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空中,犹如有翼之鸟;有如是神力、大威力,以手能扪摸日月,以身到达梵天界。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神通变化。)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天耳界。而彼清净超越人间耳界,以天耳界,闻人天两界远近双方之音声。大王!犹如有人行于道路,彼得听大鼓声、小鼓声、螺贝、腰鼓、铜锣之声,而思惟:“彼是大鼓声、小鼓声,彼是螺贝、腰鼓、铜锣之声!”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天耳界。而以清净超越人间耳界,以天耳界,听闻人天两界及双方远近之声。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得天耳。)
(5)瞭知自心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他心智。而以自己之心,彻见其他众生及他人之心。如次证知之:
证知有贪欲心,為有贪欲心。
证知离贪欲心,為离贪欲心。
证知有嗔恚心,為有嗔恚心。
证知离嗔恚心,為离嗔恚心。
证知有愚痴心,為有愚痴心。
证知离愚痴心,為离愚痴心。
证知是统一心,為是统一心。
证知是散乱心,為是散乱心。
证知是广大心,為是广大心。
证知非广大心,為非广大心。
证知是有上心,為是有上心。
证知是无上心,為是无上心。
证知是有定心,為是有定心。
证知是无定心,為是无定心。(瞭知自心染净。)
(5)证知解脱
证知是解脱心,為是解脱心。
证知非解脱心,為非解脱心。」(证知解脱。)(以上為[沙门果经]所举。)
佛陀的圣道有以下的特征:
(1)个人恶业的净化。
(2)四双八辈圣者的出现。
(3)道果的证悟。
(4)寂静涅槃。
[增一阿含经],(卷48,礼三宝品,第五十,三)里指出:「如来众者,正法成就。如来圣众,上下和合。如来僧者,法法成就。如来圣众,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如来圣众,能掌护三宝。如来圣众,能降伏外道异学。如来圣众,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一)里指出:「圣所居之处有十事,三世诸圣常处其中,云何為十?於是,比丘,五事已除,成就六事,恒护一事,将护四部众,观诸劣弱,平等亲近,正向无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脱,智慧解脱。
云何比丘五事已除?於是,比丘五结已断(断五下分结:疑、戒禁、有身见、贪、瞋、),如是五事已除。
云何比丘成就六事?於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如是比丘成就六事。
云何比丘恒护一事?於是,比丘恒护於心有漏(āsava),无漏,有為,无為至涅槃门,如是比丘恒护一事(恒护於心)。
云何比丘将护四部之众?於是,比丘成就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如是便為将护四部之眾。
云何比丘观於劣弱?於是,比丘生死众行已尽,如是比丘,平等亲近。於是,比丘三结已尽(欲、有、无明),是谓比丘平等亲近。
云何比丘正向无漏?於是,比丘除去憍慢,如是比丘正向无漏。
云何比丘依倚身行?於是,比丘无明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
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脱?於是,比丘爱已除尽,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脱。
云何比丘智慧解脱?於是,比丘观苦諦,习,尽,道諦,如实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脱。」
学人与无学人
修行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学人,一种是无学人,他们都是圣人的种姓。这在[中阿含.福田经](一二七经) 里提到∶
「世尊告曰:居士(给孤独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
云何為二?一者学人(梵saiksas, 巴sikkha),二者无学人(Asaiksas,asikkha)。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
