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本身上進行修止,他是假托外緣禅修對境來進行修止。第二個製心止,製心他是怎麼製的呢?他是隨其心之所起而止,苗頭的時候看把它製止住,在苗頭的時候看不見心很粗啊所以製止不了。接下來要進入第叁個體真止,體真是什麼,去看它的實相,因爲心不在緣起而實現止。這叁個統統都不是一種壓製,所以很多人誤解爲禅修是一種壓製,這很善巧方便的,所以唯有通過修止進而修觀達到止觀雙運,這樣才能真實地實現內心的解脫。所以智者大師後面就講了,抑之令住往往發狂,說的正是此意。所以說這個法要數數修習,就象學射箭的人一樣,要天天練習天天練習,練久了以後才能很快地射中耙心。所以這裏講到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就是靠勤奮達到,要一心修止。好了前面我們講到正修行第六,這裏講到止。我們來繼續來看他後面所解釋的。前面是修止有叁種,明白了我們還再繼續講止觀兩個意。
“二者修觀有二種。一者對治觀。”“二者正觀。”這本天臺止觀(也叫《童蒙止觀》,又叫《小止觀》)雖然文字不多,但是在大綱裏面若能完全通達這裏面的道理,那麼厚厚的那本《摩诃止觀》也一樣通達,甚至佛法八萬四千法中一切正法歸攝到後面就是止觀,你也能通達。我們中國的禅發展到後來的天臺止觀可以說是集大成者,它對前面的頓悟禅也經曆過這樣的一個發展的過程,從原來的安般守意禅,到五門禅,到後來的念佛禅,到頓悟禅等等,以至到後來的達摩禅宗祖師等等,都經曆過這樣一個發展的過程,天臺止觀是一個集大成者。所以說天臺智者大師他在我們中國的佛教地位就相當于藏地宗喀巴大師的地位。宗喀巴大師改革僧寺重振叁寶,然後提出非常完整的修道次第,如大家所知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等等著作,差不多也是這樣的情況背景下。智者大師也是集大成者,也是很清晰地提出這種道的次第,所以實際上是相通的。好了這裏略表一邊,我們再看修觀有兩種對治觀和正觀作如何解。我給大家繼續隨文解義。“一者對治觀。如不淨觀對治貪欲。”對治對治就體現出其不意來了。心生貪欲爲何?因爲你對所貪境界作淨想,你覺得他很漂亮很美很清淨很幹淨你就很喜歡,這時候你觀想他不漂亮不美不幹淨就能對治,這個是很著明的不淨觀。我們平常就是我們世俗人來說,初初看一個人會覺得哇~這個人美若天仙,貪愛起美色,我們種種貪愛如貪愛美色貪愛美聲,貪愛他的儀容儀表所謂的神韻,貪愛身接觸的滑柔等等軟處,這些都生貪欲。反過來如果我們觀想他眼中有屎鼻中有屎耳中有屎,七竅皆有不淨物流出,再觀內髒裏面有大腸小腸胃裏面有血液膿滴屎尿,朝不淨的一方面去觀,骨頭包著骨髓骨頭外面包有筋肉,筋肉充滿了不淨之血外面又覆一層薄皮,何有清淨之感呢?這樣反過來去看如是修去貪欲。佛教裏面有許多不淨觀的修法,專門去朝那些不清淨不好的地方去看。我們平常都把人給美化了,在你心目中閃現出一個很美的東西,可是真的去看一個人身體很美嗎?過幾天不洗澡臭不可言,再美的人他不是也要每天都要上廁所大便嗎?我們忽略了這些髒的東西,總是把對方想象成很美,所謂清淨觀,這樣越來越容易滋生我們的念欲之心,因爲我們從來不去觀想這個身體不淨的一面。象我們面對著人生,我們總是去想去追求那種感覺很舒適的那種快感,然後統統忽略了平常爲了得到這種東西曾經付出多少的代價,得到他又失去他又是多麼的痛苦,我們好象都忘了。這種情況就相當于一個人頭上是剃得光光的,突然有個黑點,別人就會說這個人頭上這麼大一個黑點,這個黑點怎麼算大,整個頭大還是黑點大,大家會覺得這個黑點大得不得了。一樣的道理,我們過份很虛假的認爲人生很美好,卻往往忽略了另一面。我們是不是這樣一種思維,不客觀,所以對事物的實相不了知,所謂無明所謂迷就在這裏。再舉個例子,比如一杯水,你說啊這杯子的水怎麼只有這麼一點點?如果這杯子水很滿呢?滿和不滿多和少它相對的,我們往往不看這個。今天有人跟你很好,你說我們真是好朋友,可是過幾天兩個人又不好了,他心裏憤憤不平的,誰也沒有看出來,他今天對你的好正是以後對你壞的因,沒有人看出來,沒有人知道說這種表面式的恭敬正是未來輕蔑的根源,沒人看出來。我們世間虛假的東西太多,我們認識都在表面上。這個人看起來非常的自信自負,其實他內心破很自卑的,這種情況表現的實在多。有的人滿臉堆笑內心在哭泣,有的人嘴巴這麼說心裏不是這麼想。有的人行爲這麼幹其實根本不是爲了這個動機,都是這樣。但是事物往往有兩面,正反抵消剛好可以起到一種平的作用。大家好好地經常去想想這個道理就會對這個對治法生起信心。很多時候煩惱至盛大家都認爲沒有辦法去解決,但是不行對治。其實事上萬物都是這樣的,你只要去行對治他就能息滅,惡念頭起來換一個善的念頭就對了。比如說正電和負電結中和它就對治了。