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P12

  ..續本文上一頁呢?這裏也是有一段來由的,所謂法不孤起仗緣乃生,所以此部小止觀的宣說也不是毫無因緣的,當時據說,智者大師在家有位兄長名叫陳針,剛才講智者大師略傳的時候說過,當時他在軍隊裏面是位將軍,中軍參將,他活到四十歲的時候,一天在路上遇到傳說中八仙過海中的仙人張果老。張果老對他說,“看你的相,陽壽已盡,七月必死,你可能也就是這一兩月之間,你可能都很難活過去”,陳針聞之悚然,來問計于智者,智者大師對他說,“汝聽吾言修此,即可得免”,陳針願受教,大師乃述其簡要之小止觀,令修止觀功夫,于是陳針遵循這種教導,切實地修行,到了第二年又碰到張果老,張果老看到他,感到駭然,曰,“汝得不死,豈食長生不死之藥乎?”對曰,“非也,吾弟智者命余修止觀坐禅功夫,故獲如是”,張果老感歎說,“佛法之不可思議,能起死回生,可謂希有”。後來過了十五年,陳針在夢中夢見一個天宮,上面書寫著“陳針之壇十五年後生此”,後來,陳針果然于十五之後與他的親戚們辭別,臨終的時候跏趺而坐,安祥而逝。所以說由這段記載可以知道說,以上我們所見的小止觀法門,確實是智者大師爲他的俗家兄長陳針所說。這裏可能有人說,“啊?他修小止觀,最後得升天,那升天不是還要墮落了嗎?那這個小止觀有什麼好修的?”大家要搞清楚,陳針他所修行的止觀,雖然最後的果報是往生天道,這個我們也不能一概認爲說,當然他的原因是爲延年益壽,。但是我們看小止觀後面智者大師的開示就會知道,這個不是僅僅爲了升天,是爲欲令其稱佛道了生脫死,這是智者大師之本懷,也是我們修行止觀的真義。你看書中最後在第十章證果那一章中詳細地講到成佛之果位的問題,不是爲了其他的事情來的。那還有一點,修證的人,修道以後,此世命終,他往生的果報土也不一定,有的可能再往生人間,有的可能再往生天道,初果羅漢尚且天上人間往返最遲七次,證得四果阿羅漢完全解脫。所以大家不要認爲一往生天道,就好像是天道法門,就如同說,我們說到彌勒淨土法門,不是說一往生兜率天,那是天道欲界,就墮落了,不能這樣想,這樣想就太愚癡了,兜率淨土是彌勒菩薩所建立的淨土,是最極殊勝和方便的,不能以凡情俗見去會知。

  好,以上略微插一下,講一下智者大師的由來和這本小止觀的緣起。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進入今天的正題,棄蓋第叁。什麼叫棄蓋第叁?先說個玄義。棄蓋,就是棄舍禅定中的蓋彩。這種蓋彩就像把善根給蓋住,纏縛著我們的善根不能開顯,使我們禅定福德不能升起,它對禅定是個妨礙,一共分爲五種,是稱爲五蓋。所謂的貪欲、嗔恚、睡眠、調舉、疑蓋。一共五種。大家等會兒詳細了解一下,這五種障礙禅定的相狀,那麼在我們修禅的過程中,要因此不斷地升起正覺,正知,你覺知到,哦,這個是禅定中的蓋禅,我必須呵責舍棄。對吧,這是我們要學習棄蓋第叁的用義,然後時時保持正念,能夠升起正知,使自己的心免于掉五蓋禅之中,那這個就是我們學習蓋禅的意義,下面來分別解說。到最後的時候,我再給大家揭示五蓋禅所包含的一些重要的要點。好,看經文。

   所言棄蓋者。謂五蓋也。一棄貪欲蓋。前說外五塵中生欲。今約內意根中生欲。謂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覺念念相續。覆蓋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所以者何。如術婆伽欲心內發。尚能燒身。況複心生欲火而不燒諸善法。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爲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欲無由近道。

