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愿众生,守护三宝,远离恶师;
自皈依佛陀,当愿众生,明心见性,福慧具足;
自皈依正法,当愿众生,明辩正邪,离欲寂静;
自皈依僧伽,当愿众生,明净生心,和合无碍,合南圣众。
愿以此行胜功德,庄严诸佛净刹土,吾等发愿与众生,皆共依此成佛道。
我等普贤殊胜行,为得文殊妙智慧,普愿十方诸众生,速往胜妙诸佛刹。
愿我常生诸佛前,时时能遇善知识,生生世世遇佛法,在在处处不离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愿结众生三宝缘,祈请上师常住世,轮回苦海愿相随。
愿我福德日增长,愿我业障渐轻微,愿我为道能布施,持戒忍进修定慧。
愿我所行无骄慢,慈悲喜舍利人天,信解行证瑜珈行,回向众生成佛道!
顶礼上师,大悲三宝,祈愿众生永远吉祥,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童蒙止观》第七讲
隋 智顗 撰
悲华禅师 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晚上我准备继续给大家讲解《童蒙止观》正修行第六,今天是第七讲。今天讲解的内容属于正行部分,就是直接开始说到止观禅法如何修习。智者大师告诉我们一切佛法摄于止观法中。今天讲的内容非常的深奥,不具备实修经验的人听起来看起来好象能听懂一些,实际上可能不一定能听的懂。很难听的懂,为什么我们还要讲呢?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大家通过对《童蒙止观》的学习,对佛法的禅修建立一个系统的概念。当然了,如果平常按照修行次第老实修行的人,有一定禅修经验的人,他今天听到这个法是勇跃欢喜,叹为稀有。今天讲到一个修行,题目叫正修行第六,什么是正修行?从题目来讲这里所讲的正修行指的是正行,相对于前行和结行而言叫正行,前面讲的都是前行部分。我们今天首先讲到什么是正修行,真正的修行。我们有的人听到佛法非常欢喜,非常单纯地非常诚实地老老实实地去修行去听闻,但是很多人不是这样。你看我们这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人,平常口号喊得很好,都说自已是怎么怎么地修行,真的碰到师父开始讲修行法的时候他人影都不见了,这些修行的人都是我慢虚伪者。纵然慧解心开研究经典自我打坐有那么一点心得,纵然如是往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知见,反而慢毒深重。有的人学了很多年还不如一个初学者,所以佛经里面说“不重久修,不轻初学”也有此意。所以正修行的人他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人。以前印光大师说老实念佛,那么修禅者老实修禅,修禅念佛是一个概念。念佛也都是在修止观,修止观他就是在念佛。所以老实二字确实是我们今天修行人第一要学习的。尽管如是,讲解正行听者缘起不具备根器不具足,但今天我们勉强为之而讲,我一路讲下去就权且当作是能接受这个法的人来讲吧。
我们来看下今天的经文,正修行第六,说到正修行不出止观二法。一个人从他开始对佛法生信心,发心欲求今生得解脱,乃至到最后在善知识指点下明了了为什么修行,如何修行,而真正地坐下来修行,这期间已经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我们今天仍然很多人并无心去走这条路,很多人想直接去谈论止观是什么。我们来看一下全部佛教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先了解一下,从而在真正开始讲解止观法要之前有一个对修行正确的认识。整个的佛法我们可以分为四点来说,有四重这种目的和结果。
首先,第一可以实现人世间的改善。我们以佛法中的人天乘的共法比如说五戒等等来净化人间,从我们个人的品格养成到家庭、社会、社会各个方面乃至经济、教育、政治等等,乃至于国际之间这种事物的平衡、公正,如果都能以佛法的精神去从事,那么都会使这些更趋向合理,臻于至上,可以减少我们人生的许多许多的缺憾和痛苦。所以说我们现实的人生可以依靠佛法得到改善,取得净化的效果。虽然说一般的科学艺术文化比如说我们传统中的儒家思想中他们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当中,但是佛教对此都有详尽的发挥,而且佛教有些不共的特质在里面。而且这些特质是佛法能够涵融这一切科学哲学其他这些宗教所长,起到改善现实人生的目的,可以发挥无穷无尽的作用,这是佛法的第一重功效。好了,再看第二重功效。生命是无止境的,唯循业受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于此界不久又转生他方,轮回不尽。所以说我们学佛修行的人不单只图今生现世获得某种改善,而应该进一步去求未来世的增上。佛法当中修习十善业以及种种禅定功德,都可以使我们获得的诸如上生天界这样的果报。持持佛号、仗佛菩萨的力量就可以往生他方净土。虽然说生死未了,但是可以增进来世的正依二报,免除恶道之苦,可以说是超越人道之上,这也是依据佛法可以达到的目标,可以增进后世。我们不是有一句话叫明天更好吗,比如说象净土法门,还有一些密宗的法门,它都非常注重这个。