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意,五个层面来说。
“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我们先讲这个,这是第一。“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等等分了五点来说,我们一个个来讲。第一个对治初心粗乱修,什么叫初心粗乱?一个从未修习过坐禅的或者是说他刚开始修行的,他的心是什么呢?粗糙、混乱的。什么叫粗糙?就是说他对自我身心当下发生的实相了解非常的粗略,也就是说觉性力很差,明觉的力量很弱。何谓乱?乱就是思绪不断,不停地攀缘不能停息,所谓妄想纷飞,心不在焉,所以称为粗乱。对一个初心修习者粗乱是他进入禅定获得智慧的严重障碍。所以这里首先讲到止观对此对治。“所谓行者初坐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故云对破初心粗乱修止观。”这里讲到这个时候应该止观交修。刚开始时心很粗乱,应该修止破除它,如果修止难以凑效不能破除,应该马上修观,故云止观交修。观不成修止,止不成修观,所谓止观交修,以此来对破初心粗乱。这里就把止和观两个点出来,那么要明白什么是止,什么是观?所以后文就说了,“今明修止观有二意。一者修止自有三种。”然后后面是什么呢?“二者修观有二种。”我们一一来明了,这个非常重要。我们来看止如何分为三种?
“一者系缘守境止。所谓系心鼻端脐间等处。令心不散。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猿着锁。”这段文字比较浅显明白,略作解说。什么叫系缘守境?系缘,心系在所缘的对境上,比如说缘于一句佛号,或者说观想佛像,或者心念着某句法,有一个所对的缘,心系在那。“守”就是守望的意思,守这种境界。所谓系缘守境止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境”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心系于所缘的这个对境上,这个叫做守境,所守的对境。通俗讲就是把心安住,安住在一个所缘上。要知道刚开始的时候心是粗乱的,不容易安住在一个所缘上。首先心初虽能安住所缘但因为不明了的缘故,所以说所系缘此境不明了,因不明了则难以守境,很难守得住。另外一个初心是乱,妄想纷飞,心象猿猴一样不断攀缘,根本不可能专一地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所以这个系缘守境正好是粗乱的反面,若行者去这样修习就起到对破粗心粗乱这样的功效。这很简单,反过来去练习就好。“所谓系心鼻端脐间等处。令心不散。”比如说把意念系念在鼻端的呼吸进出上,或者把注意力放在肚脐之间观察它的一起一落上,或者是观察这个部,念住在这个部位的感觉上,这样缘于所缘境而修习止,就是这么简单。“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猿着锁。”不动,就象用锁头把这个猿猴给锁住,心比喻为猿猴是所谓心猿意马,那么把专注力系缘其上而守镜,就如同加把锁把它锁住。比如说一头牛他会到处地跑,那么我们把它的鼻孔穿上,然后把它锁好拴在这个木桩上,刚开始的时候它会跑来跑去跑来跑去,但是时间久了它就会安静下来。我们对于我们的心就应该先进行这样的训练,这个很重要。我再举今天的例子,比如说今天晚上是正式讲经,从前一段训练来看,前面大家发心做得好。从今天情况来看,大家三心二意,马马虎虎,赶个场。从真正讲经来说,这种缘起这种氛围与今天所要讲的经文好不相应,缘起不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因为初心粗乱的缘故。何谓粗?比如说从主持的人,从护持的人,从听经的人来说,谜谜糊糊,在工作的衔接当中,在事情的编排当中谜谜糊糊,粗糙。那何谓乱?心不能专一,总是有其他的东西其他的注意力使我们偏离,偏离什么?偏离当我们真正开始听闻佛法的时候所需要的身口意。我们以前讲过《普贤上师言教》,讲到怎样才是如法地请法听法。所以他的心就乱,一会想想这个一会想想那个,拿起麦克风注意的都是自已,看起来不是真诚用心地在做,而倒是象在表演好象一个演员,时刻在乎的是自我的感觉,心并没有进入修习当中。今天如果讲这么重要的经,那么作为一个真正要认真的人他老早就把这个经文反复地看,如果他把经文反复地看,然后把前后前面所讲的进行对照,那么他怎么会去问:“喂,请问要我读哪一段?”对不对,心粗乱。那如何对治,按今天经文所讲的系缘守镜止。那就从现在开始,要训练自已专心致致来做事,这也是一种修止啊。所以若不修止其心必放逸,放逸日久业习越深,所以说做事情每况日下。不会说越做越增上,结果是越做越衰败,就是因为不修行的缘故。好了这里讲到对初心粗乱者对治的来修止观,然后讲到止观的意思,已经讲了止的第一种系缘守境止。这里面说有三种止,第二种,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二者制心止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此二种皆是事相不须分别。”制心止什么意思?