文上一頁,當然,這樣說人家會不高興,畢竟是才造起來不久。

  問:佛學院學僧差到哪一步?

  曉:戰國七雄能答出美國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佛學院的體製,不改也不行。不過,一涉及到體製改革,那就是大問題了,不是我們小和尚能做的事兒。但作爲一個想法,一定得有。

  問:佛教把生老病死都算做苦。這能算苦嗎?我總感到不可理喻。

  曉:你這是典型的中國式思維,不患貧而患不均。窮點兒倒不怕,只要大家都窮,但若有幾家富,那麼心理就不平衡了,就妒嫉,就忿怒。我們也是,生老病死倒沒有什麼。生算不算苦?老算不算苦?比如生,一般佛教界講起來都會舉個例子:嬰兒剛出生,都是哇哇哭,這就是因爲苦。這個說不服人!因爲你既不是嬰兒本身,也不是聖者。剛生下的嬰兒若不會哭,護士會照他的屁股啪啪兩巴掌,讓他哭,若生下來不會哭,是氣兒不對,不哭要憋死他,所以得哭才行,這哭幷無助于我們理解“生苦”。對于生苦我們只能通過古今中外的一些聖哲的言論來把握。釋迦牟尼,這是我們公認的聖者,他的言論我們稱聖言量、聖教量。他說是苦,我們服氣。基督教說,人的最先老祖宗是亞當、夏娃,亞當(阿達姆)是人類,夏娃(哈娃)是天空。亞當、夏娃偷吃了善惡果,因此人都有原罪,生下來就是受苦來的。“生”當然也是“苦”拉!索福克勒斯也說:“(不如未曾出生)”所以我們說是苦。人人都這樣平等,那也是苦,幷不妨害苦的本身,不過是苦嘗多了後麻木了。

  問:苦到底是怎麼産生的。

  曉:苦幷不是事物本身帶來的,比如病,病的本身可不是苦。苦是我們對事物的不正確的看法帶來的。

  問:有時候害點兒病,還是必要的。

  曉:可開竅了,佛法就是這樣,當你把握住原則後,一涉及到具體事實,靈活極了。比如說 有一個廠長,財務混亂,自知說不清楚,審計部門決定要來審計,這時這個廠長病了,甚至 能啞了,還能癱了。榮格你們應該聽說過吧,他說,象這個廠長的這病,醫生就不該給他治 好,讓患者藏在病中,就可以逃避他承擔不了的經濟、法律責任。當審計部門審計過去了, 競沒審計出問題來,這時你稍一治療,廠長就好了。弗洛伊德、榮格就專對付這樣的病。 象這樣的病還是害點兒好。

  問:大陸爲什麼沒有名法師?

  曉:不是沒有法師,而是不會“包裝”。比如港臺的法師,其實他們講的,也幷不比大陸法師高明。淨因法師在九華山開講座時說,臺灣某大法師到英國講經,是開著車子去請人來聽的,而且也只能請二、叁百人,但是,後來他們在發消息時說是人山人海。這樣的事兒我們也幹過,我們的某法師,在九華山廟會時到山上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只有幾個老婆婆在下邊兒坐者捧場,最後我們不也是說人山人海嗎?但這樣的事兒我們幹一次就不再幹了,因爲感到不好意思,不象港臺的法師,他們經常幹,習慣了,覺得沒什麼,不這樣幹反而覺得不正常。我們還放不下來。現在就是講包裝的社會。

  問:包裝不就是吹牛嗎~~

  曉:就是!不過是有一分給吹成五分,有五分就吹成圓滿。這吹牛是有曆史淵源的,在曆史上吹牛者大有人在。比如範仲淹,他給皇帝說——“臣守邊數年,羌人頗親愛臣,呼臣爲龍圖老子”,這是《宋史》第一百十四卷還是一百十五卷中的,記不清了。範仲淹的傳記中的原話就是這,還有說範仲淹主持延州防務時,敵軍相互警戒——不能再輕視延州了,今小範老子,小範老子就是範仲淹,小範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大範是指範仲淹的前任範雍,是範雍,不是飯桶,不比大範可欺了。這不是吹牛~~西夏真的怕他嗎?西夏啥人啥時候說過這樣的話?皇帝能去查嗎?即使查你也跑不到敵人軍營中查的!只能由著範仲淹說了。就由于範仲淹這吹牛,把自己吹到了參知政事。其實不過是範仲淹真的打了勝仗,皇帝心裏一高興,就由著他吹了。當然,參知政事他也沒當幾天兒就下來了。

  問:出家人吹牛不犯戒嗎?

  曉:沒辦法喲~~居士們不願聽正法,自己要受騙,誰有什麼辦法?給你實實在在說度不了你,吹牛反而能使你進佛門,那麼,爲了你們進佛門走正路,不走邪路墮落,港臺的法師們發大心,甯可自己墮地獄。這是菩薩精神呀~~

  問:爲什麼會這樣呢?