比如说密宗里面有讲长寿法的修习,讲到修这样的法可以怎样怎样获得后世的功用。我们看其他宗教比如说基督教求生天果,它也有这样一个目的。求得来世的增上,这是佛法的第二重目的和它要达到的结果。那么,再看第三重。取得未来世的好的果报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要知道诸法无常,诸行无常,有求皆苦啊。谁能生而无死呢?世间万物何者住而无灭呢?终究不能彻底。所以说如何才能彻底地斩断这个痛苦的根源,那么肯定能够求得这个生死的解脱。有生必有死,那么就要去求离于生;有住必有灭,那么就要求诸无住,截断生死瘤,必尽生灭,所谓生灭灭已,从而得度苦海,而得登涅槃寂灭的彼岸。若能如是则所做一般不受后忧,那么生死怖畏又有什么可恐怖的呢?这是佛法的进一步的也可以说是出世间的目的。这是佛法中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共同所要达到的结果。对于出世间的佛法并不是于世间的一般学问所能做到的,世间的一般的学问根本没提到这个。今天我们所要讲的这个正修行第六说的正是这个。那么即使如此,仍然不究竟。我们来看佛教所要达到的第四重目标。前面所说涅槃寂静而解脱固然很好,但是未必能够完全断除习气的一切所知障,不能获得一切智乃至一切种智,也就是说于十方法界不能完全圆满明了。更何况无始劫以来有情之众生皆是我父母,六亲眷属沉在苦海谁来救拔呢?总不能说自已求得解脱寂灭而不顾他人的生死吧?!所以说菩萨摩诃萨发大愿发大悲心欲自度度人,把一切众生看作是自已而救拔之,纵然历经尘劫广求福智资粮,以期断除理事二障一切挂碍,从而证得圆照十方圆满究竟的佛果。这也是大乘佛法终极的效果,也是佛法终究的目的。
所以说这四重就是一切佛法所包融的目的。而最终证得佛果就是全部佛教真正的目的。从这目的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修行的人他要真正走上一条正修行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今天网络上学佛的人,我们身边来学佛修行的人,坦率说没有几个真修行的人。大家可以衡量一下,对佛法的追求你是处在我刚才所说的这四重层面中哪一层呢?如果连第一重你都不能去做去求,那么这第三重所说的生死解脱的法对你它又成为什么呢?无非是成为一种气功;无非是成为你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无非是你这种庸俗生活的点缀罢了。纵然你把它研究的精妙绝伦,说出来的话似乎惊世骇俗。但是究其本质如龟毛兔角没有任何的实义。所以说莫言佛法修行次第的不重要。次第非常重要,真和假天壤之别。
刚才所说的经题,真修行第六,围绕着一个正字我们今天作了两种阐述,一个是正行的正,一个是正学的正,这在我们正式讲解经文之前有必要再一次重复。那么何以我们要正式修习止观呢?这本《童蒙止观》是智者大师为其俗家的兄弟陈针而作。陈针原来是畏惧死亡想求得长生不老之术而修,然智者大师方便善巧演出这本止观坐禅法要,非是为世间长寿之目的,实则乃是生死解脱之精梁是窍诀妙宝啊。如是认识,我们来进行下面的学习。我们看原文。
“修止观者有二种。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止观有两种,一者坐中修,就是每一天我们都要上坐,打坐,所谓静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我们每天接触事物应酬事物处理事物,是不是要历种种的缘呢,是不是要面对种种的外境呢,在这种动态之中来修止观称为历缘对境修。有两种,一静一动。“一于坐中修止观者。于四威仪中亦乃皆得。然学道者坐为胜故。先约坐以明止观。”这里说到一个坐为胜,对于初学道者来说坐禅很殊胜,所以下面就以坐禅的方式来说明止观。这里说到这样一句话,在坐中修止观的,其实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也能修的。也就是说当我们上坐而修禅,对自已的心的调整调伏其实跟姿势没有多大的关系,就象《六祖坛经》中说的禅不在于坐也不在于卧,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一样可以修习,不是不能。然而学道者也就是说初学者还是以坐为胜。因为我们现在的整个习气烦恼状态很难很难在动中修,这点道理非常明显。我们今天很多修人都觉得在家修行和出家一样,我面对着闹市我面对着种种种种的外缘,我什么事都做,我修行更得力,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因为你是一个初学者,你道力未成,定力未就,在这种动中在这种繁乱当中你其实不会更容易修,反而更难修。我们今天很多修行者在这一点上都犯了这样的错误,都把自已当做是一个已经成就的人,已经定慧具足的人。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导当中,从我们看佛教的经续当中,没有一处说一个学道者一个初学者他在喧闹的环境当中在这种动中容易修成;都是告诉我们先要于寂静阿兰若处去坐这样来修。好,这个道理大家首先要抉择好。然后来看这种止观“略出五意不同。”我们来看这五…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