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種執著。那好了,你這也不執著,那也不執著,一點修行的功德都沒有,你到哪裏去悟真正的實相呢?對不對?不應該如此。應該遵循戒定慧這種次第來修行,應該有個正知見在這裏頭。所以,這就是第一,棄貪欲,內在的貪欲。禅定來棄它,還是要有一個正知見去除它,呵斥它。
再來看,第二,棄嗔恚蓋。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腑藏。是故行者于坐禅時思惟:此人現在惱我及惱我親,贊歎我冤,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是爲九惱,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惱彼,如是嗔覺覆心。故名爲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第二個就說到了嗔恚蓋,嗔恚什麼意思,嗔就是心裏不接受,所謂,就是嗔恨,不接受,感到不舒適,不喜歡。心裏有怨氣,覺得不滿,這叫嗔。恚的程度就嚴重了,他生腦了,甚至發怒了,發火了,這就稱爲嗔恚。所以說這個嗔火是很厲害的。古人曾經這樣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心之火焰燒盡功德之林。起一念之嗔,能燒滅菩提之種。可見這個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它是墮入惡道之因緣,是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嗔心起來的時候,佛法根本就沒有。佛法的根本慈悲爲懷,慈悲爲懷者,怎麼會內心懷著一棵嗔惱,嗔也是墮入惡道之因緣,嗔毒如果過于炙勝,他必墮地獄無疑,那是法樂之冤家。一個人內心不能安住,充滿了這種嗔惱,他怎麼會得到法樂呢?那種禅定樂,智慧樂都得不到。所以稱爲法樂之冤家,爲善心之大賊。一個人心中如果,充滿了不滿,怨恨,抱怨的時候,他心中何來有善呢?所以說,內心慈忍,沒有嗔惱的人,他心是善的。所謂仁者無憂,智者無慮,大家要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我們總是說,別人不好,別人不好,不該這樣,不該那樣,卻沒有看到自己內心實際上給嗔毒所惱,若你心中無嗔,何來如此分別,對不對?後面還有一句,種種惡口之腑藏。那麼什麼叫惡口之腑藏呢?腑藏好象就是說,惡口罵?由嗔心而起麼?所以嗔是腑藏,所以要知道,這個惡口,罵得這個罪過是很大很大的。古人曾經說過這樣“一言能興邦,一言亦能喪邦”,這個話說得好,能夠振興一個國家,說得不好,哪怕只有一句話,這回破壞一個國家。喪邦阿,國破家亡,口業之造罪,不可不慎。所以說,我們坐禅的時候呢,應該這樣來如理思維。你要這樣想:此人他現在惱我,及惱我親,贊歎我怨,就是這個人,他來損腦于我,或者說,損腦我所親愛的人,或者講親戚也可以。那同時又在贊歎我的敵人,我的怨家。那麼這叁種沖突,過去,他有惱我,惱我親戚,贊我怨家,這叁種。那麼未來也是這樣,以此類推,就有九種,是名九惱。這個聽得明白。現在有惱我,惱我親,贊我怨家,這叁種,那麼貫穿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叁叁得九,不是稱爲九惱麼?因緣這種種九惱生種種的嗔恨心,由嗔恨心而生怨心,由怨而生煩惱,由是嗔恨煩惱起來,怨路叢生,那麼就把本有之真心,消亡殆盡,所以說,這稱爲蓋,把它給蓋住了。所以修行的人,應該馬上棄舍這種嗔心,不要讓它增長。所以有的人生起氣來呀。越來越氣,面紅耳赤,爲什麼會這樣呢?沒有當即覺察,沒有升起正念,他不會說,“阿!嗔心一起,燒毀功德林”,很恐怖,所以,急令斷除,所以它是不斷地增長,如果我們能夠,當下覺察,知道嗔毒所害,那麼馬上正念現前,一轉這個念頭,嗔恨心,起碼它不會越演越烈,這個急斷,所謂馬上斷除,這個稱爲棄嗔恚蓋。再看下面:
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
何物殺安樂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
殺嗔則安樂 殺嗔則無憂
嗔爲毒之根 嗔滅一切善
什麼東西,使我們沒有安樂阿?什麼事情使我們失去了無憂惱呢?什麼事情是毒之根呢?什麼物是毒之根呢?佛陀回答:都是什麼?嗔!把嗔給滅了,這一切都沒有了,由此可知,如上面所說,“如是知已。當修慈忍以滅除之,令心清淨。 ”
