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P11

  ..續本文上一頁以說是千經萬論共同說之。古往今來的老僧大德沒有一個不是這樣說的。大家要深思這一點。所以要把師法和自已的信心緊密地結合起來,走一條正信的道路,走一條不迷信的道路,要獲得正見。這是最重要的。或許印證在最初所講的《金剛心總持論》大家可以前後呼應,深淺有別,所指是一樣的,這是其中的密義。好了,我就說到這裏,下面我把麥給智光師。他可能要對大家說一些勸勉的話,今天的時間也差不多要結束了。

   (智光師:頂禮上師!大家好!這幾天上師真的很辛苦,就象在給我們動手術一樣,就是爲了讓我們樹立起正知見,這是很關鍵的。大家看到很多師兄都迷糊了,有的甚至象著魔一樣都有,因爲上師12號要離開我們一段時間,去拜見上師尊,所以我們這段時間一定要好好地修行,一定要好好地聽上師的教言,這段時間,合適的時候我也會下來和大家交流一下。)

   這段時間智光師在基本的正見上是有了,不是說已經到達完全透徹的程度,他還需要繼續修行,但是在這些基本的知見上是有了,所以說我希望大家能夠有所引向,很重要一點就是你不要偏離了上師說的東西,但是道友之間要形成一個助緣,現在一再提醒這個。爲什麼要一再提醒這個呢?其實如果今天我們打底來說你已經確信無疑了,其實道友之間是至關重要。因爲今生不容易啊,知道嗎,因爲緣沒了一切都沒了。一個人不想聽你說話的時候,你一切善妙的教言都聽不進去了,你說這緣有多重要。而且人一旦執著一樣東西執著不舍,就很難再出來了,就很難聽到什麼,什麼都不知道了。古人有一句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個是真實不虛的。好了我這段時間走的時候的行程我想主動會和大家聯系,大家也不必急著去尋問福州這邊的師兄道友,天天打電話問上師在嗎上師去哪了,我會主動和你們聯系,如果我什麼信息都沒有那也表示我行動不便,要麼在山上閉關,當然有的會說上師會不會涅槃了或圓寂了,呵呵,這個不好說,人命無常,我不想圓寂,但是自已什麼時候死在路邊都不知道,每天都應該這麼想,好好地一覺睡下去,第二天早上能不能醒來都是個問題。無常死想常挂心頭,不忘上師叁寶之教言,自淨其意,這個非常重要啊。另外一點,大家要好好地去實行佛法,給大家一些功課教言其實是一種攝要的法門,你一字一字一點一點地去體會,可以講會把你真實的基礎給打好,然後平常這些聞思佛法要有所選擇性地去聞思,所有的聞思都應該圍繞著這個師法而展開,你不能自已另外搞一套,這樣非常不好。你既然依止了上師修行,應該一切都啓白上示,你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很容易走向偏道,但是這種依止並不是說你事無巨細你什麼事情都來問,有的東西要用自已的智慧去思量,通過聞思通過修行,然後再來這樣互動,去除戲論之心,去除輕慢之心,去除谄曲之心,以真心入道,這個非常至要。今天也遲了,今天就結束吧,祝大家晚安!

  

  我的理想是做一個問心無愧的人,一切的衆生看見我不會感覺我有惡意!

  

  

  

  《童蒙止觀》第四講 (整理後的)

  

  《童蒙止觀》第四講

  隋 智顗 撰

  悲華禅師 講

  

  大家請隨我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我們今天繼續講解天臺小止觀的棄蓋第叁,這個也是我們的正式第四講。在今天講解棄蓋第叁之前呢,我們穿插一下,把這個爲什麼會有這本小止觀的緣起,其中有一段故事,說給大家聽一下。這個天臺小止觀——這本童蒙止觀是智者大師對他在家的俗兄,就是他在家時的兄長陳針而說的。這裏面有一段故事,這裏我們先介紹一下智者大師,然後再說一下爲什麼智者大師會給陳針說這樣一個小止觀呢?智者大師是五代時候的陳遂人,俗性陳,世世代代是穎川人,因爲晉時爲了躲避戰亂,然後在荊州之華容,在那裏安置,他的父親起祖在梁元帝時被封爲益陽侯,他的母親徐氏,她生下智者大師的時候,夢見香煙五彩萦回入懷,又夢見口吞白兔,因是而發孕。在智者大師誕生的時候,紅光聳宵,遍照天宇,周圍的鄰居看到了以爲是失火了,爭相過來觀看,其實並沒有什麼火災這樣的事情,這個時候智者大師就誕生了,那孩子誕生了是不是要慶祝啊?家人就宰殺生畜(葷菜),來做食慶典,這個時候火滅湯冷,這事情做不成了。然後來了兩位僧人,敲門說:“此兒道德所種,必然出家”,說完就隱身了。智者大師,眉分八彩,目耀重瞳,有古帝王之相,父母親視如掌中之珠,智者大師在他襁褓的時修就能夠合掌,坐時其面必向西,七歲到了寺庵,出家師父教他普品門,口誦一遍即能成誦,到十七歲時欲發心出家父不許,當時夜夢身至一高山下臨大海,上有僧舉手召之,複伸臂至山麓,接師入伽藍,僧複謂曰:“汝後當居于此。當終于此”。此山即天臺山是也。故智者之後住天臺蓋有夙緣也。年十八時父母相續逝世,即辭兄陳針出家于湘洲果緣寺,依舊師法緒出家,至二十歲盡受具足戒,精研戒律,凡開遮持犯,微細戒品無不通達,並精通方等大乘經典,後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經,曆二旬,誦遍叁部,盡顯方等聖像現前,一夜夢諸經像雜滿亂室,覺自身處高座,足蹑繩床,口誦《法華》,手則整理經書,此即表師後來並如來本懷,判五時八教,所有大小圓鈍,分別清楚,無混亂之弊;後聞南嶽慧思大師至光州大蘇山,即往禮拜,師曰:“而昔與吾同在靈山共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乃命其誦法華經,精進持誦,所謂切柏代香,卷簾進月,深心精進,不殆不辍,不起妄想分別,暮則誦念法華經,經過二七日,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時,裏面有:“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忽然入定,于定中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是知釋迦牟尼佛現今仍在靈山說法,衆生障深慧淺故未知見,師即所將證悟者禀知南嶽大師,南嶽大師聽後感歎曰:“非汝莫證,非余莫識。然後又告增進功夫,大師複加功用行,是夜精進,功愈百年,當時南嶽告智者曰:汝所得者,乃“法華叁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乃“初旋陀羅尼”也。獲世無礙辯,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衆,尋汝之辯,莫能及矣!當于說法人中,最爲第一。”

