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呢?这里也是有一段来由的,所谓法不孤起仗缘乃生,所以此部小止观的宣说也不是毫无因缘的,当时据说,智者大师在家有位兄长名叫陈针,刚才讲智者大师略传的时候说过,当时他在军队里面是位将军,中军参将,他活到四十岁的时候,一天在路上遇到传说中八仙过海中的仙人张果老。张果老对他说,“看你的相,阳寿已尽,七月必死,你可能也就是这一两月之间,你可能都很难活过去”,陈针闻之悚然,来问计于智者,智者大师对他说,“汝听吾言修此,即可得免”,陈针愿受教,大师乃述其简要之小止观,令修止观功夫,于是陈针遵循这种教导,切实地修行,到了第二年又碰到张果老,张果老看到他,感到骇然,曰,“汝得不死,岂食长生不死之药乎?”对曰,“非也,吾弟智者命余修止观坐禅功夫,故获如是”,张果老感叹说,“佛法之不可思议,能起死回生,可谓希有”。后来过了十五年,陈针在梦中梦见一个天宫,上面书写着“陈针之坛十五年后生此”,后来,陈针果然于十五之后与他的亲戚们辞别,临终的时候跏趺而坐,安祥而逝。所以说由这段记载可以知道说,以上我们所见的小止观法门,确实是智者大师为他的俗家兄长陈针所说。这里可能有人说,“啊?他修小止观,最后得升天,那升天不是还要堕落了吗?那这个小止观有什么好修的?”大家要搞清楚,陈针他所修行的止观,虽然最后的果报是往生天道,这个我们也不能一概认为说,当然他的原因是为延年益寿,。但是我们看小止观后面智者大师的开示就会知道,这个不是仅仅为了升天,是为欲令其称佛道了生脱死,这是智者大师之本怀,也是我们修行止观的真义。你看书中最后在第十章证果那一章中详细地讲到成佛之果位的问题,不是为了其他的事情来的。那还有一点,修证的人,修道以后,此世命终,他往生的果报土也不一定,有的可能再往生人间,有的可能再往生天道,初果罗汉尚且天上人间往返最迟七次,证得四果阿罗汉完全解脱。所以大家不要认为一往生天道,就好像是天道法门,就如同说,我们说到弥勒净土法门,不是说一往生兜率天,那是天道欲界,就堕落了,不能这样想,这样想就太愚痴了,兜率净土是弥勒菩萨所建立的净土,是最极殊胜和方便的,不能以凡情俗见去会知。
好,以上略微插一下,讲一下智者大师的由来和这本小止观的缘起。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正题,弃盖第三。什么叫弃盖第三?先说个玄义。弃盖,就是弃舍禅定中的盖彩。这种盖彩就像把善根给盖住,缠缚着我们的善根不能开显,使我们禅定福德不能升起,它对禅定是个妨碍,一共分为五种,是称为五盖。所谓的贪欲、嗔恚、睡眠、调举、疑盖。一共五种。大家等会儿详细了解一下,这五种障碍禅定的相状,那么在我们修禅的过程中,要因此不断地升起正觉,正知,你觉知到,哦,这个是禅定中的盖禅,我必须呵责舍弃。对吧,这是我们要学习弃盖第三的用义,然后时时保持正念,能够升起正知,使自己的心免于掉五盖禅之中,那这个就是我们学习盖禅的意义,下面来分别解说。到最后的时候,我再给大家揭示五盖禅所包含的一些重要的要点。好,看经文。
所言弃盖者。谓五盖也。一弃贪欲盖。前说外五尘中生欲。今约内意根中生欲。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覆盖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着欲无由近道。
好,这里头,我们知道,首先第一个,应该弃除的是贪欲。这个在诃欲第二里面有说到这个欲的问题,那前面所说的应该是指,外五尘中,所谓眼耳鼻舌身所对的色声香味触五尘,他对于外尘所产生的贪欲。那现在所说的禅定,是对于内心中的五种盖禅,应该是指,内在意根当中,所生之欲。那么这里说到,修行的人,他端坐修禅的时候,心里就会升起种种的欲觉,念念相续,辗转不停,要么就思想,过去发生的事情,要么就考虑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要么就对于眼前,当下事情,辗转,不停不停地思考,想象,都显现为一种欲求,所以称为心生欲觉。而且他是念念相续,念念相续。外在的五尘,所谓前尘影事,转入到我们的意根当中,那我们的意根会不停不停地会攀援,思前虑后,虽然这个意根的这个攀援乱想,他不同于以上所说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攀染的五尘,但是,他这是一种,内心中,不断翻滚的妄念,因为他去追逐前尘,所以他另外的别生一种贪欲,比如前面我们所说的,眼根所看到的色尘,他会升起贪欲,那么意根呢,他会攀援前面所说的五尘,那么他在内心当中,别生一种贪欲,所以说,内中起欲,因为他是一种内在的欲想,所以说您看,虽然说,有个修行人端身正念,在那里修禅,身体外表上一动不动,看起来非常庄严,像一个修道者,但可能是徒有虚表,内在的那种翻滚,外面看不出来,虽然外具威仪,可能内心中胡思乱想,动想西想。这种想,可能某种因为,想起,前人美貌,或心生爱染,或者想起曾经去过什么地方,喜欢那种风情,心生爱染,或者听到可爱的声响,而产生欲想,如是种种思量分别,念念相续,就像瀑布一样,绵延不绝,前面后面无有停息。甚至于想着想着都忘记自己在这里坐什么,所以说呢,这种妄想,伴随着种种欲念,就会把我们禅定这颗心给埋没了。