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缘相应15经])
为了破除我们执着于有一个常恒的我,以及转世的识是否是同一个人的重要问题,佛对仙尼说∶「我诸弟子闻我所说,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等”(abhisamaya,a 无bhi 间samaya等;或abhi现,samaya观,理解);非无间等(若非现观)故,慢则不断,慢不断故,舍此阴(蕴)已,与(余)阴相续生。是故,仙尼!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彼人的识转世去某某处。) 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还有我的观念存在)。
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等(现观);得无间等(现观)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能舍弃识的不再转世。)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结,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
我从昔来至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杂阿含105经])
在[中阿含.嗏帝经]佛责骂嗏帝比丘说∶「汝愚痴人,我不一向说,汝一向说耶(记住我的话)?汝愚痴人,闻诸比丘共诃汝时,应如法答,我今当问诸比丘也。于是,世尊问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耶?时诸比丘答曰∶不也。世尊问曰∶汝等云何知我说法?
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识因缘故起,世尊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愚痴无闻众生执着识是我,或执着死后去一个天国或佛国,这些都是属于邪见,因此死后又再转世投胎受报去了。
有智慧的弟子现观诸蕴的生灭,不执持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我受善恶之报,在生命完结时,放下一切的颠倒见而涅槃寂灭,不再回来受苦。由此可知,正见是智慧的培育,它是与无明背道而驰的。
2. 正思惟(Sammā samkappa)
佛在[大念处经]说道:「复次,诸比丘!正思者何耶?无欲之思,无恚之思,无害之思,诸比丘!此名为正思。」
这里有三种思惟:(1)无欲:无欲之思或出离之思(Nek-khamma),(2)慈:无恚之思(abyāpāda)和(3)悲:无害之思(avihimsā ,思sankappa)。
无欲之思或出离之思,是明白耽欲的害处,贪欲无厌足的苦,而决定依佛所教修清净行。无论心是观照究竟名色法,五取蕴,五苦因或行法三相,这些都是世间的出离思惟。将心投入以涅槃为目标之思,是出世间的出离思惟。
无恚之思是在生活中,对有情众生,以纯洁关怀尊重爱护之心对待他们,不带任何凡夫的欲染;若修慈心观,修到禅那时的思惟,是世间的无恚之思。若观慈心禅的名法三相,将心投入以涅槃为目标之思,就是出世间无恚之思。
无害之思是在生活中,对有情众生,以纯洁怜悯的心,愿望他们安乐,甚至肯牺牲自己也无爱惜;若修悲心禅,修到禅那时的思惟,是世间的无恚之思。若观照悲心禅的名法三相,将心投入以涅槃为目标之思,那是出世间的无害之思。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舍利弗的解释正思惟是在念四圣谛时,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习是习。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灭是灭。了知苦灭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观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处一切造作时维持正念,观察诸行的本质及灾患,欣乐涅槃,止息诸行,常修无着,观照自己的心,让心解脱于烦恼缠结。正思惟是思惟三种无欲、无恚、无害之思,观察心中所念,诸行过患,欣乐涅槃止息后,思惟为令心得解脱,如何守住心,常生三种思惟,普遍守伺,随顺守伺之后,心中了知应念的才念,应希求的才希求。
在这过程所做取舍,普遍选择,抉择和选择正确的法门,伺察心以及试验各个法门,并观察其成果,看看能否消除烦恼,最后达到清净圆满以致心中生起明达。
应该如何正思惟呢?应该思惟苦如何生,如何心随贪欲而茁壮长大,以致使我们沉沦其中,不知出离。是故我们要如实的知苦,寻找陷于轮回的苦因,才能努力于灭除苦而达到解脱。所以佛自述他未成正觉时,如何正思惟如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
何法有故生死有?何法缘故生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理解):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
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以识为极限)而还(想回头) ,不能过彼(知道不超越识),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这是思惟顺缘起。)
我(彼)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
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杂阿含287经] (这是思惟逆缘起。)从十二因缘法思惟可以找出苦的因,也能如实照见生起苦的缘:那即是名色→六入→触→受→贪爱→取,关键是在六入、触、受、贪爱,所以要正思惟欲贪,欲贪如何生,如何增长,如何沉溺于欲乐,不知欲乐的过患,如何出离,如何灭除欲贪。
在[杂阿含250经]里舍利弗指出关键之所在∶「尊者摩诃拘絺罗问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系色耶?色系眼耶?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系法耶?法系意耶?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絺罗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絺罗!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
尊者摩诃拘絺罗!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轭鞅缚系,人问言:为黑牛系白牛?为白牛系黑牛?为等问(正确的问)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间,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缚。……中间欲贪,是其系也。……世尊眼见色若好,若恶,不起欲贪;其余众生眼见色若好,若恶,则起欲贪。是故世尊说当断欲贪,则心解脱。……」正思惟离欲、断欲的结果,自己会修到离欲的心解脱,也会联带的修到无瞋,无害于他人,不会为了琐碎事物而起争论,甚而起瞋或害心。
觉音在[清净道论]中说∶「与正见相应而破除邪思惟之心的决定于涅槃为「正思惟」。」
正见与正思惟是属于慧学的部分。
3. 正语(Sammā vācā)
有一个年少的婆罗门名叫宾耆迦的,来见佛时,瞋骂诃责,佛默忍,然后佛讲了一个比喻;若一个人在吉日拿了食物去赠送给一位宗亲,要是宗亲不接受食物的话,食物应归还给送礼者。
宾耆迦说若宗亲不接受,他仍会相赠,相与。佛说这不是相赠,相与;若骂则报骂,瞋则报瞋,打则报打,斗则报斗,才是相赠,相与。现在宾耆迦诃骂佛,佛不相赠,不相与。
宾耆迦问佛为何不瞋不怒,佛说他是一个正智心解脱者,无有瞋恨。以瞋报瞋的才是恶人,未曾调御。宾耆迦于是向佛悔过。因此,烦恼未调服者,会妄语、恶口、两舌及绮语。
绮语的范围很广,这些对梵行,出离与证果涅槃皆无益。在[相应部.谛相应第十经]里列了二十九种∶「诸比丘!勿论种种之畜生论,谓: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论、怖畏论、战争论、食论、饮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论、亲族论、车乘论、村里论、聚落论、都城论、地方论、女人论、男人论、勇士论、街路论、池边(井边)论、亡灵论、种种论、世间谭、海谭如是之有无论是。
何以故?诸比丘!此论不引义利,不达初梵行(初果),不能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在[大义释]里[死前之义释]还另加了宇宙发生论、林野论、山岳论、河川论和岛洲论。共三十四种都属于绮语。
正语是应说真实语,说法语、勉励语、规劝语、论法、诵经、说戒、关怀语,问候语等,所以佛说:「徒诵千句言,无义理之语,不如一益语,闻已得寂静。」([南传法句经新译129偈])
佛在[大念处经]说道:「复次,诸比丘!正语者何耶?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诸比丘!此等名为正语。」
正语有世间与出世间正语两种。正语所表示的有四种语的善行,当一个人远离和断除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时,这是世间正语。当证悟涅槃时,其道智使其只说正语而不说邪语,拒绝所有不正当无义利而有害的言语。而行口妙行,只说法语,发言真实,用词友善,充满意义与利益,说话照顾人、时、与地,无言时保持神圣的沉默。这是出世间正语。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
《四圣谛 4· 苦灭道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