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Saddhanusarin)、法行(Dhammanusarin)、信解脱(Saddhavimutto)、见到(Ditthipatto)、身证(Kayasakkhin)、家家(Kulamkula)、一种(Ekavijika)、向须陀洹(sotāpatti-magga,Pratipannaka Sotapanna)、得须陀洹(Sotapanna phala)、向斯陀含(sakadāgāmi-magga, Pratipannaka Sakadagami)、得斯陀含(Sakadagami phala)、向阿那含(anāgāmi-magga, Pratipannaka anagami)、得阿那含(Anagami phala)、中般涅槃(信根成就的阿那含Antaraparinirvayin, antarā-parinibbāyī), 生般涅槃(勤根成就的阿那含Upapadyaparinirvayin, upahacca- parinibbāyī)、行般涅槃(念根成就的阿那含Sabhisamskaraparinirvayin, sasankhāra parini-bbāyī)、无行般涅槃(定根成就的阿那含Anabhisamskaraparinirvayin, asankhāra-parinibbāyī)、上流色究竟(慧根成就的阿那含Urdhvasrota-rupantimat, uddhamsota-akanittha-gāmī),是谓十八学人。
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Cetanadharman)、升进法(Prativedhanadharman)、不动法(Akopyadharman)、退法(Parihanadharman)、不退法(Aparihanadharman)、护法(Anuraksanadharman)、……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Sthitakampya)、慧解脱(Prajnavimukta, Paññā-vimutta)、俱解脱(Ubhayatobhagavimukta)。是谓九无学人。」
学人是指阿那含果(三果)以下的圣人,无学人是指由向阿罗汉道以修慧而至阿罗汉(四果)的圣人。
四双八辈圣者
简单的说解脱道的圣人是四双八辈行者: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这些是从果位上来看行者所分的。因此四双八辈行者是包括上述的两种福田人。
须陀洹至阿那含必须断五下分结,阿罗汉必须断五上分结。须陀洹果须断五下分结的有身见、疑、戒禁取三结,不堕恶趣,七次欲界天或人间往返(七有),最后脱离轮回苦海。他们的修行著重于戒学、定慧学次之。若是僧尼,于细微戒亦生大怖畏,犯则随悔,如此随顺于梵行而学戒。
斯陀含果则再减弱五下分结的其它二结即是贪欲与瞋恚结,家家是指向斯陀含的行者,指从这一世的一家到下一世的另一家,斯陀含果是一来果,只来人世一次,比斯陀含稍微高一点的行者叫一种,这是向阿那含,家家、斯陀含与一种都是断三结,贪瞋痴薄的行者,这些行者都是主要靠修戒成就的。
「阿难!于此,比丘当以身观察身,精勤自觉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贪欲、忧悲;对受,以受观察受,精勤自觉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贪欲、忧悲;对心,以心观察心,精勤自觉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贪欲、忧悲;对于法,以法观察法,精勤自觉不怠,深思而住,排除此世界之贪欲、忧悲。如是,阿难!当自作洲,自作归依,勿归依他人;以法為洲,法為归依而住,勿归依他人。
阿难!于现在或我灭后,若有人自作洲,自作归依,不归依他人;以法為洲,以法為归依,不归依他人者,阿难!彼等于我比丘众中,将在最高境地,必定乐于修学。”」(([长阿含经] (卷2,大正藏1册, 15b,[大涅槃经])我们当常精勤,炽燃于法,归依于法,忆念不忘,除世贪忧。
法的内容简单的说是四圣谛和八正道: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修行的方法简单的说是三学,详细的说是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
四圣谛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圣是如实,并非不如实,是真实不虚之义。在[相应部.谛相应6.6经]里佛说∶「诸比丘!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所宣说。以何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 [谛分别经]MN141Sacca Vibhanga Sutta)里佛说∶ 「此是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包含广泛),广观(从广角来看),分别(从差别看),发露(把隐秘的说出来),开仰(开示令人敬信),施设(举例),显示,趣向(引导走向)。」
為什么四圣谛是真理呢?因為佛所宣示的是宇宙的真相,他把一切物质与心灵的现象都清清楚楚的解说出来。為人天一切众生广泛教示,广泛显示此四圣谛,从各项差别来解说,把隐秘的说出来,开示令人生起敬信,举例说明,显示给听众明白,引导众生趣向涅槃。犹如在黑暗中有人举起明灯,让人见到道路。是那四个真理呢?这就是苦的真理,苦因的真理,苦灭的真理,苦灭道的真理。它们是圣人所通达的真理。
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诸佛所共同教导的共法,是所有法的总和。佛殷懃地要我…
《圣人的种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