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人的種姓▪P4

  ..續本文上一頁于空中,猶如有翼之鳥;有如是神力、大威力,以手能扪摸日月,以身到達梵天界。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神通變化。)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天耳界。而彼清淨超越人間耳界,以天耳界,聞人天兩界遠近雙方之音聲。大王!猶如有人行于道路,彼得聽大鼓聲、小鼓聲、螺貝、腰鼓、銅鑼之聲,而思惟:“彼是大鼓聲、小鼓聲,彼是螺貝、腰鼓、銅鑼之聲!”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天耳界。而以清淨超越人間耳界,以天耳界,聽聞人天兩界及雙方遠近之聲。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得天耳。)

  (5)瞭知自心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他心智。而以自己之心,徹見其他衆生及他人之心。如次證知之:

  證知有貪欲心,為有貪欲心。

  證知離貪欲心,為離貪欲心。

  證知有嗔恚心,為有嗔恚心。

  證知離嗔恚心,為離嗔恚心。

  證知有愚癡心,為有愚癡心。

  證知離愚癡心,為離愚癡心。

  證知是統一心,為是統一心。

  證知是散亂心,為是散亂心。

  證知是廣大心,為是廣大心。

  證知非廣大心,為非廣大心。

  證知是有上心,為是有上心。

  證知是無上心,為是無上心。

  證知是有定心,為是有定心。

  證知是無定心,為是無定心。(瞭知自心染淨。)

  (5)證知解脫

  證知是解脫心,為是解脫心。

  證知非解脫心,為非解脫心。」(證知解脫。)(以上為[沙門果經]所舉。)

  佛陀的聖道有以下的特征:

  (1)個人惡業的淨化。

  (2)四雙八輩聖者的出現。

  (3)道果的證悟。

  (4)寂靜涅槃。

  [增一阿含經],(卷48,禮叁寶品,第五十,叁)裏指出:「如來衆者,正法成就。如來聖衆,上下和合。如來僧者,法法成就。如來聖衆,戒成就,叁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如來聖衆,能掌護叁寶。如來聖衆,能降伏外道異學。如來聖衆,是一切衆生良友福田。」

  [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二,結禁品,第四十六,一)裏指出:「聖所居之處有十事,叁世諸聖常處其中,雲何為十?於是,比丘,五事已除,成就六事,恒護一事,將護四部衆,觀諸劣弱,平等親近,正向無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脫,智慧解脫。

  雲何比丘五事已除?於是,比丘五結已斷(斷五下分結:疑、戒禁、有身見、貪、瞋、),如是五事已除。

  雲何比丘成就六事?於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如是比丘成就六事。

  雲何比丘恒護一事?於是,比丘恒護於心有漏(āsava),無漏,有為,無為至涅槃門,如是比丘恒護一事(恒護於心)。

  雲何比丘將護四部之衆?於是,比丘成就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如是便為將護四部之眾。

  雲何比丘觀於劣弱?於是,比丘生死衆行已盡,如是比丘,平等親近。於是,比丘叁結已盡(欲、有、無明),是謂比丘平等親近。

  雲何比丘正向無漏?於是,比丘除去憍慢,如是比丘正向無漏。

  雲何比丘依倚身行?於是,比丘無明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

  雲何比丘心善得解脫?於是,比丘愛已除盡,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脫。

  雲何比丘智慧解脫?於是,比丘觀苦諦,習,盡,道諦,如實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脫。」

  學人與無學人

  修行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學人,一種是無學人,他們都是聖人的種姓。這在[中阿含.福田經](一二七經) 裏提到∶

  「世尊告曰:居士(給孤獨居士),世中凡有二種福田人。

  雲何為二?一者學人(梵saiksas, 巴sikkha),二者無學人(Asaiksas,asikkha)。學人有十八,無學人有九。

  居士,雲何十八學人?信行(Saddhanusarin)、法行(Dhammanusarin)、信解脫(Saddhavimutto)、見到(Ditthipatto)、身證(Kayasakkhin)、家家(Kulamkula)、一種(Ekavijika)、向須陀洹(sotāpatti-magga,Pratipannaka Sotapanna)、得須陀洹(Sotapanna phala)、向斯陀含(sakadāgāmi-magga, Pratipannaka Sakadagami)、得斯陀含(Sakadagami phala)、向阿那含(anāgāmi-magga, Pratipannaka anagami)、得阿那含(Anagami phala)、中般涅槃(信根成就的阿那含Antaraparinirvayin, antarā-parinibbāyī), 生般涅槃(勤根成就的阿那含Upapadyaparinirvayin, upahacca- parinibbāyī)、行般涅槃(念根成就的阿那含Sabhisamskaraparinirvayin, sasankhāra parini-bbāyī)、無行般涅槃(定根成就的阿那含Anabhisamskaraparinirvayin, asankhāra-parinibbāyī)、上流色究竟(慧根成就的阿那含Urdhvasrota-rupantimat, uddhamsota-akanittha-gāmī),是謂十八學人。

