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如實說正覺法;“來”是成就解脫。乘如實道而成就正等正覺。
2.應供(Arahant);音譯阿羅漢。有遠離,殺賊,破輻,無隱惡等義。應供,受人天供養,故名為應供。以前梵天王,以珍寶大如須彌山供養如來,是故名為應供,又世間大王,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種種供養,佛涅槃後阿育王以金錢九十六億起八萬四千寶塔的種種佈施,是名應供,其餘諸大眾供養者不可計數。遠離,離煩惱和習氣。如來於十二緣起實知實見,生厭患想,生出離心,欲得度脫,遠離叁有(Bhava);殺賊,殺煩惱怨賊;眾生若生欲界,因無明故造作叁業,若生色界,造作色界業,若生無色界,造作無色界業,流轉不已;破輻,破生死流轉輪輻;應供,應受人天供養而無愧;和無隱惡,世人作惡,恒自覆藏,如來於中永無覆藏,阿羅漢于無人處亦不行惡。
3.正等覺(Sammasambuddha);或正遍知,從四聖諦來說是指應知者已知,應斷者已斷,應證者已證,和應修者已修。
4.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明”,指證叁明,六明或八明(叁明:宿命,天眼(生死) 及漏盡。六明;另加天耳,他心,神足。八明另加觀智及意所成神變。),“行”,義實踐修行,具律儀,根門調禦,正念及四色界定;或以慧學是明,戒定學是行,叁學圓滿;或以明白八正道首支正見是明,余七支是行;或身口意業是行。“足”是修持圓滿的意思。如來以法行,是故名明行足;如來以此法修行至涅槃,是故名明行足;不但如來如此,聲聞亦要如此,如來以知行而足,故名明行足。
5.善逝(Sugato);也叫好去,如實去彼岸不退轉的意思。善於以淨行,妙行,正行來斷煩惱使它們不再生,不以苦行或像世人耽于欲樂的極端行為。不持常見或斷見。一切眾生的苦惱如來悉知,以大悲知眾生的苦惱,而能善說,令舍苦就樂,故名善逝。善逝是行善,不是惡善逝。又行至善處,是名善逝。又步行平正威儀具足無缺,也叫善逝。又往常住不復更還,名為善逝。以阿羅漢道不及,名為善逝。牟尼菩薩自從燈光佛授記後,哀湣眾生令使他們安樂,善行直至菩提樹下成佛,是名善逝。不從斷見或常見,身離疲苦不從斷常;名為善逝。為一切眾生說法無不應時,名為善逝。眾生不樂而不說,樂者而說,是名善逝。也指善巧於語言,所說者,皆是真實義,非虛妄義,一切眾生聞之,悉令歡喜,是名善逝;又不說無義語,所說者,皆是有義利益語,是名善逝;(1)不真實的話,對聽者無利益,聽者不喜歡聽的話,不說;(2)不真實的話,對聽者無利益,聽者喜歡聽的話,不說;(3)真實的話,對聽者無利益,聽者不喜歡聽的話,不說;(4)真實的話,對聽者有利益,聽者不喜歡聽的話,要等適當的時機才說;(5)真實的話,對聽者有利益,聽者喜歡聽的話,是適當的時機,就好好解說。
6.世間解(Lokavidu);佛晝夜六時常以佛眼觀察世間,有情眾生,因造作種種善惡業,升沈在善趣或惡趣中;對於堪受教化的,方便濟度;對於無善根的給他們以種善根的因緣;已具善根的令其增長,使他們在人天道,趨向涅槃。對於器世間佛也洞解它們的生滅及因緣。
世間者,有一世間乃至十八世間;一世間是一切眾生以飲食而生存。二世間是名、色。叁世間是叁受,苦、樂、不苦不樂。四世間是四食,粗搏食、觸食、意思食、識食。五世間指五蘊。六世間指六入。七世間指七識。八世間指八世間法,得、失、苦、樂、稱、譏、譽、毀。九世間指九眾生居(見表2.1)。十世間指十入。十二世間指十二入。十八世間指十八界;這些是行世間(Sankhāraloka),如來一一皆知,故名為世間解。眾生世間(Sattaloka)是指各類眾生,地獄、畜生、鬼、非人、魔、天、梵天等。有地上的、水裡的、天上的。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他們的大小煩惱,如來亦解,利鈍根,善惡緣,應令知,不應令知,生不生,是名眾生世間,如來亦解,是為世間解。
器世間(Okāsaloka)從鐵圍山縱橫二萬叁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圍叁十七萬叁百五十由旬,地厚四那由他二萬由旬,在水上水厚八那由他四萬由旬,在風上風厚六十九萬由旬,是器世間界。又須彌山根,入海八萬四千由旬,須彌山王以七寶纏,有七山圍繞;又仞利天帝釋宮;縱橫萬由旬,阿修羅宮亦複如是。阿鼻地獄亦如是。南閻浮提地,西拘耶尼,縱廣七千由旬,東勝神,北郁單越,縱廣八千由旬,每一洲,各有五百小洲圍繞,這是在鐵圍山之內;鐵圍之外中間,悉是地獄鐵圍無量。世界無量,所以佛以無量慧眼,遍知一切,故名為世間解。
7.無上士調禦丈夫(Anuttaro Purisa Damma Sarathi);無上士是指佛在有情中最上第一,在菩薩道嚴持淨戒,身口意行清淨,離諸貪欲,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世間最勝。殊勝的功德超越世俗之輩,是世間最勝者;於此界,以及此世的天、魔、梵行者、人眾中戒德無上圓滿。調禦丈夫是說佛能調禦一切可度之人,比如欲貪重的難陀(Nanda),瞋恨重的鴦鳩摩羅(Angulimala),愚癡重的周利盤陀伽(Culla Patthaga)等人;並教導他們以中道,避免極端的修法自己去實踐,來達到息滅貪瞋癡,寂靜涅槃的境界。
8.天人師(Satha Devamanussanam);在諸趣的有情眾生當中,唯有天界與人道能受佛教導而得到法益,故佛為天、人之導師。何以佛是天人師而不是畜生師呢?