  師依止南嶽大師約有七載,後南嶽造金字般若,命智者代講,大師種無礙辯,唯叁叁昧及叁觀智,用以咨審,余悉自裁。南嶽手執如意,臨席贊曰:“善哉善哉,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余老矣,久羨南嶽,當往居之,願爾弘揚大法,勿作佛法斷種人也。”師即奉訓,不扈從往南嶽,遂同毛喜等二十七人出至金陵,時節魏失大勢,無從請法。有僧名法濟,自矜禅學,大師偶遇之,彼倚臥而問大師:“爲一人于定中,聞攝山動地。知有僧诠練無常,此何定也

  ”智者對曰:“邊定不深邪乘闇入。若取若說定壞無疑”,法濟即驚起而爲師曰:“我嘗得此定爲人說,即失此定”。從此名聞朝野,使當時宰官聞風而來親近求法者不計其數,後帝亦來聞經,遂拜爲國師,皇後皈依。待叁十八歲時爲大衆曰:“余始作講經,聽者寡而獲益者衆,今第二會講經,聽衆叁四百,而獲益者反少;第叁會講經,聽衆四五千,而獲益者更少,足證佛法之不易入也,如此弘法無益于事,余將去天臺山隱居”。師至山時見有神僧居定光庵中,是平素相識者,問曰:汝認識我否?“師即知前于夢中所見者是,定光謂智顗曰:“此處金地,是吾所住,此山銀地,汝宜居焉”,智者乃于北峰創立伽藍,是夜聞空中鍾馨之聲,正顯大師得助之相。寺北別峰名華頂,師往頭陀。忽于後夜大聲雷震,風雨驟至,諸魔鬼魅狀甚恐怖,大師安心空寂,諸魔自退,後魔複作家族父母兄弟之形而擾亂之,師爲深念思下,了達一切皆是幻化,本無所見,未已見一神僧曰“製敵勝怨乃可爲勇”。後將天臺山四面之海水共叁百裏盡做放生池,正顯慈悲濟物爲大師之本懷爾。後至荊州玉泉山,建立道場,光盛伽藍,爲之獻身保護,並以神力修建廟宇,請大師住息,大師于此作爲宏宗演教之意,以後說摩诃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臺宗于是長揚,門庭從此光輝。

  好,從以上智者大師的略微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這位智者大師非常了不起,他創立了我們中國最著名的八宗之一——天臺宗,他是天臺宗真實的創始人,智者大師給中國佛教帶來極爲深遠的影響,被號爲東方小釋迦。在我們東方震旦國土,在人們的心目中他就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智者大師對後人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後來也出現很多這樣的情況,比如說有些論後來也都假借智者大師之名來宣說,比如說今天流傳很廣的《淨土十疑論》,這個《淨土十疑論》好像也收在大藏經中,這個論其實應該來說根本就不是智者大師所作的,智者大師不可能會造這樣一個荒謬的論出來,你看說智者大師造這個淨土十疑論,今天在我們網絡上也非常幻行,大家可以看相關資料,比如說臺灣有一位禅照法師,對這個專門作過批駁,特別是我們這邊對慈宗相當了解的同修,就很輕易地看出這個論的荒謬之處。比如說淨土十疑論所講的第七疑,其中對兜率淨土的毀謗和汙蔑持一種不正見,大家不應該以此作爲修行的歸要,要避而遠之,凡是認真看過《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的人,對這個論所說的這種帶著極強烈的自我宗派、自我執著色彩的論,當有個正知見去辨別,那這種現象在我們中國也很多,有很多文章都假托過去很有影響力的人來說,這樣便于流通,當然也帶來些流弊,這是略說智者大師。

  好了,再接下來說,這本我們所說的《童蒙止觀》,這個是爲智者大師他在家的俗兄陳針而說,我們來說一下陳針的故事。那這位陳針,他怎麼會成爲這本論的領受者…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臺忏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