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 4· 苦滅道聖谛▪P2

  ..續本文上一頁.因緣相應15經])

  

  爲了破除我們執著于有一個常恒的我,以及轉世的識是否是同一個人的重要問題,佛對仙尼說∶「我諸弟子聞我所說,不悉解義而起慢”無間等”(abhisamaya,a 無bhi 間samaya等;或abhi現,samaya觀,理解);非無間等(若非現觀)故,慢則不斷,慢不斷故,舍此陰(蘊)已,與(余)陰相續生。是故,仙尼!我則記說,是諸弟子身壞命終,生彼彼處。(彼人的識轉世去某某處。) 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還有我的觀念存在)。

  

  仙尼!我諸弟子于我所說,能解義者,彼于諸慢得無間等(現觀);得無間等(現觀)故,諸慢則斷;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說彼舍此陰已,生彼彼處。(能舍棄識的不再轉世。)所以者何?無因緣可記說故。欲令我記說者,當記說:彼斷諸愛結,永離有結,正意解脫,究竟苦邊。

  

  我從昔來至今現在,常說慢過、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無間等觀,衆苦不生。」([雜阿含105經])

  

  在[中阿含.嗏帝經]佛責罵嗏帝比丘說∶「汝愚癡人,我不一向說,汝一向說耶(記住我的話)?汝愚癡人,聞諸比丘共诃汝時,應如法答,我今當問諸比丘也。于是,世尊問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耶?時諸比丘答曰∶不也。世尊問曰∶汝等雲何知我說法?

  

  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識因緣故起,世尊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愚癡無聞衆生執著識是我,或執著死後去一個天國或佛國,這些都是屬于邪見,因此死後又再轉世投胎受報去了。

  

  有智慧的弟子現觀諸蘊的生滅,不執持有一個常恒不變的我受善惡之報,在生命完結時,放下一切的顛倒見而涅槃寂滅,不再回來受苦。由此可知,正見是智慧的培育,它是與無明背道而馳的。

  

  2. 正思惟(Sammā samkappa)

  

  佛在[大念處經]說道:「複次,諸比丘!正思者何耶?無欲之思,無恚之思,無害之思,諸比丘!此名爲正思。」

  

  這裏有叁種思惟:(1)無欲:無欲之思或出離之思(Nek-khamma),(2)慈:無恚之思(abyāpāda)和(3)悲:無害之思(avihimsā ,思sankappa)。

  

  無欲之思或出離之思,是明白耽欲的害處,貪欲無厭足的苦,而決定依佛所教修清淨行。無論心是觀照究竟名色法,五取蘊,五苦因或行法叁相,這些都是世間的出離思惟。將心投入以涅槃爲目標之思,是出世間的出離思惟。

  

  無恚之思是在生活中,對有情衆生,以純潔關懷尊重愛護之心對待他們,不帶任何凡夫的欲染;若修慈心觀,修到禅那時的思惟,是世間的無恚之思。若觀慈心禅的名法叁相,將心投入以涅槃爲目標之思,就是出世間無恚之思。

  

  無害之思是在生活中,對有情衆生,以純潔憐憫的心,願望他們安樂,甚至肯犧牲自己也無愛惜;若修悲心禅,修到禅那時的思惟,是世間的無恚之思。若觀照悲心禅的名法叁相,將心投入以涅槃爲目標之思,那是出世間的無害之思。

  

  在[中阿含.分別聖谛經]裏舍梨子說∶「諸賢!雲何正志?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于中心伺、遍伺、隨順伺,可念則念,可望則望,是名正志。」

  

  舍利弗的解釋正思惟是在念四聖谛時,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習是習。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滅是滅。了知苦滅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觀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處一切造作時維持正念,觀察諸行的本質及災患,欣樂涅槃,止息諸行,常修無著,觀照自己的心,讓心解脫于煩惱纏結。正思惟是思惟叁種無欲、無恚、無害之思,觀察心中所念,諸行過患,欣樂涅槃止息後,思惟爲令心得解脫,如何守住心,常生叁種思惟,普遍守伺,隨順守伺之後,心中了知應念的才念,應希求的才希求。

  

  在這過程所做取舍,普遍選擇,抉擇和選擇正確的法門,伺察心以及試驗各個法門,並觀察其成果,看看能否消除煩惱,最後達到清淨圓滿以致心中生起明達。

  

