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样的道理。所以这种修止的方法实际上停留在了知的层面上。我们把对实相的了解分为三个步骤:了知、觉受和证悟。那这是停留在了知上。因此对空性了知他意识分别就可以使我们达到这种止的功效。所以说这里三者所说的体真止从外相上看是属于我刚才所说的以意念分别以对实相的了知来达到修止的目的。那从他的内相上看呢,如果真正地说起来若能真实证悟缘起性空之理,那么这个体真止实际上已经止观双运,已经证到究竟的果实了。这里先讲到这样一个道理,大家去细细体会一下。比如“如经中说云: 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真正的沙门是这个意思。体会到一切法皆空无自性,唯因缘所生,因为体会到这样一种真实或者说是真智,如前面所说心不取,心不取妄想则歇,所谓息心,妄想息心了就能达心性之本源所谓实相。所以说《楞严经》还有这样一句话:“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跟这说的一个道理。证悟能够体解这个真智者号沙门,反过来沙门就是做这个的,修行的,过去人说,一个修行者一个出家人唯以三件为要务,所谓诵经、坐禅和劝化,这为沙门。好了再看下面的文字。
“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念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虽用如上体真止而妄念不息。当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无刹那。任运觉知念起。又观此心念以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故有识生。根尘未对识本无生。观生如是观灭亦然。生灭名字但是假立。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是所谓涅槃空寂之理。其心自止。起信论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谓初心修学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发狂。如学射法久习方中矣。”
这句话实际上讲得很深奥。智者大师从两方面来阐述。既是前面的方便又是最后究竟的本质。何以如是呢?我们来看。刚才前面所讲的这个体真止从修法上是从了知的层面达到修止的目的。从这句话就可看出来:“虽用如上体真止而妄念不息。”说明这种方法,方便善巧的方法,我们来看这段文字。最早坐禅的时候,随心所念的一切诸法。念念不住。就是按照前面所说的体真止来做,这个体真止实际上就是体解它的空性而不执取,所以称为念念不住,大家注意看这个住的意思其实上是取境为有这样的一种状态称为住,那念念不住以这样的方式来训练自已而修体真止,但是这种情况下妄念却不能停息,做不到。大家可能看到这里看不明白,前面说体真止可以做到,这里怎么又讲做妄念不到呢?其实很简单啊,刚才说过,这个初心是粗乱,粗者为无明浑钝不明了,没有清明,清明不够的缘故,那么其实这里的体真止实际上是一种了知,并不是真正的止观双运,并不是真正的纤毫必现,所以他这种体真而修止的力量是薄弱的,就我们平常说的根本就不知道心念怎么动,当然是妄念不能停息,因为妄念的根没有断。因为你用前面的体真止它还是妄念之根,以妄制妄,妄还是不能断,所以妄念不息很正常。所以该怎么办呢?又复反观所起之心,这时候来反观内照,而直究当下所起心之实相,这不一样啊,前面是一个道理,现在道理没用了,现在干脆就当下用这个生起的心来反观,怎么观呢?当反观所起之心。比如刚才动一个念头,反观它,然后以此为对境来看,去了悟这样一个实相:“过去已灭。现在已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所谓过去未来现在心不可得,《金刚经》有这样一句话,过去现在未来心不可得。当我们去寻找去寻觅这颗心念的时候,如果说过去有吗?它已经成过去了。那现在当下去找它能找到吗?找不到,说明它不在,不在即是现在所说的不住,能找得到那叫有住,找不到那就是无住。所以说现在不住,那现在当然是找不到了。既然是找当下的心念,未来还没来那怎么会有呢?有的也是一种预想推测,不是实相。所以说未来未至,到未来去找这颗心所起也是找不到的。如是观之过现未三际穷之了不可得,要达到这样一个认识。那么好了,既然不可得法,当然就找不到了,找不到则没有。“不可得法则无有心。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心没有,而一切法都是心里面所显现出来的,心都没有了那怎么会有一切法呢?所以一切法皆无。好了,是这样一种认识。看后面这一段话。“行者虽观心不住皆无所有。而非无刹那。任运觉知念起。”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这还是没有究竟证悟的缘故。刚才当下所起反观之心去探求此心是否有,这个仍然没有完全离开妄想分别,因为他还有一个寻求分辩之心,以寻求分辩心去找妄念所在,那永远都不会明白这个无所分别的心。所以他仍然具有相似的了悟。因其了悟乃相似的缘故,所以说虽然观心不住,相似上的感觉好象是我无所住,皆无所有,什么都有。