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P18

  ..續本文上一頁切相。有相的心不是菩提,爲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相之法不隨順菩提,菩提是無相法。假使我還有執著,燃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了。實實在在無法可得,就是無相心成就無相果,這是順菩提道的。所以燃燈佛才給我授記,說你在未來當得作佛,號爲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爲什麼這樣說,佛又加以解釋,何以故,征啓的意思,什麼原因。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者就是一切法靜寂狀態,一切法全在靜止當中,這是理性。咱們講性空的時候,性空是純理法的。假使有人說,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假使有人這樣說釋迦牟尼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了,這是錯誤的。須菩提,實無有法,實實在在的沒有個什麼法佛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無所得。佛的證得是什麼呢?證得無所得。但是我們一般的理解到無所得是無所不得,有所得是得此失彼,你得到這樣失掉那樣,無所得是全部具足了,無得而得。

  那這樣說,佛就沒有什麼證得了?隨順世間建立一切法。所以說如來所得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隨順、隨緣法,隨緣不變,不變是真實的,不變能夠隨緣,就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必須還得回來,不是斷滅的。這個含義怕衆生落于斷滅,把佛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純實的無虛的,不可以,虛是隨順衆生緣,就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佛怕落于斷見,最後這幾句話佛怕學金剛經學的成斷滅法了,所以佛又回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是隨緣義。前頭說的是真空絕緣義,現在說隨緣義,可不是斷滅空,無實無虛。佛法非一切法,但是一切法不離開佛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又怕衆生落于斷滅。但是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說的一切法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一個立,一個遣,一個受。

  衆生即非衆生,完了後頭加一個是名衆生。先要認識一切衆生界是虛妄的、假的,要證真,證真證得真如性,證得佛果,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完了又來隨衆生,隨順衆生緣度一切衆生。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來,即非如來,是名如來。叁個,一個是假法,一個是真法,一個是隨緣法;再加一句隨緣而不變,隨衆生緣性體不變。這就是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這就是不變義,不會失掉的。爲什麼?因爲沒有菩提可得,也沒有佛道可成了,爲什麼又叫如來,就這個含義。所謂如來就是諸法不動的體,一切諸法的如義,這叫諸法性空,全是真如的自性境界。但是隨緣了,隨緣佛才說一切經論,一切經論都是實在的,依真而起的;得無所得,得沒有可得,無得而得,沒個可得的得處的得。我們經常這樣說,實實在在的沒有法可得。那衆生不會發心,無所得我幹它幹什麼?完了隨緣,隨緣又不變,隨一切緣實體沒有變。隨一切緣的時候,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這是隨緣的含義。

  如果能體會到一切法皆如,一切法都是如是,你這個心就住在無所得上。怎麼樣住?心住在無所得,無所得就是菩提,能得的心不生,所得的法空寂,這叫得菩提。離開你自己的本性,離開你自己的真心,依著心外,心外無法,沒有菩提可得。所以諸法無實是這個基礎上說的,能得的心寂靜了、寂滅了,就是無所得,這就是般若義。一切智慧本來有的、具足的,不是從外邊來的,離開你的心之外什麼都沒有,也沒個菩提可得,也沒個佛道可成。如實說是顯理,隨緣說立事。如實說就是咱們大方廣佛華嚴經理法界,隨緣是事法界,理成事,事還歸于理,這叫理事無礙法界,咱們講華嚴經這個意思講了多少遍。每件事都具足全體真如,每件事,吃飯、睡眠,隨便一切動作都是全理,理能成事。這種觀叫什麼?事事無礙,無礙觀。平常我勸我們道友們讀華嚴叁品,淨行品都在有門當中,遇到什麼事發什麼願,遇到什麼事發什麼願;梵行品就是金剛經,純理;完了你讀普賢行願品事事無礙法界,全是普賢大行。這樣的來理解金剛經你就進入了,把這個心住在這個上頭,住在法界上,以法界心,修法界觀,行法界行,證法界理。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佛又舉例子說,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長得又高又大、又長又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什麼身最大呢?非身,非身最大。大身非大身,這叫是名大身。佛所說的一切佛法就指人身長大來驗證,拿這個是作比喻說的,什麼身最大?無身最大。有相的永遠大不起來,無相最大。須菩提現在已經領會佛的語言了,從語言領會佛所說的道理了。佛跟須菩提說什麼是大身,人身長大?須菩提說叁個,人身長大,即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佛跟他說一切菩薩行菩薩道就是這樣子,雲何住心、雲何降伏他心,就用這樣住。住在什麼地方?人身長大,即非大身,是名長大。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就是我要把一切衆生都度他們成佛,就是滅度一切衆生,若這樣說的不名爲菩薩,若這樣發心不是菩薩發的心。爲什麼?實無有法名爲菩薩。佛既不名爲佛,菩薩也不名爲菩薩,爲什麼?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就像佛上文舉的大身,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菩薩也是這樣子,菩薩要化度衆生,沒有衆生可化度的。什麼叫菩薩?什麼叫衆生?是菩薩,即非菩薩,是名菩薩。是衆生,即非衆生,是名衆生。因爲沒有一個實實在在法叫菩提薩埵的,菩提薩埵就是大道心衆生,菩薩又翻覺有情,沒有一個有情等待菩薩去覺度,就這個含義。要證實什麼?證實了一切法沒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沒有,就遣除四相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假使發了心我要莊嚴一個佛國土,有這個心要想莊嚴一個佛國土,是不名爲菩薩。菩薩要修萬行,以什麼爲主?以莊嚴佛國土爲主,那就有菩薩、有佛國土莊嚴,這個菩薩不是菩薩。心不要住在莊嚴佛土上,心無所住那就是莊嚴了,有住的莊嚴即非莊嚴。