  好,這裏頭,我們知道,首先第一個,應該棄除的是貪欲。這個在诃欲第二裏面有說到這個欲的問題,那前面所說的應該是指,外五塵中,所謂眼耳鼻舌身所對的色聲香味觸五塵,他對于外塵所産生的貪欲。那現在所說的禅定,是對于內心中的五種蓋禅,應該是指,內在意根當中,所生之欲。那麼這裏說到,修行的人,他端坐修禅的時候,心裏就會升起種種的欲覺,念念相續,輾轉不停,要麼就思想,過去發生的事情,要麼就考慮未來要發生的事情,要麼就對于眼前,當下事情,輾轉,不停不停地思考,想象,都顯現爲一種欲求,所以稱爲心生欲覺。而且他是念念相續,念念相續。外在的五塵,所謂前塵影事,轉入到我們的意根當中,那我們的意根會不停不停地會攀援,思前慮後,雖然這個意根的這個攀援亂想,他不同于以上所說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攀染的五塵,但是,他這是一種,內心中,不斷翻滾的妄念,因爲他去追逐前塵,所以他另外的別生一種貪欲,比如前面我們所說的,眼根所看到的色塵,他會升起貪欲,那麼意根呢,他會攀援前面所說的五塵,那麼他在內心當中,別生一種貪欲,所以說,內中起欲,因爲他是一種內在的欲想,所以說您看,雖然說,有個修行人端身正念,在那裏修禅,身體外表上一動不動,看起來非常莊嚴,像一個修道者,但可能是徒有虛表,內在的那種翻滾,外面看不出來,雖然外具威儀,可能內心中胡思亂想,動想西想。這種想,可能某種因爲,想起,前人美貌,或心生愛染,或者想起曾經去過什麼地方,喜歡那種風情,心生愛染,或者聽到可愛的聲響,而産生欲想,如是種種思量分別,念念相續,就像瀑布一樣,綿延不絕,前面後面無有停息。甚至于想著想著都忘記自己在這裏坐什麼,所以說呢,這種妄想,伴隨著種種欲念,就會把我們禅定這顆心給埋沒了。那麼禅定的功德就不能生長,所以這實在是修行人的一大障礙,而我們如果能夠馬上覺察到這種妄想,這種亂想的過失,因爲覺察的緣故,就可以馬上當場把他舍棄掉。古人有說這樣一句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以,一旦覺察,馬上把他棄舍,這個非常重要,那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産生呢?這裏面,經典舉的是術婆伽的例子。那術婆伽是古代印度的一位淫女子,她因爲淫欲心從內噴發而出,尚且燒毀她自身,身體都燒壞了,欲火焚燒。欲心內發,可把身體燒毀,況複,心生欲火,而不燒諸善根呢?所以說,內心中,欲火不斷,怎麼會不把心中的所有善法銷毀殆盡。那麼貪欲深重的人,去道甚遠,對不對?所以這裏講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也就是爲什麼呢?因爲欲是種種惱亂住處。如果人的心貪著于這種欲望,那麼就根本無由近道,這是非常重要的。內心中貪欲不舍,那是不可能進入禅定的,所以要極其對治。好,看下面這個除蓋偈中怎麼說:

  

  入道慚愧人  持缽福衆生

  雲何縱塵欲  沈沒于五情

  已舍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處

  諸欲患如是  以何能舍之

  得深禅定樂  即不爲所欺 

  

  這個除蓋偈說的非常好,這裏面什麼意思呢?理解一下。什麼叫“入道慚愧人,持缽福衆生”?這以出家沙門作爲代表,他已經舍俗向道,心中應當于欲身,生大慚愧、生大怖畏,悲憫衆生,迷失正道,舍欲而行托缽乞食法。象這樣的沙門,求道者,雲何去放縱自己的塵欲呢?雲何這個字,帶點呵責,責備的意思,也就是這樣,爲什麼還要去自縱放情于五欲六塵。作爲一個修行人,面對著這種欲塵,當即舍棄!你爲什麼還要去放縱自己這種欲望而沈沒在五情當中不能自拔?沈沒于這種喜怒哀樂之中,對吧?懷著種種欲想。已經決定舍棄五欲之樂,棄之而不顧,怎麼今天入道了,反而還想去得到呢?這就如同愚癡的人,還去吃吐掉的食物,對不對?已經吐掉了,怎麼還撿起來拿來吃呢?這豈不是迷中被人,比迷人更加迷阿!“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這裏講到欲的相狀,種種的欲望,我們在求他的時候很苦啊。所謂求不得的苦,得到以後,很擔心他失去,不常保,心生多怖畏。當失去這一切,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又心中更加熱惱,欲望會更加的炙勝,所以叫做,“失時懷熱惱”,糾纏不息,稱爲惱,煩熱不已。所以說欲望,在他追逐得到和失去的整個過程當中,其實一切都沒有什麼可樂之處。那麼欲望,既然有如此之多的過患,我們憑什麼能將他舍棄呢?後面就點明了棄欲之辦法,是什麼?“得深禅定樂,即不爲所欺 ”,用禅定之樂,去代替欲望之貪求,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大家要勤修諸禅定,能夠得禅定者能安樂行,因爲他身心輕安,內心離欲。所以因爲這樣,就會使自己的心趨入智慧,到智慧完全明朗的時候,就會連根拔起,斷除貪欲之無明禍根,這樣生死流轉則有熄。佛道,反複地告訴我們,戒定慧,這是一條達到解脫的必經之路,之所以被欲樂所欺,這裏面說到,沒有得深禅定的緣故。所以說,真正體驗過禅定快樂的人,他知道,世間這些欲樂的滿足,根本無法與禅定樂相比,那當然了,我們要真正的超離世間,還應該進一步地舍離對禅定樂的貪著,這樣才能真正超離輪回。但是,這個獲得禅定樂,禅定從哪裏生呢?從離欲升起,從離開欲望而升起的喜悅,這是一種善樂,法樂。我們走過這樣一個過度的過程,最終就將獲得解脫,所謂佛法如舟筏,到彼岸以後,舟就可以扔了,那麼這個禅定樂的獲得,也就像我們到彼岸的船一樣,如果我們藉由禅定樂舍棄了世界之欲樂,不爲其所欺,然後,仗著禅定之東風,仗著定力深入地內觀,覺破身心實相,而獲得智慧的解脫。那這生死大事,不是已經了脫?這一生所做,不是已經承辦?對不對?大家要這樣正確的理解,要反求世間之欲樂爲對禅定樂之追求,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因爲一個人,漸漸離欲,修習禅定時候,會升起樂甯無念,這就是禅定中的樂受。這種樂受,可以使我們安樂地住在世間,內心不爲所擾亂,當然具備很大的功德,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智慧,我們就能夠如願了。所以今天很多人呢,修禅的一點經驗都沒有,他也不知道什麼叫禅定樂?什麼叫禅樂爲食?不知道。然後,他就高喊著,哎!這個對禅定樂的一種追求啊,他說,這也是…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臺忏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