但是非无刹那任运觉知念起,虽然这个没有,但是一刹那一刹那这种能明了心念产生的这个念头他还是有,所以称为“而无刹那任运觉知念起。”也就是说刹那任运觉知的念头还是不停不停地起来,他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所以说无所住无所有,但是又念念起。既然刹那任运有觉知念起,那岂不是还是一个个有所住吗,对不对。好了再进一步观。“观此心念以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故有识生。”这里对根境识进行观,根跟尘也就是根跟境它如果不相对,那识怎么会产生呢?识的产生赖于根与尘相对,所以说识本无生。观察念头生起是这样,念头生起的时候需要根尘相对识才产生,如果没对它就不生,对不对。观灭亦然。所谓观生如是,观灭亦然。刚才这个念头灭了,怎么灭的?根识有对他才有个念头才有个灭,因为没有这个根没有这个尘,所以前面这个根尘相对的东西就不存在,所以所谓的灭,从灭相去看。前面是从生相来看,后面是从灭相来看。灭相也是这个道理,根尘若无对则无有实,那好了,所谓识的生与灭都是假立,生灭心灭,你这种认为有生有灭这种执取相的心若灭,灭就是没有,你知道这是假立嘛,实际上是没有的。怎么会有呢,因为刚才观察过。前际中际后际所谓过现未根本就了不可得,所以称他为假立。好了,这个生灭心灭了,寂灭就现前了,这叫寂灭。寂灭是远离生灭二相,它是了无所得。是所谓涅槃空寂。好了,若能明了这种涅槃空寂之理,涅槃就是不生不灭,空就是象刚才说的假名安立,它不存在这种东西。寂,这种心识的不断生与灭这种执取现象自止下来没有了安静了。这个是一种离体。离是事物的一种实相境界。好了,到了这种离地境界,心就自然止息了,什么是其心自止呢?就是妄念自止了。好了,我们来看一下,这样的一种实相止的力量是什么呢?什么力量,正念的力量。这叫正念的力量。下面引用起信论来说,什么叫正念?他就是体证涅槃空寂之理,这个是正念,因正念故得心止。跟前面的体真止不一样。前面的体真止是在了知的基础上,运用了知的理趣去体验这个真实来达到止。而后面这个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当下反观所起之心,他来自当下对此理的一种觉受,好了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正念。“起信论云。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起信论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心如果在到处驰骋散乱当摄住正念当中,这时候要提起这个正念来,这个层次上称为以提正念而修止。这个正念是知道一切唯心无外境界,大家好好体会一下这句话。什么叫一切唯心无外境界?智者大师这里的话说的很简单,可是他不简单。一切唯心无外境界这样一种认识在坐的诸位你们知道吗?一般的人看外面的一切都认为是有的,而把自已的心念觉知与外境分开来。他们会这样说,比如说我看见这台电脑,眼睛看见,然后我的心识知道这是电脑,很明显他境是境,心是心,识是识,他是分开的。但是智者大师告诉我们说,正念者知一切唯心,所谓的境根本就没离开过心,所谓的境是心识的一种认识叫做境,所以并没有一个外在的境界。没有外在的境界都是心识所生,那么反过来从外在看这颗心本来也无有自相,为何心没有自相?刚才前面已说过几个。一个是三际穷之了不可得,另外一个根尘不对则识本无生。都在说明一个空无自相的道理。念念不可得,不管你追寻哪一个念头,这种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好了,这个就叫做生正念而止。用起信论来作教证。好了下面又补充一句,“谓初心修学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发狂。如学射法久习方中矣。”这句话是智者大师的提醒语。刚刚开始修学的人不是想止就得止,所谓“未便得住”,大家看这一个“住”,这个“住”和前面所说的“执取为住”又不一样。“未便得住”,未便就是说没有那么容易让心安住,这个“住”是安住的意思,若强制所谓抑之另住,这句话其实很重要,我们勉强通过强行控制让自已的心安住下来,比如说我们打坐的时候一定要静一定要静,一定要盯住这个一定要盯住这个,所谓抑之令住往往发狂。为什么智者大师会提到这个呢?这个是对应前面说的,前面不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吗,观诸法的实相而自然得住。若你不观诸法的实相就是前面所说的这种空的这种境界,根尘无对则空,三际穷之了不可得则空,这样一种境界,那么你让心安住这完全是一种强制的境界,对不对,是一种强制,会发狂,就象这个水渠它崩了,崩了硬堵住,它水拼命往外流就会到处乱冲,河里的水河坝的水它决堤了就会到往外流,会到处跑的,越压抑它越反弹,所以这里面对我们的启发非常大,我们平常欲念生起的时候欲念很强发火的时候,通常人的做法是用理智去控制它,压抑它,其实越压抑越遭糕,这和我们前面所说的修止的方法一样不一样?完全不一样。你看我们说过的三种止。第一个系缘守境止,他不是在欲念…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