  應該如何正思惟呢?應該思惟苦如何生,如何心隨貪欲而茁壯長大,以致使我們沈淪其中,不知出離。是故我們要如實的知苦,尋找陷于輪回的苦因,才能努力于滅除苦而達到解脫。所以佛自述他未成正覺時,如何正思惟如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禅思,作是念:

  

  何法有故生死有?何法緣故生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理解):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

  

  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以識爲極限)而還(想回頭) ,不能過彼(知道不超越識),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這是思惟順緣起。)

  

  我(彼)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複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雜阿含287經] (這是思惟逆緣起。)從十二因緣法思惟可以找出苦的因,也能如實照見生起苦的緣:那即是名色→六入→觸→受→貪愛→取,關鍵是在六入、觸、受、貪愛,所以要正思惟欲貪,欲貪如何生,如何增長,如何沈溺于欲樂,不知欲樂的過患,如何出離,如何滅除欲貪。

  

  在[雜阿含250經]裏舍利弗指出關鍵之所在∶「尊者摩诃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言:雲何,尊者舍利弗,眼系色耶?色系眼耶?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意系法耶?法系意耶?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絺羅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絺羅!于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系也。

  

  尊者摩诃拘絺羅!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轭鞅縛系,人問言:爲黑牛系白牛?爲白牛系黑牛?爲等問(正確的問)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間,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縛。……中間欲貪,是其系也。……世尊眼見色若好,若惡,不起欲貪;其余衆生眼見色若好,若惡,則起欲貪。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則心解脫。……」正思惟離欲、斷欲的結果,自己會修到離欲的心解脫,也會聯帶的修到無瞋,無害于他人,不會爲了瑣碎事物而起爭論,甚而起瞋或害心。

  

  覺音在[清淨道論]中說∶「與正見相應而破除邪思惟之心的決定于涅槃爲「正思惟」。」

  

  正見與正思惟是屬于慧學的部分。

  

  3. 正語(Sammā vācā)

  

  有一個年少的婆羅門名叫賓耆迦的,來見佛時,瞋罵诃責,佛默忍,然後佛講了一個比喻;若一個人在吉日拿了食物去贈送給一位宗親,要是宗親不接受食物的話,食物應歸還給送禮者。

  

  賓耆迦說若宗親不接受,他仍會相贈,相與。佛說這不是相贈,相與;若罵則報罵,瞋則報瞋,打則報打,鬥則報鬥,才是相贈,相與。現在賓耆迦诃罵佛,佛不相贈,不相與。

  

  賓耆迦問佛爲何不瞋不怒,佛說他是一個正智心解脫者,無有瞋恨。以瞋報瞋的才是惡人,未曾調禦。賓耆迦于是向佛悔過。因此,煩惱未調服者,會妄語、惡口、兩舌及绮語。

  

  绮語的範圍很廣,這些對梵行,出離與證果涅槃皆無益。在[相應部.谛相應第十經]裏列了二十九種∶「諸比丘!勿論種種之畜生論,謂: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論、怖畏論、戰爭論、食論、飲論、衣服論、臥具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車乘論、村裏論、聚落論、都城論、地方論、女人論、男人論、勇士論、街路論、池邊(井邊)論、亡靈論、種種論、世間譚、海譚如是之有無論是。

  

  何以故?諸比丘!此論不引義利,不達初梵行(初果),不能資于厭患、離貪、滅盡、寂止、證智、等覺、涅槃。」

  

  在[大義釋]裏[死前之義釋]還另加了宇宙發生論、林野論、山嶽論、河川論和島洲論。共叁十四種都屬于绮語。

  

  正語是應說真實語,說法語、勉勵語、規勸語、論法、誦經、說戒、關懷語,問候語等,所以佛說:「徒誦千句言,無義理之語,不如一益語,聞已得寂靜。」([南傳法句經新譯129偈])

  

  佛在[大念處經]說道:「複次,諸比丘!正語者何耶?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妄語,遠離绮語,諸比丘!此等名爲正語。」

  

  正語有世間與出世間正語兩種。正語所表示的有四種語的善行,當一個人遠離和斷除妄語,惡口,兩舌和绮語時,這是世間正語。當證悟涅槃時,其道智使其只說正語而不說邪語,拒絕所有不正當無義利而有害的言語。而行口妙行,只說法語,發言真實,用詞友善,充滿意義與利益,說話照顧人、時、與地,無言時保持神聖的沈默。這是出世間正語。

  

  在[中阿含.分別聖谛經]裏舍梨子說∶「諸賢!雲何正語?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

《四聖谛 4· 苦滅道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