我舉個例子,比如說這個辣椒很辣,你把醋多加一點,它就中和了。都是這樣的,只要加以對治就能改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修行原理。比如說一個人很懶,很懶肯定相應的有一種懶的行爲,你現在反過來用勤奮的行爲去對治他就能克服這個懶惰。你從能做的地方開始做起,這個能做的地方就是什麼?就是相反的地方。比如說有的人今天想到房間裏去打坐,他怎麼也不願走進去,因爲他打坐打煩了,這時候怎麼辦,要對治,怎麼對治呢?往往他會這麼說反正我就是坐在那裏也坐不住,那你幹嘛這麼想呢,沒必要,你要對治。比如說我先讓自已把腳跨進去,先讓自已很煩地坐到坐墊上,然後很煩地拿起經書來念,然後我先第念一句,其實你在做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其實你已經做起來了你都不知道,這就是對治的功效。整個修行過程剛開始的時候都是對治,所以要勤加對治。這個道理很簡單啊,可是實際上一個修行人平常很少運用。大家每天都忙著追逐他自已想要的生活和東西,卻很少去修行對治。因爲這樣的緣故,所以他對師父教的修行默然置之。師父說你每天要做禮拜啊,他說這個禮拜到處都有的,師父說你要這樣去禮拜這樣觀想,然後他拿本書去看看又學了個禮拜的方法,比來比去,對照來對照去就是沒有確實地去做,所以當然生不起修道的功效來了。這道理很簡單,去做的人很少,去做就叫做修行。好了,我們來看“不淨觀對治貪欲,慈心觀對治嗔恚。”你看見這句又說不懂,哪裏有這樣修行的。然後又來問,我爲什麼會嗔恚呢,我爲什麼會生氣呢?很簡單你生氣是因爲你不慈悲啊,就這麼簡單,你不斷地去營造你生氣的心,不生忏悔,不去對治。你天天地在那裏研究我爲什麼生氣有什麼用?你應該修慈心觀。比如說你今天看到人就討厭,那好了你不看,你回來看一看笑嘻嘻的彌勒菩薩那個大肚子的笑嘻嘻的相,你越看越開心自已也笑起來了,爲什麼,彌勒菩薩都笑嘻嘻的,因此而對治。你要生起一顆慈心對他人寬容慈愛,反過來請問生氣在哪裏呢?嗔恚就沒了嘛,這就叫對治。用慈心觀來對治嗔恚。不想生氣的事,去想慈愛的事,你不想別人跟你有仇,你去想別人對你的恩。有的會說你欠我什麼什麼的,那是因爲你整天去想著別人傷害你,你沒去想別人對你的恩是什麼,你若能想別人的恩當然就能對治你因爲想別人的惡而來的嗔恨心,對吧。你只想著索取,想別人把東西給你,別人不給你就生氣。你就不反過來想說如果我不給別人東西而老是給別人作障礙別人會不會生氣,如果你倒過來用關懷別人來對治自已期待別人對你的關懷,這就叫修行啊。可是我們人往往不這麼幹;他只是不斷不斷地索取不斷不斷地在意你怎麼還不關心我呢?你怎麼還不關心我?你從來不想到去關心別人。其實你去關心別人反過來你原來一直期望別人關心你的心就不存在了,這就叫做對治。好了這個大家應該會明白這個意思了。“界分別觀對治著我。”什麼叫做界分別觀,我們講這個我無非是把五蘊聚集爲我,聚集爲我相。界分別是什麼呢,界分成叁個界,哪叁個界呢?外面的境所謂色香聲味觸法;內在的根所謂眼耳鼻舌身意;然後互相對,比如說眼根和色相對就成了眼識,耳根和聲相對就産生耳識,如是根塵相對産生識,也是六,六六六叁六十八,十八界。十八界一一分別觀之,你說這個我何爲我呢?你說眼睛爲我嗎?眼睛和外塵相對産生眼識。識爲我嗎?還是塵爲我?塵非我識非我根非我,眼根如此耳根如此鼻根如此,一一分別地去觀察,一一地去看到它的一種空性,這樣來對治對自我的極端的執著。這叫界分別觀來對治著我。“數息觀對治多尋思。”什麼叫多尋思?到處尋找到處思考就是妄想紛飛,所以說要去數息,一二叁四呼吸進出進出,通過念住這呼吸就可以使自已狂亂的思緒停止。其實這個按小乘佛法叫五停心觀,這個數息觀到後面發展成了念佛觀,這是後面的大乘佛法的發揮,我們今天就不多說了。此不分別也,這句話又出來了,什麼叫不別呢?就象剛才說的,小孩子也會做,他動個念頭就能做了,他沒有很複雜的東西,他在于你去不去做。所謂不分別不要細細地分析來辯別他就能做,這個叫什麼觀,前面所說的叫對治觀,修觀有兩種,一者對治觀,二者正觀。我們現在明白了對治觀,再來看什麼是正觀。
“二者正觀。觀諸法無相並是因緣所生。因緣無性即是實相。先了所觀之境一切皆空。能觀之心自然不起。前後之文多談此理。請自詳之。”這個智者大師重複了。這樣我們返過來看,我們前面講了體真止再講到後面當下反觀其心了不可得然後正念現前,其實都在說剛才所說正觀的道理,這裏的正觀實際上就是在說正觀諸法無相的意思,隨這個法而起觀,觀諸法無相,這話聽得懂嗎?觀諸法無相並是因緣所生。這個無相是什麼?比如說我看到這個玻璃它就是有相的,怎麼是無相呢?相就是相狀,有相狀說…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