  曉:我們一直是隨順無明煩惱而行,現在我們要改變了,要逆無明而行。我們習慣了順無明,現在來逆無明,一下子覺得很別扭。你別扭就對了。但是順無明的習慣太深,怎麼辦呢?我來舉個例子。

  比如我要到南關去,咋去呢,坐車子去。我從這兒到南關,是一直向前,這時候大家留意車子——司機是先把車子往後退了一下。爲了往前趕,首先得退一下。南關比喻修行的目的,就是成佛。往前趕比喻修行的方向,就是逆無明,就是別扭。要往前趕首先得退一下表示順無明一下。往後退的目的是爲了往前趕,順無明的目的是爲了逆無明,對治無明。

  問:以前我很佩服我師父,年紀輕輕就做了一方的方丈,可現在我發現他整日裏盡是搞的政治,他這樣夠格作我師父嗎?

  曉:咱要將心比心,師父是一方的方丈,他若不這麼幹,局面怎麼打開,局面打不開,下面的小和尚怎麼能吃得上飯,怎麼能安心辦道?他這麼幹了,取得了政府的支持,才庇佑了你們,你們可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他犧牲了自己辦道的時間、精力,來爲大衆勞苦,你們還抱怨他,良心哪兒去了?中國的傳統,“一日爲師,終身爲父”,你若真的想爲佛教做事,報答佛恩、師恩,就趁師父在給遮風擋雨,勤苦精進。

  師父年紀輕輕就要庇護你們,很不容易的~~

  問:那麼,師父那麼做他能解脫嗎?

  曉:你真瞎操心,自己還一篼子屎,咋老操心別人~~當然有這心說明你良心不壞。你現在就精進地幹,解脫了,然後去幫你師父,以報答他爲你們遮風擋雨的恩德。這是最佳的報恩方案。

  不過,老和尚們私下裏自己也承認,某老和尚就說過,“我是“黨委書記”。”僧不象僧首先是大和尚們不象——外表威儀象但說的話不象!紅袈裟(皮袍子)下藏著小。

  問:淨土宗常引用《大集經》中的一句話——“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成就,唯以念佛得度生死”,這話我覺得很難理解,經中真有這莫名其妙的話嗎?若真有這樣的話的話,釋迦牟尼也真該死。

  曉:首先,你說的“這句話很莫名其妙”,到底是什麼意思?我還沒明白過來。另外我想告訴你,這句話《大集經》中根本沒有,不但《大集經》中沒有這句話,而且整個大集部也沒有這句話。大集部是整個大正藏的第十叁冊。甚至大正藏的從一到叁十二冊都沒有這句話。現在呢,大藏經已經弄成碟子,查起來很方便,大家都可以查查。這句話在藕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跋語中有,但沒有說是《大集經》,只說經雲,具體哪部經,藕益大師沒交代。淨空法師引用次數比較多。(長春一位居士給我說善導大師的《念佛鏡》中有這句話,但《念佛鏡》根本不是善導大師的著作,《念佛鏡》的署名是“沙門道鏡 善道 共集”,在《佛光大辭典》第四冊第3213頁的《念佛鏡》條中說,“有關道鏡及善道之傳曆不明,一般推測彼等爲本文中常述及之大行和上門人,約爲貞元、元和時代人”,而且《念佛鏡》中也根本沒有這句話。)

  問:是不是藕益大師在作假?

  曉:按藕益大師的人品來說,估計他不會作假。有可能是年代久遠的關系,有這句話的那部經遺失了。若說藕益大師作假,在我們的心理上很難接受。

  另外,其實佛教中引文不確導致誤解佛意的地方太多了,比如,我們常說,太子剛出生時,步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其實經上不是這樣的,在《長阿含經第一分》卷第一上就有,佛當時說:“天上天下惟我爲尊,要度衆生生老病死”,我們都偷懶,只引用了半句,使得意思變了。

  問:什麼叫傳承?

  曉:狹義地說,傳承就是繼承某宗或某人(的思想),但廣義地說,只要我的東西有來處,不是平白無故、無中而有就叫有傳承。這傳承,不單指直接發生什麼看得見、摸得著的關系。比如說某老和尚是什麼什麼派多少多少代傳人,他把法傳給了我,還給我了法卷,這個當然也算傳承,但只是狹義的傳承。再比如說淨空法師,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淨空法師的淨土觀(思想)是對他的老師李炳南居士的淨土觀(思想)的背叛,但是,他既然是背叛李炳南,也就是說他受過李炳南的淨土思想的影響,這也叫傳承。就是說只要我的思想有來處,不管是繼承還是背叛,都應該算傳承。

  注意:傳承與繼承不大一樣。

  問:真如與阿賴耶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

  曉:很微妙。真如是無爲法,賴耶是有爲法。真如清淨,阿賴耶染汙。

  我們現在修行,目的就是要體證真如,但真如不可見,怎麼辦,借助賴耶。比如,有人要見我剛曉,可是又不認識我,于是,就在別處看我的相片,看熟了,偶爾一次他在街上見我了,一眼就認出了我。真如就好象我這個人,阿賴耶就好象我的像。相片與我真人剛好反勁兒,真如是清淨的,但阿賴耶剛好與真如相反,則阿賴耶就是染汙的。

  問:要認識你,我可以讓別人介紹也行呀,不必非要賴耶。

  曉:你看看《攝大乘論》吧。

  問:叁法印太難把握,是否可以用其它的什麼東西來作爲判斷經典的依據?

  曉:你要理解叁法印的根本精神,這裏的叁法印不能單單理解爲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應該理解成根本教理,根本教理就包括四谛、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等等基本原則。當然了,叁法印與四谛、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還有八正道之類都是互…

《解惑錄-剛曉法師閑暇解惑集(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