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圣谛 4· 苦灭道圣谛

  四圣谛---4.苦灭道圣谛

  (Maggasacca)

  

  苦灭道圣谛的经文与解释

  

  在[大念处经]里的经文∶é复次,诸比丘!苦灭道谛者何耶?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û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é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

  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û

  

  这八正道是:正确的知见,正确的思惟,正直的言语,正当的行为,正当的职业,正当的努力,正直的忆念,正确的禅定。

  

  八正道是中道,是导致苦息灭的道路。

  

  在[大般涅槃经]中佛言∶「于任何法律中,无八支圣道者,其处无第一之沙门果、无第二之沙门果、无第三之沙门果、亦无第四之沙门果。(须跋!Subhada) 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有第一之沙门果、有第二之沙门果、有第三之沙门果、亦有第四之沙门果。外道则无真正沙门。然,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这正道就是苦灭道圣谛的八正道。

  

  在[自说]里,佛说∶「像大海之水,只有一咸味;此法亦复如是,唯一解脱味。」依这苦灭道圣谛的八正道就能达到解脱。

  

  从痛苦与烦恼中解脱,从追逐两个极端中解脱;一个极端是追逐感官的享受,佛说它们是低级,平庸,无益的凡夫之道;另一个极端是通过自虐的各种苦行以求达到解脱,它们是痛苦,无价值和无益的。

  

  这八正道就是戒、定、慧三学。正语、正业、正命的三法包含在戒学中。正精进(正方便)、正念、正定的三法包含在定学中。正见、正思惟(正志)的二法包含在慧学中。它的开展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圣道分。佛在入灭前为弟子们说∶「我已为汝等制定法和毗奈耶(律),我入灭以后,汝等以此为师。」[1]

  

  戒律或毗奈耶是为了培育圆满的德行而制定的,法是为了帮助修行者达到圆满的解脱而宣说的,它也包含了定学与慧学。

  

  八正道(Ariya atthāngika magga)不是依照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次第来每一条个别学,它们应该一起学,初学者偏重中间四条,逐步掌握把八正道修习圆满,在最高的程度,一个行者能同时照顾到八个。这八正道是修行的实践,这种实践乃是对诸行与诸法的无常、苦、无我的特相与它们是缘起法的认识。它不是抽象不可捉摸的,而是具体并是可以亲自体证的。

  

  为了激励弟子们精进修习,佛说∶「诸比丘!我等由于不懂四法,未看清四法,汝等与我都在此生死轮回中流转了如此之长的时间,游荡了如此之长的路程。

  

  何为此四法?戒、定、慧与解脱。但是,诸比丘!当懂得并看清这四法时,断除的是生死爱欲,不再有生死。」[2]

  

  佛肯定三学而说∶「谨慎小心的人,全力遵守戒律,发展定与慧,就会成功地解决缠结。」[3]

  

  八正道的修习

  

  为什么要修习八正道呢?在[相应部.道相应41-48经]里佛陀举出八个理由∶

  (一) 为了远离贪欲;

  (二) 为了断诸结;

  (三) 为了永断随眠;

  (四) 为了遍知行路 (行路指的是修道);

  (五) 为了灭尽诸漏;

  (六) 为了现证明解脱果;

  (七) 为了智见;

  (八) 为了无取般涅槃。

  

  在[相应部.道相应40-90经]里佛陀举出七个有利的条件:

  

  (一) 善友; (二) 戒具足; (三) 志欲具足; (四) 我具足; (五) 见具足;

  (六)不放逸具足; (七) 如理作意具足。

  

  在[相应部.道相应161-180经]第七品寻觅品里,佛陀更详细的指出∶「为了要证知,要遍知,要遍尽和为断三种寻觅∶即欲寻、有寻和梵行寻,才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而修习八支圣道,以便调服贪欲、瞋恚、愚痴。同时也为了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而修习八支圣道;也为了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而修习八支圣道;也为了证知,遍知,遍尽和为断以下∶

  三种慢:我是胜、我是等、我是劣;

  三种漏:欲漏、有漏、无明漏;

  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三种苦:苦苦、行苦、坏苦;

  三种垢:贪垢、瞋垢、痴垢;