所以說,怎麼樣來對治嗔毒啊?修慈忍,慈心向物,慈心待人。所以講,彌勒菩薩,大慈彌勒菩薩,不斷地祈禱菩薩,令我們升起慈心忍,有了慈心就不會對人生嗔,同時要學會安忍,不發作,別人損腦于我,首先要想到,我要慈心相向,內心安忍,以這種慈忍之心來對治,就可以滅除嗔心,令心恢複清靜。如果心中,懷著這種嗔恚,就是心不清靜。所以我們平常經常這樣講,清靜清靜,清靜不清靜是不是表象上的清靜不清靜?不是。你比如說,一個人,他眼睛從來都不看這個錢,手也不碰這個錢,是不是就一定說明,這個人就不貪財了呢?是吧?不見得吧?一個人從來什麼東西都遠離的,這不表明,他的內心就清靜,所以清靜不清靜在于內心,自己,看看你的內心清靜不清靜?如果你內心清靜,看外面也挺清靜的。如果你自己的內心不清靜呢?外面哪來的清靜?對不對?這就是心靜則佛土淨的道理。由內而外,你不看自己的內心清靜了沒有,老是看外面,外面怎麼可以看的出來。所以什麼叫清靜?沒有那種貪欲和嗔恚,這種種的蓋禅,沒有這些惡法,即名清靜。所以說,什麼東西能殺掉這個安樂呢?什麼東西可以殺掉這個,沒有憂惱呢?沒憂,什麼叫沒憂?安樂,什麼叫安樂?安樂就是安樂,安樂就是涅磐,涅磐是最安樂的。無憂惱是什麼意思?無憂就是得到菩提。所以無上涅磐,寂滅之樂,無上菩提,這種覺悟法樂。所以,如果能證到清靜涅磐,就能安穩快樂在這種沒有憂惱之境地。如果殺去了安樂,那麼就不能獲得安樂。如果把這個無憂去掉了,就充滿了憂愁,所以這句話,是反過來說的,前面和佛一問一答,所以說不安樂,這個就是生死。有憂就是煩惱,所以說什麼東西是叁毒之根呢?什麼東西可以把一切的善法都吞滅破壞呢?這個是嗔毒。所以說嗔恚,這要深知嗔恚之危害,稱爲毒之根,能滅一切的善。所以古人有一首偈語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地修行這種慈忍之心,讓心清靜。我們再來詳細地講下這個嗔心,都有哪些?這個嗔,也不出叁種,所謂非禮嗔,執禮嗔和诤論嗔。第一種,這個嗔本身沒有什麼理由,第二是自己認爲, , 他有理他無理,執著理而嗔。還有一種是诤論,互相之間辯論,有個輸贏問題,對錯問題,所以我們修的慈忍,反過來,也剛好對治這叁種。如果我們能修這種生忍慈,就可以對治這種非禮的嗔。如果能夠修法緣慈,就可以對治這種執理的嗔。如果修無緣慈,則能對治诤論嗔。所以沒有什麼理不理的。執理慈呢,也可以說,修這種法緣慈。遇到這些不管是有道理還是沒道理,你對還是我錯,好與壞,其實這並沒有什麼問題,在真實的理地裏,其實眼前刹那刹那當下産生,過後就沒了,本來就空空如也,有什麼好嗔的。對內觀沒有我,對外也沒有人。既然無我無人,何嗔之有啊?所以這種方便對治的慈忍,用法理所産生的慈忍,來對治,就能遠離嗔蓋,那麼好了,嗔心如果靜了,何愁心不清靜?那麼我們這個止觀就能修行成功。對不對?所以大家平常要去看,你這個升起的心,你要馬上明白,這種嗔恚之心。不管你是出于什麼理由而生嗔,不管你是覺得對方沒道理,還是覺得你自己挺有道理的,還是你覺得你非要跟他說一下,把道理說清楚,你才罷休,這些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只要升起嗔心,皆是不對。嗔心起來,沒有什麼有理、沒有理之說,而重要在你的心,有沒有慈忍之心。我們要這樣觀察,如果內心失去了慈忍,那麼嗔心自然會升起。反過來,如果內心能常生慈忍,那麼嗔心自然無由地生。這就叫做非此即彼的道理,大家細細思量。平常的時候,要反觀內照,在一舉一動,一心一念當中去覺察自己。如果發現自己的心陷入了嗔恚,馬上急急斷之對治,千萬別讓其放任,就像火焰一樣,越燒越猛,最後把整個功德林給燒毀了。這個嗔恚之害,就是無有過之之害,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了。一發起火來了,什麼事情都完蛋了,事後後悔也來不及,這是第二,嗔恚蓋。
第叁棄睡眠蓋。什麼叫睡眠?我們看一下原文:
內心昏闇名爲睡。五情闇蔽放恣。支節委臥睡熟爲眠。以是因緣名爲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及後世生天及涅槃樂。如是惡法最爲不善。何以故。諸余蓋情覺故可除。睡眠如死無所覺識。以不覺故難可除滅。
睡眠蓋很特殊,首先明白什麼叫睡眠。 我們說睡眠睡眠不是睡覺麼?這是現在的語言,過去睡眠,睡和眠兩個字不一樣,程度不同。內心迷迷糊糊,昏昏暗暗,昏頭昏腦,這叫睡。五情,喜怒哀樂憂思等等這個情緒,障蔽著內心,所以會顯現爲昏昏沈沈。內心中充滿著欲望,情緒很躁動的人,他就表現爲昏昏沈沈。你跟他說話,他也聽不懂在說什麼,那麼他就放任自己,他的行爲就很難端莊,他就會隨隨便便,走動阿,行爲比較放浪。那麼好了,這個發展到嚴重,他就會,偎臥睡熟,睡著了,迷迷糊糊,最後,幹脆什麼都不知道,這稱爲眠,性質是一樣的,程度不同。所以這個睡眠蓋很厲害,能夠破除,今世、後世,實樂發心,及後世升天之涅磐,這些善法都得不到。如是善法最爲不善,這個是很嚴重的,爲什麼說它最爲不善呢?因爲前面我們所說的貪欲嗔恚。如果我們覺察到,去想辦法對治它,就有辦法把它除滅,但是這個睡眠和死掉差不多,很難覺察,不能覺察,因爲不覺,所以難于除滅,這是第叁種蓋禅,更嚴重,稱爲睡眠蓋。如能端坐,比如說,他內心中不生什麼貪欲,也沒有什麼好生氣,也沒有什麼,他挺舒服地坐在那裏,有人就打坐,坐在那裏很舒服,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哦,一看,坐在那裏好幾個小時,但是他實際上六識昏昏,貪著睡眠,他整天在這個糊裏糊塗裏面坐鬼家夥計,對不對?那什麼叫睡眠呢?內心昏暗不是名睡麼?他就會放浪形骸,天天到晚,…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