那么禅定的功德就不能生长,所以这实在是修行人的一大障碍,而我们如果能够马上觉察到这种妄想,这种乱想的过失,因为觉察的缘故,就可以马上当场把他舍弃掉。古人有说这样一句话,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所以,一旦觉察,马上把他弃舍,这个非常重要,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产生呢?这里面,经典举的是术婆伽的例子。那术婆伽是古代印度的一位淫女子,她因为淫欲心从内喷发而出,尚且烧毁她自身,身体都烧坏了,欲火焚烧。欲心内发,可把身体烧毁,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根呢?所以说,内心中,欲火不断,怎么会不把心中的所有善法销毁殆尽。那么贪欲深重的人,去道甚远,对不对?所以这里讲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也就是为什么呢?因为欲是种种恼乱住处。如果人的心贪着于这种欲望,那么就根本无由近道,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心中贪欲不舍,那是不可能进入禅定的,所以要极其对治。好,看下面这个除盖偈中怎么说:
入道惭愧人 持钵福众生
云何纵尘欲 沉没于五情
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怖畏
失时怀热恼 一切无乐处
诸欲患如是 以何能舍之
得深禅定乐 即不为所欺
这个除盖偈说的非常好,这里面什么意思呢?理解一下。什么叫“入道惭愧人,持钵福众生”?这以出家沙门作为代表,他已经舍俗向道,心中应当于欲身,生大惭愧、生大怖畏,悲悯众生,迷失正道,舍欲而行托钵乞食法。象这样的沙门,求道者,云何去放纵自己的尘欲呢?云何这个字,带点呵责,责备的意思,也就是这样,为什么还要去自纵放情于五欲六尘。作为一个修行人,面对着这种欲尘,当即舍弃!你为什么还要去放纵自己这种欲望而沉没在五情当中不能自拔?沉没于这种喜怒哀乐之中,对吧?怀着种种欲想。已经决定舍弃五欲之乐,弃之而不顾,怎么今天入道了,反而还想去得到呢?这就如同愚痴的人,还去吃吐掉的食物,对不对?已经吐掉了,怎么还捡起来拿来吃呢?这岂不是迷中被人,比迷人更加迷阿!“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怖畏”,这里讲到欲的相状,种种的欲望,我们在求他的时候很苦啊。所谓求不得的苦,得到以后,很担心他失去,不常保,心生多怖畏。当失去这一切,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又心中更加热恼,欲望会更加的炙胜,所以叫做,“失时怀热恼”,纠缠不息,称为恼,烦热不已。所以说欲望,在他追逐得到和失去的整个过程当中,其实一切都没有什么可乐之处。那么欲望,既然有如此之多的过患,我们凭什么能将他舍弃呢?后面就点明了弃欲之办法,是什么?“得深禅定乐,即不为所欺 ”,用禅定之乐,去代替欲望之贪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大家要勤修诸禅定,能够得禅定者能安乐行,因为他身心轻安,内心离欲。所以因为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心趋入智慧,到智慧完全明朗的时候,就会连根拔起,断除贪欲之无明祸根,这样生死流转则有熄。佛道,反复地告诉我们,戒定慧,这是一条达到解脱的必经之路,之所以被欲乐所欺,这里面说到,没有得深禅定的缘故。所以说,真正体验过禅定快乐的人,他知道,世间这些欲乐的满足,根本无法与禅定乐相比,那当然了,我们要真正的超离世间,还应该进一步地舍离对禅定乐的贪着,这样才能真正超离轮回。但是,这个获得禅定乐,禅定从哪里生呢?从离欲升起,从离开欲望而升起的喜悦,这是一种善乐,法乐。我们走过这样一个过度的过程,最终就将获得解脱,所谓佛法如舟筏,到彼岸以后,舟就可以扔了,那么这个禅定乐的获得,也就像我们到彼岸的船一样,如果我们藉由禅定乐舍弃了世界之欲乐,不为其所欺,然后,仗着禅定之东风,仗着定力深入地内观,觉破身心实相,而获得智慧的解脱。那这生死大事,不是已经了脱?这一生所做,不是已经承办?对不对?大家要这样正确的理解,要反求世间之欲乐为对禅定乐之追求,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因为一个人,渐渐离欲,修习禅定时候,会升起乐宁无念,这就是禅定中的乐受。这种乐受,可以使我们安乐地住在世间,内心不为所扰乱,当然具备很大的功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智慧,我们就能够如愿了。所以今天很多人呢,修禅的一点经验都没有,他也不知道什么叫禅定乐?什么叫禅乐为食?不知道。然后,他就高喊着,哎!这个对禅定乐的一种追求啊,他说,这也是…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