佛陀在世時,在瞻婆國(Campeyya)迦羅池邊,為瞻婆人說法,當時池中有一隻青蛙,聽聞佛的說法聲,極為歡喜,即從池塘跳出而入於草根下,聚神傾聽。這時來了一個牧牛人,看見大眾圍繞在講堂聽佛說法,他就到佛那兒聽佛法,誰知他拿著一枝木杖,以杖插地,誤插在青蛙頭上,青蛙因此命終。青蛙死後,生於忉利天上,以其聽法功德之故,青蛙天子在天宮裡聽見諸妓女娛樂歌午的音聲,聽已即便思惟,我先為畜生,何因何緣而生在天宮?即以天眼觀察,先于池邊聽佛說法,以此功德得此果報。於是青蛙天子即從天殿下到人間,來到佛說法的講堂,天身光輝燦爛,遍照迦羅池邊。蛙天子以頭頂禮佛足,佛知而故問,你是何人忽禮我足,神通光明,相好無比,照徹此間,青蛙天子以偈答佛:「往昔為蛙身,于水中覓食,聞佛說法聲,出至草根下,有一牧牛人,持杖來聽法,杖攙刺我頭,命終生天上。」佛即以青蛙天子之偈為四眾說法,當時聽眾中八萬四千人,皆得道跡,青蛙天子因此而得須陀洹果,他證果後,歡喜含笑,回到忉利天上。故佛稱為天人師。
9.佛(Buddha);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而斷盡煩惱障,使不為害;覺悟而斷盡所知障。無明昏寢如同睡眠,覺悟如同由睡到醒寤。佛因自覺,斷盡煩惱,佛陀者,法應知已知。法應棄者已棄,應出者已出,是名佛陀;又佛陀以慧眼見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次第明見,故名佛陀。悟四諦十二因緣之法,所以佛是斷德(斷煩惱),智德(覺悟)和悲德(慈悲)圓滿;又佛能覺他,以大悲心,憫念眾生宣說妙法,眾生隨彼根機,各能得到解脫;不信懷疑者,因為佛的大悲心,真誠善言,心開意解,善根增長;聞佛名有歡喜心來見的淨信倍增;好辯者被佛以理折服;粗暴者被感化得以棄惡向善;所以佛是辯才難思,悲德與智德圓滿。
10.世尊(Bhagava);薄伽梵,它有四義:一義利益,二者無上,叁者恭敬,四者尊重。如來出現於世間,利益眾生,令過險難。何謂為險難:一者生難,二者病難,叁者老難,四者死難。如是諸險難,如來悉能度脫,令眾生得安樂處。佛悟四諦,開示出離道,自利利他,威德智慧叁界之內無人能及,佛具萬德,世所恭敬和尊重。
供養如來
在長阿含遊行經裡佛說:「雲何名為供養如來?(佛)語阿難: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如來。」同樣的在《大般涅槃經》裡記載:「阿難!雖然過了季節,這雙株沙羅樹的花還是開的很茂盛,來尊敬如來!樹的花朵如雨而落,撒播,撒布,連續不斷的布蓋在如來身上。.....天上的曼陀羅花和檀香木從天空降落,.....天上的音樂,.....也可聞到天人在天上唱歌。阿難,僅僅是這樣行為上的尊敬,不能算是真正的尊敬、尊重、崇拜、敬禮和禮拜如來!比丘、比丘尼、居士男或居士女,誰如果真正跟著法實習,實行完全遵守戒律和真理,這才是真正的尊敬、尊重、崇拜、敬禮和禮拜如來!」
因此,若是要成就對佛的信心,我們應當常常思念佛,思惟佛名號的意思,這樣我們就在天天修持佛法,天天供養如來。這是六隨念之一的佛隨念。
2.於法不壞淨
對於法的信念,我舉以下數經的經文來看。
在《南傳課誦本》譯文:「世尊所善妙及詳盡解說之法,須經學習和奉行(現見),親自體會和自見(即時),是可奉行,可得成果(來見),超越時間與空間,請來親自查看(誘導), 向內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證知(有智者應自知)。」
在《大典尊經,六》譯文:「彼世尊所善說之法是現見、即時、來見、誘導,有智者應自知。」
在《隨念法經》(法尊法師譯)裡:「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義妙、文巧。純一、圓滿、清淨、鮮白。佛、薄伽梵,善說法律。正得,無病,時無間斷。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法律善顯,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
在《增一阿含經,卷12,叁寶品4》:「如來法者,善說無礙,極為微妙,由此成果,如是智者,當學知之。」
我們要知道…
《入流分與入流的道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