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 4· 苦滅道聖谛

  四聖谛---4.苦滅道聖谛

  (Maggasacca)

  

  苦滅道聖谛的經文與解釋

  

  在[大念處經]裏的經文∶é複次,諸比丘!苦滅道谛者何耶?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û

  

  在[中阿含.分別聖谛經]裏舍梨子說∶é諸賢!雲何苦滅道聖谛

  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û

  

  這八正道是:正確的知見,正確的思惟,正直的言語,正當的行爲,正當的職業,正當的努力,正直的憶念,正確的禅定。

  

  八正道是中道,是導致苦息滅的道路。

  

  在[大般涅槃經]中佛言∶「于任何法律中,無八支聖道者,其處無第一之沙門果、無第二之沙門果、無第叁之沙門果、亦無第四之沙門果。(須跋!Subhada) 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聖道者,其處則有第一之沙門果、有第二之沙門果、有第叁之沙門果、亦有第四之沙門果。外道則無真正沙門。然,若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間則不空缺阿羅漢!」這正道就是苦滅道聖谛的八正道。

  

  在[自說]裏,佛說∶「像大海之水,只有一鹹味;此法亦複如是,唯一解脫味。」依這苦滅道聖谛的八正道就能達到解脫。

  

  從痛苦與煩惱中解脫,從追逐兩個極端中解脫;一個極端是追逐感官的享受,佛說它們是低級,平庸,無益的凡夫之道;另一個極端是通過自虐的各種苦行以求達到解脫,它們是痛苦,無價值和無益的。

  

  這八正道就是戒、定、慧叁學。正語、正業、正命的叁法包含在戒學中。正精進(正方便)、正念、正定的叁法包含在定學中。正見、正思惟(正志)的二法包含在慧學中。它的開展就是叁十七菩提分法∶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聖道分。佛在入滅前爲弟子們說∶「我已爲汝等製定法和毗奈耶(律),我入滅以後,汝等以此爲師。」[1]

  

  戒律或毗奈耶是爲了培育圓滿的德行而製定的,法是爲了幫助修行者達到圓滿的解脫而宣說的,它也包含了定學與慧學。

  

  八正道(Ariya atthāngika magga)不是依照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次第來每一條個別學,它們應該一起學,初學者偏重中間四條,逐步掌握把八正道修習圓滿,在最高的程度,一個行者能同時照顧到八個。這八正道是修行的實踐,這種實踐乃是對諸行與諸法的無常、苦、無我的特相與它們是緣起法的認識。它不是抽象不可捉摸的,而是具體並是可以親自體證的。

  

  爲了激勵弟子們精進修習,佛說∶「諸比丘!我等由于不懂四法,未看清四法,汝等與我都在此生死輪回中流轉了如此之長的時間,遊蕩了如此之長的路程。

  

  何爲此四法?戒、定、慧與解脫。但是,諸比丘!當懂得並看清這四法時,斷除的是生死愛欲,不再有生死。」[2]

  

  佛肯定叁學而說∶「謹慎小心的人,全力遵守戒律,發展定與慧,就會成功地解決纏結。」[3]

  

  八正道的修習

  

  爲什麼要修習八正道呢?在[相應部.道相應41-48經]裏佛陀舉出八個理由∶

  (一) 爲了遠離貪欲;

  (二) 爲了斷諸結;

  (叁) 爲了永斷隨眠;

  (四) 爲了遍知行路 (行路指的是修道);

  (五) 爲了滅盡諸漏;

  (六) 爲了現證明解脫果;

  (七) 爲了智見;

  (八) 爲了無取般涅槃。

  

  在[相應部.道相應40-90經]裏佛陀舉出七個有利的條件:

  

  (一) 善友; (二) 戒具足; (叁) 志欲具足; (四) 我具足; (五) 見具足;

  (六)不放逸具足; (七) 如理作意具足。

  

  在[相應部.道相應161-180經]第七品尋覓品裏,佛陀更詳細的指出∶「爲了要證知,要遍知,要遍盡和爲斷叁種尋覓∶即欲尋、有尋和梵行尋,才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而修習八支聖道,以便調服貪欲、瞋恚、愚癡。同時也爲了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盡不死而修習八支聖道;也爲了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而修習八支聖道;也爲了證知,遍知,遍盡和爲斷以下∶

  叁種慢:我是勝、我是等、我是劣;

  叁種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叁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叁種苦:苦苦、行苦、壞苦;

  叁種垢:貪垢、瞋垢、癡垢;

  叁種受: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

  叁種渴愛:欲愛、有愛、非有愛而修習八支聖道。

  

  同時也爲了證知,遍知,遍盡和爲斷以下;

