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P30

  ..续本文上一页的本身上进行修止,他是假托外缘禅修对境来进行修止。第二个制心止,制心他是怎么制的呢?他是随其心之所起而止,苗头的时候看把它制止住,在苗头的时候看不见心很粗啊所以制止不了。接下来要进入第三个体真止,体真是什么,去看它的实相,因为心不在缘起而实现止。这三个统统都不是一种压制,所以很多人误解为禅修是一种压制,这很善巧方便的,所以唯有通过修止进而修观达到止观双运,这样才能真实地实现内心的解脱。所以智者大师后面就讲了,抑之令住往往发狂,说的正是此意。所以说这个法要数数修习,就象学射箭的人一样,要天天练习天天练习,练久了以后才能很快地射中耙心。所以这里讲到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是靠勤奋达到,要一心修止。好了前面我们讲到正修行第六,这里讲到止。我们来继续来看他后面所解释的。前面是修止有三种,明白了我们还再继续讲止观两个意。

   “二者修观有二种。一者对治观。”“二者正观。”这本天台止观(也叫《童蒙止观》,又叫《小止观》)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在大纲里面若能完全通达这里面的道理,那么厚厚的那本《摩诃止观》也一样通达,甚至佛法八万四千法中一切正法归摄到后面就是止观,你也能通达。我们中国的禅发展到后来的天台止观可以说是集大成者,它对前面的顿悟禅也经历过这样的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原来的安般守意禅,到五门禅,到后来的念佛禅,到顿悟禅等等,以至到后来的达摩禅宗祖师等等,都经历过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天台止观是一个集大成者。所以说天台智者大师他在我们中国的佛教地位就相当于藏地宗喀巴大师的地位。宗喀巴大师改革僧寺重振三宝,然后提出非常完整的修道次第,如大家所知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等等著作,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情况背景下。智者大师也是集大成者,也是很清晰地提出这种道的次第,所以实际上是相通的。好了这里略表一边,我们再看修观有两种对治观和正观作如何解。我给大家继续随文解义。“一者对治观。如不净观对治贪欲。”对治对治就体现出其不意来了。心生贪欲为何?因为你对所贪境界作净想,你觉得他很漂亮很美很清净很干净你就很喜欢,这时候你观想他不漂亮不美不干净就能对治,这个是很著明的不净观。我们平常就是我们世俗人来说,初初看一个人会觉得哇~这个人美若天仙,贪爱起美色,我们种种贪爱如贪爱美色贪爱美声,贪爱他的仪容仪表所谓的神韵,贪爱身接触的滑柔等等软处,这些都生贪欲。反过来如果我们观想他眼中有屎鼻中有屎耳中有屎,七窍皆有不净物流出,再观内脏里面有大肠小肠胃里面有血液脓滴屎尿,朝不净的一方面去观,骨头包着骨髓骨头外面包有筋肉,筋肉充满了不净之血外面又覆一层薄皮,何有清净之感呢?这样反过来去看如是修去贪欲。佛教里面有许多不净观的修法,专门去朝那些不清净不好的地方去看。我们平常都把人给美化了,在你心目中闪现出一个很美的东西,可是真的去看一个人身体很美吗?过几天不洗澡臭不可言,再美的人他不是也要每天都要上厕所大便吗?我们忽略了这些脏的东西,总是把对方想象成很美,所谓清净观,这样越来越容易滋生我们的念欲之心,因为我们从来不去观想这个身体不净的一面。象我们面对着人生,我们总是去想去追求那种感觉很舒适的那种快感,然后统统忽略了平常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曾经付出多少的代价,得到他又失去他又是多么的痛苦,我们好象都忘了。这种情况就相当于一个人头上是剃得光光的,突然有个黑点,别人就会说这个人头上这么大一个黑点,这个黑点怎么算大,整个头大还是黑点大,大家会觉得这个黑点大得不得了。一样的道理,我们过份很虚假的认为人生很美好,却往往忽略了另一面。我们是不是这样一种思维,不客观,所以对事物的实相不了知,所谓无明所谓迷就在这里。再举个例子,比如一杯水,你说啊这杯子的水怎么只有这么一点点?如果这杯子水很满呢?满和不满多和少它相对的,我们往往不看这个。今天有人跟你很好,你说我们真是好朋友,可是过几天两个人又不好了,他心里愤愤不平的,谁也没有看出来,他今天对你的好正是以后对你坏的因,没有人看出来,没有人知道说这种表面式的恭敬正是未来轻蔑的根源,没人看出来。我们世间虚假的东西太多,我们认识都在表面上。这个人看起来非常的自信自负,其实他内心破很自卑的,这种情况表现的实在多。有的人满脸堆笑内心在哭泣,有的人嘴巴这么说心里不是这么想。有的人行为这么干其实根本不是为了这个动机,都是这样。但是事物往往有两面,正反抵消刚好可以起到一种平的作用。大家好好地经常去想想这个道理就会对这个对治法生起信心。很多时候烦恼至盛大家都认为没有办法去解决,但是不行对治。其实事上万物都是这样的,你只要去行对治他就能息灭,恶念头起来换一个善的念头就对了。比如说正电和负电结中和它就对治了。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辣椒很辣,你把醋多加一点,它就中和了。