  居士,雲何九無學人?思法(Cetanadharman)、升進法(Prativedhanadharman)、不動法(Akopyadharman)、退法(Parihanadharman)、不退法(Aparihanadharman)、護法(Anuraksanadharman)、……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Sthitakampya)、慧解脫(Prajnavimukta, Paññā-vimutta)、俱解脫(Ubhayatobhagavimukta)。是謂九無學人。」

  學人是指阿那含果(叁果)以下的聖人,無學人是指由向阿羅漢道以修慧而至阿羅漢(四果)的聖人。

  四雙八輩聖者

  簡單的說解脫道的聖人是四雙八輩行者:向須陀洹,須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羅漢,阿羅漢,這些是從果位上來看行者所分的。因此四雙八輩行者是包括上述的兩種福田人。

  須陀洹至阿那含必須斷五下分結,阿羅漢必須斷五上分結。須陀洹果須斷五下分結的有身見、疑、戒禁取叁結,不墮惡趣,七次欲界天或人間往返(七有),最後脫離輪回苦海。他們的修行著重于戒學、定慧學次之。若是僧尼,于細微戒亦生大怖畏,犯則隨悔,如此隨順于梵行而學戒。

  斯陀含果則再減弱五下分結的其它二結即是貪欲與瞋恚結,家家是指向斯陀含的行者,指從這一世的一家到下一世的另一家,斯陀含果是一來果,只來人世一次,比斯陀含稍微高一點的行者叫一種,這是向阿那含,家家、斯陀含與一種都是斷叁結,貪瞋癡薄的行者,這些行者都是主要靠修戒成就的。

  「阿難!于此,比丘當以身觀察身,精勤自覺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貪欲、憂悲;對受,以受觀察受,精勤自覺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貪欲、憂悲;對心,以心觀察心,精勤自覺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貪欲、憂悲;對于法,以法觀察法,精勤自覺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貪欲、憂悲。如是,阿難!當自作洲,自作歸依,勿歸依他人;以法為洲,法為歸依而住,勿歸依他人。

  阿難!于現在或我滅後,若有人自作洲,自作歸依,不歸依他人;以法為洲,以法為歸依,不歸依他人者,阿難!彼等于我比丘衆中,將在最高境地,必定樂于修學。”」(([長阿含經] (卷2,大正藏1冊, 15b,[大涅槃經])我們當常精勤,熾燃于法,歸依于法,憶念不忘,除世貪憂。

  法的內容簡單的說是四聖谛和八正道:苦谛、集谛、滅谛、和道谛。修行的方法簡單的說是叁學,詳細的說是叁十七菩提分法: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正道。

  四聖谛是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聖谛。聖是如實,並非不如實,是真實不虛之義。在[相應部.谛相應6.6經]裏佛說∶「諸比丘!于過去世(于未來世,于現在世),沙門、婆羅門如實現等覺之所宣說,皆對此四聖谛如實現等覺所宣說。以何為四聖谛耶

  乃: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順苦滅道聖谛是。是故,諸比丘!此是苦,應勉勵!此是苦集,應勉勵!此是苦滅,應勉勵!此是順苦滅之道,應勉勵!」

  在[中阿含.分別聖谛經]( [谛分別經]MN141Sacca Vibhanga Sutta)裏佛說∶ 「此是正行說法。謂四聖谛廣攝(包含廣泛),廣觀(從廣角來看),分別(從差別看),發露(把隱秘的說出來),開仰(開示令人敬信),施設(舉例),顯示,趣向(引導走向)。」

  為什麼四聖谛是真理呢?因為佛所宣示的是宇宙的真相,他把一切物質與心靈的現象都清清楚楚的解說出來。為人天一切衆生廣泛教示,廣泛顯示此四聖谛,從各項差別來解說,把隱秘的說出來,開示令人生起敬信,舉例說明,顯示給聽衆明白,引導衆生趣向涅槃。猶如在黑暗中有人舉起明燈,讓人見到道路。是那四個真理呢?這就是苦的真理,苦因的真理,苦滅的真理,苦滅道的真理。它們是聖人所通達的真理。

  叁十七菩提分法是諸佛所共同教導的共法,是所有法的總和。佛殷懃地要我…

《聖人的種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