  三种受: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

  三种渴爱:欲爱、有爱、非有爱而修习八支圣道。

  

  同时也为了证知,遍知,遍尽和为断以下;

  四种瀑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四种轭: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

  四种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七种随眠:欲贪随眠、瞋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执着于生存)随眠、无明随眠;

  五种妙欲:眼所识之色、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为可乐,可爱,引欲,可染的;

  五种盖:欲贪盖、瞋恚盖、惛眠盖、掉悔盖、疑惑盖;

  五种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盖、识取盖;

  五下分结:身见、疑惑、戒禁取、欲贪、瞋恚;

  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所以应修习八支圣道。」

  

  1. 正见(Sammā ditthi)

  

  佛在[大念处经]开示道∶「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见。」

  正见是对四圣谛的正确了解,它是智慧修持的一部分,正见的生起,无明就断了,就能解除缠结。与道品相关的有观神足、慧根、慧力、和择法觉支。佛在[相应部.谛相应]中开示道∶「如果不了知四圣谛,就不能证悟涅槃,不能解脱生死轮回。」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

  

  正见是能对这些苦,苦因的各种行法(组合法,因缘法)加以观照而了知它们是因缘生,因缘灭,它们的本质是无常、苦、和无我。但凡夫因为四颠倒见的缘故,不能如实知苦,把苦当成乐。又不能如实照见世间的无常相,把无常当成常。又不能如实照见身里的不净,把不净当成净。又不能如实照见无我的名色法,把无我当成是我。是故在[增支部.卷四]里佛言∶「此法为智者说,非为愚者。」

  

  根据舍利弗的解释,在念四圣谛时,正见是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习是习。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灭是灭。在前面讨论的三谛里已详细分析过了。这里是讨论了知苦灭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观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处一切造作时维持正念,观察诸行的本质及灾患,欣乐涅槃,止息诸行,常修无着,观照自己的心,让心解脱于烦恼缠结。这是通过选择法门,普遍选择法门,渐次选择法门,选择正确法门来修习,观察,普遍观察,观察明白通达。

  

  根据觉音在[清净道论]所说是∶「以涅槃为所缘而能断绝无明之根的慧眼为“正见”。」

  

  苦灭里有坏灭(khayanirodha)和究竟灭(accantanirodha),坏灭是五苦因(无明、爱、取、行、业)的完全灭尽,这坏灭是因缘灭。另一种坏灭是剎那灭,即是行法有生、住、灭三时,在灭时即是剎那灭。究竟灭就是涅槃。

  

  了知苦灭之道有世间圣道与出世间圣道两种,观禅时的专注心里有五项圣道分(正见、正思、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属于世间圣道。

  

  正见是了知苦谛(即五取蕴)和集谛(五苦因),正思是思惟苦与集谛的三相,正精进是努力思惟三相(无常、苦、无我),正念是忆念,正定是专注于观照。

  

  世间的正见是当一位行者从闻法生信开始,皈依持戒及依法修行。这是随觉智,随顺闻法等而对苦灭、苦灭道(的所缘)而起的智慧。出世间的正见是当一位行者证悟初果的那一刻生起。出世间圣道是了知灭谛与涅槃,它有七项或八项圣道分。若在初禅时观照而证悟涅槃有八项圣道分,在二禅或更高的禅那时观照而证悟涅槃只有七项圣道分,它少了正思惟一项。因为正思惟是寻心所,在初禅进入二禅时已经寂灭(不起作用)。在观照时还必须反回观照观智心识本身也是无常、苦和无我。因它是因缘而生的。这是通达智,是以苦灭为所缘而通达四谛的智慧。

  

  撒陀迦旃延来问佛∶「世尊!如世尊说正见,如何正见?云何世尊施设正见?」佛为他开示说∶「世间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为取所触,取所触故,或依有、或依无。(世人依有或无两种观念来看或执取事物。)

  

  若无此取者,心境系着使(烦恼使)不取、不住、不计我。苦生而生,苦灭而灭,于彼(现象)不疑、不感,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见,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

  

  所以者何?世间集(现象的生起)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世上本来没有的不会有);世间灭(现象的消失)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世上本来有的不可能没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于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灭。」([相应部…

《四圣谛 4· 苦灭道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