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种执着。那好了,你这也不执着,那也不执着,一点修行的功德都没有,你到哪里去悟真正的实相呢?对不对?不应该如此。应该遵循戒定慧这种次第来修行,应该有个正知见在这里头。所以,这就是第一,弃贪欲,内在的贪欲。禅定来弃它,还是要有一个正知见去除它,呵斥它。
再来看,第二,弃嗔恚盖。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腑藏。是故行者于坐禅时思惟: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冤,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恼彼,如是嗔觉覆心。故名为盖,当急弃之无令增长。第二个就说到了嗔恚盖,嗔恚什么意思,嗔就是心里不接受,所谓,就是嗔恨,不接受,感到不舒适,不喜欢。心里有怨气,觉得不满,这叫嗔。恚的程度就严重了,他生脑了,甚至发怒了,发火了,这就称为嗔恚。所以说这个嗔火是很厉害的。古人曾经这样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之火焰烧尽功德之林。起一念之嗔,能烧灭菩提之种。可见这个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它是堕入恶道之因缘,是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嗔心起来的时候,佛法根本就没有。佛法的根本慈悲为怀,慈悲为怀者,怎么会内心怀着一棵嗔恼,嗔也是堕入恶道之因缘,嗔毒如果过于炙胜,他必堕地狱无疑,那是法乐之冤家。一个人内心不能安住,充满了这种嗔恼,他怎么会得到法乐呢?那种禅定乐,智慧乐都得不到。所以称为法乐之冤家,为善心之大贼。一个人心中如果,充满了不满,怨恨,抱怨的时候,他心中何来有善呢?所以说,内心慈忍,没有嗔恼的人,他心是善的。所谓仁者无忧,智者无虑,大家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我们总是说,别人不好,别人不好,不该这样,不该那样,却没有看到自己内心实际上给嗔毒所恼,若你心中无嗔,何来如此分别,对不对?后面还有一句,种种恶口之腑藏。那么什么叫恶口之腑藏呢?腑藏好象就是说,恶口骂?由嗔心而起么?所以嗔是腑藏,所以要知道,这个恶口,骂得这个罪过是很大很大的。古人曾经说过这样“一言能兴邦,一言亦能丧邦”,这个话说得好,能够振兴一个国家,说得不好,哪怕只有一句话,这回破坏一个国家。丧邦阿,国破家亡,口业之造罪,不可不慎。所以说,我们坐禅的时候呢,应该这样来如理思维。你要这样想:此人他现在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怨,就是这个人,他来损脑于我,或者说,损脑我所亲爱的人,或者讲亲戚也可以。那同时又在赞叹我的敌人,我的怨家。那么这三种冲突,过去,他有恼我,恼我亲戚,赞我怨家,这三种。那么未来也是这样,以此类推,就有九种,是名九恼。这个听得明白。现在有恼我,恼我亲,赞我怨家,这三种,那么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三得九,不是称为九恼么?因缘这种种九恼生种种的嗔恨心,由嗔恨心而生怨心,由怨而生烦恼,由是嗔恨烦恼起来,怨路丛生,那么就把本有之真心,消亡殆尽,所以说,这称为盖,把它给盖住了。所以修行的人,应该马上弃舍这种嗔心,不要让它增长。所以有的人生起气来呀。越来越气,面红耳赤,为什么会这样呢?没有当即觉察,没有升起正念,他不会说,“阿!嗔心一起,烧毁功德林”,很恐怖,所以,急令断除,所以它是不断地增长,如果我们能够,当下觉察,知道嗔毒所害,那么马上正念现前,一转这个念头,嗔恨心,起码它不会越演越烈,这个急断,所谓马上断除,这个称为弃嗔恚盖。再看下面:
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
何物杀安乐 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
杀嗔则安乐 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 嗔灭一切善
什么东西,使我们没有安乐阿?什么事情使我们失去了无忧恼呢?什么事情是毒之根呢?什么物是毒之根呢?佛陀回答:都是什么?嗔!把嗔给灭了,这一切都没有了,由此可知,如上面所说,“如是知已。当修慈忍以灭除之,令心清净。 ”
