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所以如來說一切諸相,全是假的,即是非相,相即無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我們可以把這個做小一點,我可不是我,我看誰也不信;我不是我,他也不是他,你也不是你,我、你、他沒有。可以轉換目標,我變成你了,你變成他了,他又變成我了,就這麼隨時變換。今生我是男的,來生我是女的,我最近看那個寫科學論斷的因果,就是能轉好幾生。如果拿金剛經講很容易通,但是你講因果報應的時候,有些人不信。他是女的,他轉到這家來是男的,他還認爲他是女的,他還找他原來的家庭,他到他那家庭去拿東西,哪個東西在哪他清楚得很;但是他現在是幾歲的小孩,他死的時候五、六十歲了。當時論證,現在時候歐美科學家研究這個問題。我說他研究頂好研究研究般若經,那在社會學問裏頭研究研究不出來,影子都沒得。
現在科學發達能幫助我們認識一切諸法全是虛妄,若看一切諸法沒有一切諸法,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凡是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那才是見到真實了。因爲這幾句話你很不好印證,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說衆生非衆生,這個你跟人家說,人家信嗎?說:你不是你,他信嗎?他不信。說:你是他、他是你,你可以信嗎?這類故事很多了。借屍還魂,藉人家肉體,他進入另一個人肉體,他把他本來的肉體失掉了,另一個肉體的主宰者,另一個肉體的靈魂,那就有鬥爭,你占了他的肉體了。夢中他進入他的體了,他那個靈魂回來,他身體沒有了,這類社會上現象很有的。但是要能來領會能明白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所有你看見一切相都不是真實的,假的,沒有的顯現,顯現的又沒有了。特別在有情的當中,你不容易相信;無情的當中,你可以相信。我們每天講經,以前講時沒有前頭這個供桌,你今天出來這麼一個供桌,我來我一看,喔,可能是觀音聖誕十九沒有撤的,明天可能一撤沒有了。這很多現相,今天有,明天就沒有了;明天有,後天沒有了。有些人今天遇到了,這說長遠一點,明年你遇不到了,他死了,很快就消失,很快又冒出來了,就這樣生生滅滅、滅滅生生,哪有一個真的,一切都沒有。
所以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這個說法不是等它滅了才說它非相,就是現在在它相上說非相;就是一切衆生存在,一切衆生即非衆生,後頭還有一句是名衆生,這樣來定的衆生標准。一切諸法不生,不生就不滅了;一切諸法生,生了就一定要滅,有生必有滅,有成必有壞。但是我們生的時候歡喜,消滅的時候就悲哀,你懂得這個道理了,生也沒什麼歡喜,消滅也沒什麼悲哀,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但是這個得要你思惟,從文字上不行的,文字是不能解決問題。你把這個義理,就是我們剛才說的,你感覺著痛,本來沒有痛、也沒有個不痛,只是你感覺而已。你很痛的時候,別人看見你,他也不知道你的痛;但是別人痛的時候,你也感覺不到別人痛。等你感覺到一切衆生痛苦的時候,你認識到一切衆生痛。但是能認知這個不痛,一切衆生苦你感覺著沒有,沒有苦。那得衆生不生,生的不生,還什麼苦?不生也就不滅,一切法又翻過來對著說,這樣真正進入空相。你看著有形有色的這個相在,它變了,沒有了。比方我們現在中間這供桌,明天可能就沒有了,今天還沒拆除。相隨時變,因爲它是生滅法。我們現在是講的不生不滅,什麼呢?智慧,只能用迷悟來代替。一切衆生跟佛同體的、平等的,就是迷悟之差別,迷了就不平等了,悟了就平等了。這個道理得靠思惟。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一切衆生即非衆生,從文字上你怎麼解釋你也沒辦法進入。但是你觀照,你想,爲什麼佛說一切諸相非相?如何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這叫參了。參就是你觀,觀再變化一點思惟修,想,想什麼?想空義,諸法是在空中建的,讓它還歸于空。你這樣經常修行,雖然不能成佛,像我剛才說的痛苦你能減少。老了的時候,你也這樣觀想觀想我還年輕,你別認爲老了,認爲老了爬不起來了。我還年輕,經常想還行,還行就行;你想不行了,精神上先就失落了,那你肉體沒辦法支持,這是精神變物質。好好想吧!今天就講到這裏。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上段經文佛給須菩提說要發菩提心的時候要離開一切相,但是一切衆生心都是見著境界相才發心,譬如到寺廟裏頭看見叁寶或者看見男女師父形相而發心的。上段經文佛告訴說要離開一切相,相即非相,要離相而發心,因此佛再囑咐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法是真實的,所有說的語言是真實的語言,是稱實而說的所以叫實語;如語是指法性說的,如如不動的,不是虛诳的。一切菩提都是離體離言,在其他經論上叫離言真如,但是這種甚深的法人家不容易信,不但不信而有懷疑。所以佛才一再說如來說的話是真實的,是如如不動,如實說的、如理說的,沒有虛妄。就是再囑咐未來的一切衆生,要信如來的真實話,這都是勸信的話。
