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P27

  ..續本文上一頁當願衆生,守護叁寶,遠離惡師;

  自皈依佛陀,當願衆生,明心見性,福慧具足;

  自皈依正法,當願衆生,明辯正邪,離欲寂靜;

  自皈依僧伽,當願衆生,明淨生心,和合無礙,合南聖衆。

  願以此行勝功德,莊嚴諸佛淨刹土,吾等發願與衆生,皆共依此成佛道。

  我等普賢殊勝行,爲得文殊妙智慧,普願十方諸衆生,速往勝妙諸佛刹。

  願我常生諸佛前,時時能遇善知識,生生世世遇佛法,在在處處不離僧。

  我以所行此功德,願結衆生叁寶緣,祈請上師常住世,輪回苦海願相隨。

  願我福德日增長,願我業障漸輕微,願我爲道能布施,持戒忍進修定慧。

  願我所行無驕慢,慈悲喜舍利人天,信解行證瑜珈行,回向衆生成佛道!

   頂禮上師,大悲叁寶,祈願衆生永遠吉祥,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童蒙止觀》第七講

  隋 智顗 撰

  悲華禅師 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晚上我准備繼續給大家講解《童蒙止觀》正修行第六,今天是第七講。今天講解的內容屬于正行部分,就是直接開始說到止觀禅法如何修習。智者大師告訴我們一切佛法攝于止觀法中。今天講的內容非常的深奧,不具備實修經驗的人聽起來看起來好象能聽懂一些,實際上可能不一定能聽的懂。很難聽的懂,爲什麼我們還要講呢?主要目的是爲了讓大家通過對《童蒙止觀》的學習,對佛法的禅修建立一個系統的概念。當然了,如果平常按照修行次第老實修行的人,有一定禅修經驗的人,他今天聽到這個法是勇躍歡喜,歎爲稀有。今天講到一個修行,題目叫正修行第六,什麼是正修行?從題目來講這裏所講的正修行指的是正行,相對于前行和結行而言叫正行,前面講的都是前行部分。我們今天首先講到什麼是正修行,真正的修行。我們有的人聽到佛法非常歡喜,非常單純地非常誠實地老老實實地去修行去聽聞,但是很多人不是這樣。你看我們這裏就有很多這樣的人,平常口號喊得很好,都說自已是怎麼怎麼地修行,真的碰到師父開始講修行法的時候他人影都不見了,這些修行的人都是我慢虛僞者。縱然慧解心開研究經典自我打坐有那麼一點心得,縱然如是往往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知見,反而慢毒深重。有的人學了很多年還不如一個初學者,所以佛經裏面說“不重久修,不輕初學”也有此意。所以正修行的人他是一個老老實實的人。以前印光大師說老實念佛,那麼修禅者老實修禅,修禅念佛是一個概念。念佛也都是在修止觀,修止觀他就是在念佛。所以老實二字確實是我們今天修行人第一要學習的。盡管如是,講解正行聽者緣起不具備根器不具足,但今天我們勉強爲之而講,我一路講下去就權且當作是能接受這個法的人來講吧。

   我們來看下今天的經文,正修行第六,說到正修行不出止觀二法。一個人從他開始對佛法生信心,發心欲求今生得解脫,乃至到最後在善知識指點下明了了爲什麼修行,如何修行,而真正地坐下來修行,這期間已經走過了一段很長的路。我們今天仍然很多人並無心去走這條路,很多人想直接去談論止觀是什麼。我們來看一下全部佛教的目的和所要達到的結果是什麼?我們先了解一下,從而在真正開始講解止觀法要之前有一個對修行正確的認識。整個的佛法我們可以分爲四點來說,有四重這種目的和結果。