所以说,怎么样来对治嗔毒啊?修慈忍,慈心向物,慈心待人。所以讲,弥勒菩萨,大慈弥勒菩萨,不断地祈祷菩萨,令我们升起慈心忍,有了慈心就不会对人生嗔,同时要学会安忍,不发作,别人损脑于我,首先要想到,我要慈心相向,内心安忍,以这种慈忍之心来对治,就可以灭除嗔心,令心恢复清静。如果心中,怀着这种嗔恚,就是心不清静。所以我们平常经常这样讲,清静清静,清静不清静是不是表象上的清静不清静?不是。你比如说,一个人,他眼睛从来都不看这个钱,手也不碰这个钱,是不是就一定说明,这个人就不贪财了呢?是吧?不见得吧?一个人从来什么东西都远离的,这不表明,他的内心就清静,所以清静不清静在于内心,自己,看看你的内心清静不清静?如果你内心清静,看外面也挺清静的。如果你自己的内心不清静呢?外面哪来的清静?对不对?这就是心静则佛土净的道理。由内而外,你不看自己的内心清静了没有,老是看外面,外面怎么可以看的出来。所以什么叫清静?没有那种贪欲和嗔恚,这种种的盖禅,没有这些恶法,即名清静。所以说,什么东西能杀掉这个安乐呢?什么东西可以杀掉这个,没有忧恼呢?没忧,什么叫没忧?安乐,什么叫安乐?安乐就是安乐,安乐就是涅磐,涅磐是最安乐的。无忧恼是什么意思?无忧就是得到菩提。所以无上涅磐,寂灭之乐,无上菩提,这种觉悟法乐。所以,如果能证到清静涅磐,就能安稳快乐在这种没有忧恼之境地。如果杀去了安乐,那么就不能获得安乐。如果把这个无忧去掉了,就充满了忧愁,所以这句话,是反过来说的,前面和佛一问一答,所以说不安乐,这个就是生死。有忧就是烦恼,所以说什么东西是三毒之根呢?什么东西可以把一切的善法都吞灭破坏呢?这个是嗔毒。所以说嗔恚,这要深知嗔恚之危害,称为毒之根,能灭一切的善。所以古人有一首偈语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地修行这种慈忍之心,让心清静。我们再来详细地讲下这个嗔心,都有哪些?这个嗔,也不出三种,所谓非礼嗔,执礼嗔和诤论嗔。第一种,这个嗔本身没有什么理由,第二是自己认为, , 他有理他无理,执着理而嗔。还有一种是诤论,互相之间辩论,有个输赢问题,对错问题,所以我们修的慈忍,反过来,也刚好对治这三种。如果我们能修这种生忍慈,就可以对治这种非礼的嗔。如果能够修法缘慈,就可以对治这种执理的嗔。如果修无缘慈,则能对治诤论嗔。所以没有什么理不理的。执理慈呢,也可以说,修这种法缘慈。遇到这些不管是有道理还是没道理,你对还是我错,好与坏,其实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在真实的理地里,其实眼前刹那刹那当下产生,过后就没了,本来就空空如也,有什么好嗔的。对内观没有我,对外也没有人。既然无我无人,何嗔之有啊?所以这种方便对治的慈忍,用法理所产生的慈忍,来对治,就能远离嗔盖,那么好了,嗔心如果静了,何愁心不清静?那么我们这个止观就能修行成功。对不对?所以大家平常要去看,你这个升起的心,你要马上明白,这种嗔恚之心。不管你是出于什么理由而生嗔,不管你是觉得对方没道理,还是觉得你自己挺有道理的,还是你觉得你非要跟他说一下,把道理说清楚,你才罢休,这些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只要升起嗔心,皆是不对。嗔心起来,没有什么有理、没有理之说,而重要在你的心,有没有慈忍之心。我们要这样观察,如果内心失去了慈忍,那么嗔心自然会升起。反过来,如果内心能常生慈忍,那么嗔心自然无由地生。这就叫做非此即彼的道理,大家细细思量。平常的时候,要反观内照,在一举一动,一心一念当中去觉察自己。如果发现自己的心陷入了嗔恚,马上急急断之对治,千万别让其放任,就像火焰一样,越烧越猛,最后把整个功德林给烧毁了。这个嗔恚之害,就是无有过之之害,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了。一发起火来了,什么事情都完蛋了,事后后悔也来不及,这是第二,嗔恚盖。
第三弃睡眠盖。什么叫睡眠?我们看一下原文:
内心昏闇名为睡。五情闇蔽放恣。支节委卧睡熟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如是恶法最为不善。何以故。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
睡眠盖很特殊,首先明白什么叫睡眠。 我们说睡眠睡眠不是睡觉么?这是现在的语言,过去睡眠,睡和眠两个字不一样,程度不同。内心迷迷糊糊,昏昏暗暗,昏头昏脑,这叫睡。五情,喜怒哀乐忧思等等这个情绪,障蔽着内心,所以会显现为昏昏沉沉。内心中充满着欲望,情绪很躁动的人,他就表现为昏昏沉沉。你跟他说话,他也听不懂在说什么,那么他就放任自己,他的行为就很难端庄,他就会随随便便,走动阿,行为比较放浪。那么好了,这个发展到严重,他就会,偎卧睡熟,睡着了,迷迷糊糊,最后,干脆什么都不知道,这称为眠,性质是一样的,程度不同。所以这个睡眠盖很厉害,能够破除,今世、后世,实乐发心,及后世升天之涅磐,这些善法都得不到。如是善法最为不善,这个是很严重的,为什么说它最为不善呢?因为前面我们所说的贪欲嗔恚。如果我们觉察到,去想办法对治它,就有办法把它除灭,但是这个睡眠和死掉差不多,很难觉察,不能觉察,因为不觉,所以难于除灭,这是第三种盖禅,更严重,称为睡眠盖。如能端坐,比如说,他内心中不生什么贪欲,也没有什么好生气,也没有什么,他挺舒服地坐在那里,有人就打坐,坐在那里很舒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哦,一看,坐在那里好几个小时,但是他实际上六识昏昏,贪着睡眠,他整天在这个糊里糊涂里面坐鬼家伙计,对不对?那什么叫睡眠呢?内心昏暗不是名睡么?他就会放浪形骸,天天到晚,…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