制心止很简单,就是当下去说服我们的心念不要起这个心,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强制性把这个心念给息灭掉。比如说突然你很想从坐的状态中站起来,这一念心生起你告诉自已说:“不,我现在不要坐起来”。你这个意念跟上来的时候,原来想站想来的心就息灭了,这就叫做制心止,主动地通过自已前面心念的延续来达到修止的这样一个目的。这个跟前面所讲的系缘守镜止不一样,一者被动一者主动。前者是事先设置好有为之去恒常不断地心系于一个所缘上,他要靠耐心去不断不断地实行;而后者这个制心止他需要的是什么呢?很明显需要什么,当心念起的时候要知道它起来,否则根本谈不上制心止,所以说它要求更高。前面的系缘守境止,比如说我系念呼吸的进出,在鼻端上呼吸一进一出,这时候我非常困了,可是我好象还是有办法把心集中在呼吸的进和出上,对不对啊,很容易。二者制心止,当我们的心非常昏沉非常浑钝的时候,有时候自已到底想干什么都搞不清楚,既然不知心之所取又何来制心呢?何来系之而止乎?对吧,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实际上这两者配合就可以使我们的心逐渐地能够专注在这个禅修的对境上而不驰散。比如说我们现在念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过了一会它就跑了,跑怎么办,他肯定是心念跑到其它地方去了。这时候你若能够制心而止那么就能够回过头来继续把他的心安住在所缘的对境上而修止,所以说这两个实际上是配合着修的。就象一只猴子它跑远了再把它拽回来,跑远了再把它拽回来。所以经典上讲到这个制心止的时候为什么说心一旦给它制止住其它也都制止住了。因为在眼耳鼻舌身意这五根当中心为其主,心控制了这五根眼睛耳朵鼻子等等这五根,他意识投影都要投影在这心识上,而都实际上受心识的支配,所以说擒贼当擒王啊。所以说“汝等当好止心”。所以说若能直接止心则止立成。“此二种皆是事相不须分别。”什么样叫做皆是事相不须分别?就是说一件事情你只要去做他就能做了,他不需要细细地分别,用一种观想去思考,说通俗一点傻瓜也会做都能起这个心的。比如说我不要这样我不要这样,谁都会这样做的,这叫做制心止,比如说小孩子你看住这个苹果,看三分钟不要看其它地方,好,看这一下谁都会做,小孩也会,所以叫系缘守境止。这里讲了前面两个止。好了,再看第三,看原文。
“三者体真止。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如经中说云: 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讲到第三种体真止。 故名思意体就是说体悟体察真智而修止。这里面关键就在于如何体方为真?何谓真?这里面也说了,这是需要分别的。“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一切诸法,万事万物,所谓一切诸法,心识所能了知的一切都叫一切诸法。有为法无为法一切诸法,因为在嫉妒分别心中不管什么法都不离心识作用,需知统统都是因缘所生。因缘合和没有自性空无自性,比如说有一只杯子,从实相上来说并无杯子自性,只是假名为杯子而已。若你能体察诸法从缘生,无有自性,所谓缘起性空,首先在分别了知上去达到这种认识,所谓了知者心则不取,不取是什么,不取就是不执、不执着的意思。这里没有这个东西啊,怎么会为它而牵挂呢?所以大家这个“取”字要解释清楚。举个例子,比如说晚上的时候,黑乎乎地好象看到前面有一条蛇,挺害怕的不敢走近,可是你如果大胆地走近它认真地看,哦~那原来是一根绳子,当你已经明白它是一根绳子不是一条蛇的时候,那你这个时候对蛇的害怕认为前面有条蛇因为怕前面有条蛇而不敢走过去这样的东西是不是统统都不存在,所谓心则不取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若能体达真智乃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好了心若不执取则妄念心息。“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所以我们的妄念能够不停不停地滚动,在业力驱使下不停不停地产生,所谓的妄念纷飞不得停息,就是因为心有所取。两个人本来好好地要吵架,后来发现隔壁房间根本就没有人在那里而是在放一台录音机,这种情况后面的事情还会发生吗?就不会了。从粗看从粗粗的相貌上看是这样,从细相看我们的心念也是如此,心念不可捉摸,然是前后相续。这个念头产生是因为前面的念头有的,而前面这个念头产生是再前面的念头有的,它都有个缘起,都觉得有个东西,所以它会不停不停地流转,所以这里面说到若能体察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它本来没有什么东西,那还有什么妄念可生呢。所以说心一旦不取妄念就会止息,故名为止。这种止属于自然而止,他必须有什么智慧呢?有前面说的悉知诸法因缘生而无有自性这种智慧,这叫真智,所以修这种止名为体真止。好了这里为什么叫体真呢?因为这时候并不是真实的了悟,若一个人已经对缘起性空之见真实证悟了,那就谈不上体真了,还要去体验它吗?去体会吗?去这样分别吗?就不用了。这个道理就如同说房间空空的还怕小偷进去偷吗…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