  四種瀑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四種轭:欲轭、有轭、見轭;無明轭;

  四種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七種隨眠:欲貪隨眠、瞋隨眠、見隨眠,疑隨眠、慢隨眠、有貪(執著于生存)隨眠、無明隨眠;

  五種妙欲:眼所識之色、耳所識之聲、鼻所識之香、舌所識之味、身所識之觸爲可樂,可愛,引欲,可染的;

  五種蓋:欲貪蓋、瞋恚蓋、惛眠蓋、掉悔蓋、疑惑蓋;

  五種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蓋、識取蓋;

  五下分結:身見、疑惑、戒禁取、欲貪、瞋恚;

  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所以應修習八支聖道。」

  

  1. 正見(Sammā ditthi)

  

  佛在[大念處經]開示道∶「然,諸比丘!正見者何耶?諸比丘!如實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滅,知至苦滅之道,諸比丘!此名爲正見。」

  正見是對四聖谛的正確了解,它是智慧修持的一部分,正見的生起,無明就斷了,就能解除纏結。與道品相關的有觀神足、慧根、慧力、和擇法覺支。佛在[相應部.谛相應]中開示道∶「如果不了知四聖谛,就不能證悟涅槃,不能解脫生死輪回。」

  

  在[中阿含.分別聖谛經]裏舍梨子說∶「諸賢!雲何正見?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于中擇,遍擇,次擇,擇法,視,遍視,觀察明達,是名正見。」

  

  正見是能對這些苦,苦因的各種行法(組合法,因緣法)加以觀照而了知它們是因緣生,因緣滅,它們的本質是無常、苦、和無我。但凡夫因爲四顛倒見的緣故,不能如實知苦,把苦當成樂。又不能如實照見世間的無常相,把無常當成常。又不能如實照見身裏的不淨,把不淨當成淨。又不能如實照見無我的名色法,把無我當成是我。是故在[增支部.卷四]裏佛言∶「此法爲智者說,非爲愚者。」

  

  根據舍利弗的解釋,在念四聖谛時,正見是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習是習。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滅是滅。在前面討論的叁谛裏已詳細分析過了。這裏是討論了知苦滅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觀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處一切造作時維持正念,觀察諸行的本質及災患,欣樂涅槃,止息諸行,常修無著,觀照自己的心,讓心解脫于煩惱纏結。這是通過選擇法門,普遍選擇法門,漸次選擇法門,選擇正確法門來修習,觀察,普遍觀察,觀察明白通達。

  

  根據覺音在[清淨道論]所說是∶「以涅槃爲所緣而能斷絕無明之根的慧眼爲“正見”。」

  

  苦滅裏有壞滅(khayanirodha)和究竟滅(accantanirodha),壞滅是五苦因(無明、愛、取、行、業)的完全滅盡,這壞滅是因緣滅。另一種壞滅是剎那滅,即是行法有生、住、滅叁時,在滅時即是剎那滅。究竟滅就是涅槃。

  

  了知苦滅之道有世間聖道與出世間聖道兩種,觀禅時的專注心裏有五項聖道分(正見、正思、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屬于世間聖道。

  

  正見是了知苦谛(即五取蘊)和集谛(五苦因),正思是思惟苦與集谛的叁相,正精進是努力思惟叁相(無常、苦、無我),正念是憶念,正定是專注于觀照。

  

  世間的正見是當一位行者從聞法生信開始,皈依持戒及依法修行。這是隨覺智,隨順聞法等而對苦滅、苦滅道(的所緣)而起的智慧。出世間的正見是當一位行者證悟初果的那一刻生起。出世間聖道是了知滅谛與涅槃,它有七項或八項聖道分。若在初禅時觀照而證悟涅槃有八項聖道分,在二禅或更高的禅那時觀照而證悟涅槃只有七項聖道分,它少了正思惟一項。因爲正思惟是尋心所,在初禅進入二禅時已經寂滅(不起作用)。在觀照時還必須反回觀照觀智心識本身也是無常、苦和無我。因它是因緣而生的。這是通達智,是以苦滅爲所緣而通達四谛的智慧。

  

  撒陀迦旃延來問佛∶「世尊!如世尊說正見,如何正見?雲何世尊施設正見?」佛爲他開示說∶「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爲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世人依有或無兩種觀念來看或執取事物。)

  

  若無此取者,心境系著使(煩惱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于彼(現象)不疑、不感,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

  

  所以者何?世間集(現象的生起)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上本來沒有的不會有);世間滅(現象的消失)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世上本來有的不可能沒有),是名離于二邊,說于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于老死、愁、悲、苦、憂、惱生起,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相應部…

《四聖谛 4· 苦滅道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