都是这样的,只要加以对治就能改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修行原理。比如说一个人很懒,很懒肯定相应的有一种懒的行为,你现在反过来用勤奋的行为去对治他就能克服这个懒惰。你从能做的地方开始做起,这个能做的地方就是什么?就是相反的地方。比如说有的人今天想到房间里去打坐,他怎么也不愿走进去,因为他打坐打烦了,这时候怎么办,要对治,怎么对治呢?往往他会这么说反正我就是坐在那里也坐不住,那你干嘛这么想呢,没必要,你要对治。比如说我先让自已把脚跨进去,先让自已很烦地坐到坐垫上,然后很烦地拿起经书来念,然后我先第念一句,其实你在做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其实你已经做起来了你都不知道,这就是对治的功效。整个修行过程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对治,所以要勤加对治。这个道理很简单啊,可是实际上一个修行人平常很少运用。大家每天都忙着追逐他自已想要的生活和东西,却很少去修行对治。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他对师父教的修行默然置之。师父说你每天要做礼拜啊,他说这个礼拜到处都有的,师父说你要这样去礼拜这样观想,然后他拿本书去看看又学了个礼拜的方法,比来比去,对照来对照去就是没有确实地去做,所以当然生不起修道的功效来了。这道理很简单,去做的人很少,去做就叫做修行。好了,我们来看“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治嗔恚。”你看见这句又说不懂,哪里有这样修行的。然后又来问,我为什么会嗔恚呢,我为什么会生气呢?很简单你生气是因为你不慈悲啊,就这么简单,你不断地去营造你生气的心,不生忏悔,不去对治。你天天地在那里研究我为什么生气有什么用?你应该修慈心观。比如说你今天看到人就讨厌,那好了你不看,你回来看一看笑嘻嘻的弥勒菩萨那个大肚子的笑嘻嘻的相,你越看越开心自已也笑起来了,为什么,弥勒菩萨都笑嘻嘻的,因此而对治。你要生起一颗慈心对他人宽容慈爱,反过来请问生气在哪里呢?嗔恚就没了嘛,这就叫对治。用慈心观来对治嗔恚。不想生气的事,去想慈爱的事,你不想别人跟你有仇,你去想别人对你的恩。有的会说你欠我什么什么的,那是因为你整天去想着别人伤害你,你没去想别人对你的恩是什么,你若能想别人的恩当然就能对治你因为想别人的恶而来的嗔恨心,对吧。你只想着索取,想别人把东西给你,别人不给你就生气。你就不反过来想说如果我不给别人东西而老是给别人作障碍别人会不会生气,如果你倒过来用关怀别人来对治自已期待别人对你的关怀,这就叫修行啊。可是我们人往往不这么干;他只是不断不断地索取不断不断地在意你怎么还不关心我呢?你怎么还不关心我?你从来不想到去关心别人。其实你去关心别人反过来你原来一直期望别人关心你的心就不存在了,这就叫做对治。好了这个大家应该会明白这个意思了。“界分别观对治着我。”什么叫做界分别观,我们讲这个我无非是把五蕴聚集为我,聚集为我相。界分别是什么呢,界分成三个界,哪三个界呢?外面的境所谓色香声味触法;内在的根所谓眼耳鼻舌身意;然后互相对,比如说眼根和色相对就成了眼识,耳根和声相对就产生耳识,如是根尘相对产生识,也是六,六六六三六十八,十八界。十八界一一分别观之,你说这个我何为我呢?你说眼睛为我吗?眼睛和外尘相对产生眼识。识为我吗?还是尘为我?尘非我识非我根非我,眼根如此耳根如此鼻根如此,一一分别地去观察,一一地去看到它的一种空性,这样来对治对自我的极端的执着。这叫界分别观来对治着我。“数息观对治多寻思。”什么叫多寻思?到处寻找到处思考就是妄想纷飞,所以说要去数息,一二三四呼吸进出进出,通过念住这呼吸就可以使自已狂乱的思绪停止。其实这个按小乘佛法叫五停心观,这个数息观到后面发展成了念佛观,这是后面的大乘佛法的发挥,我们今天就不多说了。此不分别也,这句话又出来了,什么叫不别呢?就象刚才说的,小孩子也会做,他动个念头就能做了,他没有很复杂的东西,他在于你去不去做。所谓不分别不要细细地分析来辩别他就能做,这个叫什么观,前面所说的叫对治观,修观有两种,一者对治观,二者正观。我们现在明白了对治观,再来看什么是正观。

   “二者正观。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因缘无性即是实相。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能观之心自然不起。前后之文多谈此理。请自详之。”这个智者大师重复了。这样我们返过来看,我们前面讲了体真止再讲到后面当下反观其心了不可得然后正念现前,其实都在说刚才所说正观的道理,这里的正观实际上就是在说正观诸法无相的意思,随这个法而起观,观诸法无相,这话听得懂吗?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这个无相是什么?比如说我看到这个玻璃它就是有相的,怎么是无相呢?相就是相状,有相状说…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台忏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