前經文一再說在末法時代後五百歲的時候,衆生對于甚深的法不容易進入,真理不是虛妄的,不容易進入。在唐代的時代,對于學甚深般若法的門,都稱義學沙門。義學沙門就是離開一切經文,專追求它的義理,不論在事上說,在理上容易進入了,一切事都是理、都是實相,言說是沒有實義,但言說是顯實義的、是顯實相的。佛所說的法隨衆生機都是真實的,沒有虛诳的。有的佛在前段說,例如說在說阿含的時候就說的世間相,到般若時候說的離開世間相,好像前後所說的不同,好像佛的語言前頭說的一樣,後頭說的又是一樣,好像有差異。實,佛是對機說的,不異的,沒有變化,是應機而說法的。這都是勸衆生信,學到這個法的時候不要起執著知見,要把你那妄心、妄念、虛妄的分別停歇下來。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完了佛又囑咐須菩提,須菩提,如來說的法都是自己所證得的,就是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它是空的、寂靜的,所以說無實無虛。空的,不是找個實體,要找個物質的實體沒有,性體是無體的。所以就是如來,他的體本來是如,如不是虛妄,如如不動。但是你要執著發菩提心,實在有個什麼樣子、有個什麼實體,這是錯誤的,沒有,這是執著知見,不能入如來的法。如來所得的法無實無虛,無實的意思,因爲法體是空寂的,空寂的你要找個相,沒有,找相就是執著。所以言其實無相可得,這就叫實,無相可得叫實。佛所說一切法有沒一個處?就是這實體,法性的性體,究竟在什麼地方。既無相也無處,無相可得,還找它什麼處處呢?那就是假的了;它又不是假的,但是隨體而産生的妙用。因爲我們講過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大家很容易理解,理解什麼呢?體,理解這個實體,你說它虛的,遍法界盡虛空界,一切衆生都得到利益,不虛!你說實有的,無相可得,離開言語,離開心緣相,離開思惟的心緣叫不可得,不可以說有。說有,說無,說亦有亦無,說非有非無,離開這四句都是錯誤的。解釋這法性理體叫離四句絕百非,離開你言說相,離開心裏的思惟相,一有言說、一有思惟就是執著,這就叫執著。但是須菩提請問佛的時候,雲何降伏這個心,雲何住這個心,佛就告訴他如是降伏如是住。我們下文再進一步說,重新又解釋。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假使菩薩心住于法上,或者住到財物上,住在人的關系上,心住于法來布施。但是我們衆生心都是看見這個人很苦,對這個人産生一種憐憫心、悲心,乃至于施給他財物,如果有這種的用心法,這叫住法而行布施。心住于法而行布施,這就譬如一個人到了暗室裏頭去,黑暗沒有光明的,你還能看見什麼嗎?那麼行布施應當怎麼布施呢?心不住于法,沒有個能施者,也沒有個受施者,也沒有所施的物質,這叫叁輪體空的布施。假使一起執著,再一執著你所布施的相,有沒有功德?有,但是這個很小了,不合乎于金剛義,那就有執著,執著人,執著法,總之就是法執。假使一個人他的眼睛是很好的,沒有病,再加上太陽的光,加日月光明,加叁光,能夠見種種色。如果眼睛有病的人,就有日月叁光他也見不到,盲者見不到。執著法布施,就如盲者一樣的。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當來之世;當時佛跟須菩提說法,這個當來就是指未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是贊歎能夠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的這個衆生。受持,就是持、領受,領受了之後把它持之不舍,就叫受持。受持的方法就是讀經,讀就是修行,讀誦大乘就是修行,特別專說,因爲咱們講的是般若波羅蜜經。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這個含義是這個讀經的行者,受到佛的加持,佛知道你了,也看見你在誦經,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段經文有一段重要的含義,我們讀經、讀金剛經算不算是執著?佛上面都遣,不要執著。讀經,能讀的人,所讀的經典的法,而且你又發願持之不舍,耽誤了要一天沒讀,你心裏就難過,或者是你不會不讀的,堅持受持。因爲讀經的時候要對照,對照什麼呢?讓它照亮你的心,這個不是執著。爲什麼?它能使你的心趣向于真如,把你一切的執著,以讀經的功德把它執著消滅掉。而且你要求財富,求什麼功德,金剛經是最大的,虛處求實,在那個虛處求真實,虛處才有真實。好比這有個杯子,你在這杯子求個毛巾,不行啦!這有實物了。如果你求的是虛的,求杯子也好,求毛巾也好,求…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