  這個道理不是凡夫能用得上的,但是你向這方面發心、向這方面思惟修。我們一般的回向,點點滴滴的功德,回向莊嚴佛淨土,不是這樣子嗎?但是這是建立有的,有門的。在我們世間俗話,一般說話有這種形相,“有心栽花”,我有個心去種花,“花不語”,“無心插柳柳成蔭”,就形容著我們這個心你不要住于它,把你這個心心無所住,這叫無住生心。無住生心,咱們一般的講別在境上(不要在境界相上)起執著,你不執著什麼煩惱都沒有,一執著煩惱就來了。初步的用功看任何順境逆境,你把它當成本來就沒有,虛妄造作,全是虛妄的。見一切有相,若見諸相非相,在相上認識無相,就是這段經文的含義。

  菩薩作念莊嚴佛土,那這菩薩就錯了,是不名菩薩。爲什麼?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菩薩,即非菩薩,是名菩薩。莊嚴佛淨土,即非莊嚴佛淨土,是名莊嚴佛淨土。例如說我們念佛,或者念地藏聖號,或者念經,有個能念經者,還有所念的經,這個功德效果不大。要能夠把能念的遣除,所念的經也沒有存在,無能所,離對待,離四句,絕百非,這樣的功德就大了,念即無念。這就是咱們做任何事情不起執著,心不執著,不執著相,咱們講這叫離相真如,離一切相。爲啥呢?相就是我、人、衆生、壽者。一般的總說起來,我、法,我相、法相,離開人法,離開對待,這才真正的菩薩。

  佛跟須菩提說若菩薩通達了無我、無法,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無我相、無衆生相,我相沒有,衆生相沒有,那一切法不立了。一切法不立,我、人沒有就沒有衆生相,前兩個消失了,後兩個就沒有了,也沒有相續,諸法不是相續的,我們衆生是執著相續。有菩薩,非菩薩,證明非菩薩是名菩薩;如來,即非如來,是名如來;就是這個含義。

  因爲咱們經常講無我、無我,無我它有兩種,一種是人無我,一種是法無我。我、法本來不存在的,沒有;但是你沒通達之後,都有,宛然,所以有煩惱。我們如果沒有人法,煩惱沒有了,平等平等就寂滅。這樣理解了,什麼障礙都沒有了,無障礙就叫解脫,對什麼都不起執著。沒有我,沒有法,這兩樣要放得下,這叫真菩薩。度衆生不見衆生相,行菩薩道不執著有菩薩道可行,這個咱們一時的做不到。咱們做件事,不論好事壞事,今天做了今天了,明天沒得了,這是學習的方法。今天的事再不想,上午的事做過去就沒有了,這叫放下。咱們不行,咱們的事留戀著不舍,還回顧,還回顧。舉現實例子吧!離開家了,出了家了,一天還想家,家把你逮住了,就這樣子離不開;離不開,我們經常說放不下,放不下就看不破。因爲沒看破才放不下,看破了,過去就沒有了。咱們回顧,經常把過去事拉到現在,一想就煩惱來了。

  這個就是你執著什麼你就對治什麼,對治的含義,想些辦法把它斷絕消滅掉,不是形相,是心,心裏頭無挂無礙,沒有任何事情牽挂。咱們說個小事,例如說我們上太原,站起來就走。還一會想到那個包包,一會想那個小零碎,拿這個,拿那個,提個一小包,還放不下,還來個大包。這就是一般的小生活當中,看不破,放不下。要死了呢?死不下去。爲什麼?放不下,腦子裏頭盡想啊!想啊!想也沒有,能想得到嗎?…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