   首先,第一可以實現人世間的改善。我們以佛法中的人天乘的共法比如說五戒等等來淨化人間,從我們個人的品格養成到家庭、社會、社會各個方面乃至經濟、教育、政治等等,乃至于國際之間這種事物的平衡、公正,如果都能以佛法的精神去從事,那麼都會使這些更趨向合理,臻于至上,可以減少我們人生的許多許多的缺憾和痛苦。所以說我們現實的人生可以依靠佛法得到改善,取得淨化的效果。雖然說一般的科學藝術文化比如說我們傳統中的儒家思想中他們也在致力于這方面的工作當中,但是佛教對此都有詳盡的發揮,而且佛教有些不共的特質在裏面。而且這些特質是佛法能夠涵融這一切科學哲學其他這些宗教所長,起到改善現實人生的目的,可以發揮無窮無盡的作用,這是佛法的第一重功效。好了,再看第二重功效。生命是無止境的,唯循業受報,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于此界不久又轉生他方,輪回不盡。所以說我們學佛修行的人不單只圖今生現世獲得某種改善,而應該進一步去求未來世的增上。佛法當中修習十善業以及種種禅定功德,都可以使我們獲得的諸如上生天界這樣的果報。持持佛號、仗佛菩薩的力量就可以往生他方淨土。雖然說生死未了,但是可以增進來世的正依二報,免除惡道之苦,可以說是超越人道之上,這也是依據佛法可以達到的目標,可以增進後世。我們不是有一句話叫明天更好嗎,比如說象淨土法門,還有一些密宗的法門,它都非常注重這個。比如說密宗裏面有講長壽法的修習,講到修這樣的法可以怎樣怎樣獲得後世的功用。我們看其他宗教比如說基督教求生天果,它也有這樣一個目的。求得來世的增上,這是佛法的第二重目的和它要達到的結果。那麼,再看第叁重。取得未來世的好的果報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要知道諸法無常,諸行無常,有求皆苦啊。誰能生而無死呢?世間萬物何者住而無滅呢?終究不能徹底。所以說如何才能徹底地斬斷這個痛苦的根源,那麼肯定能夠求得這個生死的解脫。有生必有死,那麼就要去求離于生;有住必有滅,那麼就要求諸無住,截斷生死瘤,必盡生滅,所謂生滅滅已,從而得度苦海,而得登涅槃寂滅的彼岸。若能如是則所做一般不受後憂,那麼生死怖畏又有什麼可恐怖的呢?這是佛法的進一步的也可以說是出世間的目的。這是佛法中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共同所要達到的結果。對于出世間的佛法並不是于世間的一般學問所能做到的,世間的一般的學問根本沒提到這個。今天我們所要講的這個正修行第六說的正是這個。那麼即使如此,仍然不究竟。我們來看佛教所要達到的第四重目標。前面所說涅槃寂靜而解脫固然很好,但是未必能夠完全斷除習氣的一切所知障,不能獲得一切智乃至一切種智,也就是說于十方法界不能完全圓滿明了。更何況無始劫以來有情之衆生皆是我父母,六親眷屬沈在苦海誰來救拔呢?總不能說自已求得解脫寂滅而不顧他人的生死吧?!所以說菩薩摩诃薩發大願發大悲心欲自度度人,把一切衆生看作是自已而救拔之,縱然曆經塵劫廣求福智資糧,以期斷除理事二障一切挂礙,從而證得圓照十方圓滿究竟的佛果。這也是大乘佛法終極的效果,也是佛法終究的目的。

   所以說這四重就是一切佛法所包融的目的。而最終證得佛果就是全部佛教真正的目的。從這目的來看我們可以知道,一個修行的人他要真正走上一條正修行的道路是多麼的不容易。我們今天網絡上學佛的人,我們身邊來學佛修行的人,坦率說沒有幾個真修行的人。大家可以衡量一下,對佛法的追求你是處在我剛才所說的這四重層面中哪一層呢?如果連第一重你都不能去做去求,那麼這第叁重所說的生死解脫的法對你它又成爲什麼呢?無非是成爲一種氣功;無非是成爲你茶余飯後的談資罷了;無非是你這種庸俗生活的點綴罷了。縱然你把它研究的精妙絕倫,說出來的話似乎驚世駭俗。但是究其本質如龜毛兔角沒有任何的實義。所以說莫言佛法修行次第的不重要。次第非常重要,真和假天壤之別。

   剛才所說的經題,真修行第六,圍繞著一個正字我們今天作了兩種闡述,一個是正行的正,一個是正學的正,這在我們正式講解經文之前有必要再一次重複。那麼何以我們要正式修習止觀呢?這本《童蒙止觀》是智者大師爲其俗家的兄弟陳針而作。陳針原來是畏懼死亡想求得長生不老之術而修,然智者大師方便善巧演出這本止觀坐禅法要,非是爲世間長壽之目的,實則乃是生死解脫之精梁是竅訣妙寶啊。如是認識,我們來進行下面的學習。我們看原文。

   “修止觀者有二種。一者于坐中修。二者曆緣對境修。”止觀有兩種,一者坐中修,就是每一天我們都要上坐,打坐,所謂靜中修。二者曆緣對境修,我們每天接觸事物應酬事物處理事物,是不是要曆種種的緣呢,是不是要面對種種的外境呢,在這種動態之中來修止觀稱爲曆緣對境修。有兩種,一靜一動。“一于坐中修止觀者。于四威儀中亦乃皆得。然學道者坐爲勝故。先約坐以明止觀。”這裏說到一個坐爲勝,對于初學道者來說坐禅很殊勝,所以下面就以坐禅的方式來說明止觀。這裏說到這樣一句話,在坐中修止觀的,其實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也能修的。也就是說當我們上坐而修禅,對自已的心的調整調伏其實跟姿勢沒有多大的關系,就象《六祖壇經》中說的禅不在于坐也不在于臥,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一樣可以修習,不是不能。然而學道者也就是說初學者還是以坐爲勝。因爲我們現在的整個習氣煩惱狀態很難很難在動中修,這點道理非常明顯。我們今天很多修人都覺得在家修行和出家一樣,我面對著鬧市我面對著種種種種的外緣,我什麼事都做,我修行更得力,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因爲你是一個初學者,你道力未成,定力未就,在這種動中在這種繁亂當中你其實不會更容易修,反而更難修。我們今天很多修行者在這一點上都犯了這樣的錯誤,都把自已當做是一個已經成就的人,已經定慧具足的人。從曆代傳承祖師的教導當中,從我們看佛教的經續當中,沒有一處說一個學道者一個初學者他在喧鬧的環境當中在這種動中容易修成;都是告訴我們先要于寂靜阿蘭若處去坐這樣來修。好,這個道理大家首先要抉擇好。然後來看這種止觀“略出五意不同。”我們來看這五…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臺忏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