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意,五個層面來說。
“一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我們先講這個,這是第一。“二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等等分了五點來說,我們一個個來講。第一個對治初心粗亂修,什麼叫初心粗亂?一個從未修習過坐禅的或者是說他剛開始修行的,他的心是什麼呢?粗糙、混亂的。什麼叫粗糙?就是說他對自我身心當下發生的實相了解非常的粗略,也就是說覺性力很差,明覺的力量很弱。何謂亂?亂就是思緒不斷,不停地攀緣不能停息,所謂妄想紛飛,心不在焉,所以稱爲粗亂。對一個初心修習者粗亂是他進入禅定獲得智慧的嚴重障礙。所以這裏首先講到止觀對此對治。“所謂行者初坐禅時心粗亂故。應當修止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應修觀。故雲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這裏講到這個時候應該止觀交修。剛開始時心很粗亂,應該修止破除它,如果修止難以湊效不能破除,應該馬上修觀,故雲止觀交修。觀不成修止,止不成修觀,所謂止觀交修,以此來對破初心粗亂。這裏就把止和觀兩個點出來,那麼要明白什麼是止,什麼是觀?所以後文就說了,“今明修止觀有二意。一者修止自有叁種。”然後後面是什麼呢?“二者修觀有二種。”我們一一來明了,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來看止如何分爲叁種?
“一者系緣守境止。所謂系心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故經雲。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鎖。”這段文字比較淺顯明白,略作解說。什麼叫系緣守境?系緣,心系在所緣的對境上,比如說緣于一句佛號,或者說觀想佛像,或者心念著某句法,有一個所對的緣,心系在那。“守”就是守望的意思,守這種境界。所謂系緣守境止就是這個意思。這裏的“境”指的是什麼,指的就是心系于所緣的這個對境上,這個叫做守境,所守的對境。通俗講就是把心安住,安住在一個所緣上。要知道剛開始的時候心是粗亂的,不容易安住在一個所緣上。首先心初雖能安住所緣但因爲不明了的緣故,所以說所系緣此境不明了,因不明了則難以守境,很難守得住。另外一個初心是亂,妄想紛飛,心象猿猴一樣不斷攀緣,根本不可能專一地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所以這個系緣守境正好是粗亂的反面,若行者去這樣修習就起到對破粗心粗亂這樣的功效。這很簡單,反過來去練習就好。“所謂系心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比如說把意念系念在鼻端的呼吸進出上,或者把注意力放在肚臍之間觀察它的一起一落上,或者是觀察這個部,念住在這個部位的感覺上,這樣緣于所緣境而修習止,就是這麼簡單。“故經雲。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鎖。”不動,就象用鎖頭把這個猿猴給鎖住,心比喻爲猿猴是所謂心猿意馬,那麼把專注力系緣其上而守鏡,就如同加把鎖把它鎖住。比如說一頭牛他會到處地跑,那麼我們把它的鼻孔穿上,然後把它鎖好拴在這個木樁上,剛開始的時候它會跑來跑去跑來跑去,但是時間久了它就會安靜下來。我們對于我們的心就應該先進行這樣的訓練,這個很重要。我再舉今天的例子,比如說今天晚上是正式講經,從前一段訓練來看,前面大家發心做得好。從今天情況來看,大家叁心二意,馬馬虎虎,趕個場。從真正講經來說,這種緣起這種氛圍與今天所要講的經文好不相應,緣起不好。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呢?因爲初心粗亂的緣故。何謂粗?比如說從主持的人,從護持的人,從聽經的人來說,謎謎糊糊,在工作的銜接當中,在事情的編排當中謎謎糊糊,粗糙。那何謂亂?心不能專一,總是有其他的東西其他的注意力使我們偏離,偏離什麼?偏離當我們真正開始聽聞佛法的時候所需要的身口意。我們以前講過《普賢上師言教》,講到怎樣才是如法地請法聽法。所以他的心就亂,一會想想這個一會想想那個,拿起麥克風注意的都是自已,看起來不是真誠用心地在做,而倒是象在表演好象一個演員,時刻在乎的是自我的感覺,心並沒有進入修習當中。今天如果講這麼重要的經,那麼作爲一個真正要認真的人他老早就把這個經文反複地看,如果他把經文反複地看,然後把前後前面所講的進行對照,那麼他怎麼會去問:“喂,請問要我讀哪一段?”對不對,心粗亂。那如何對治,按今天經文所講的系緣守鏡止。那就從現在開始,要訓練自已專心致致來做事,這也是一種修止啊。所以若不修止其心必放逸,放逸日久業習越深,所以說做事情每況日下。不會說越做越增上,結果是越做越衰敗,就是因爲不修行的緣故。好了這裏講到對初心粗亂者對治的來修止觀,然後講到止觀的意思,已經講了止的第一種系緣守境止。這裏面說有叁種止,第二種,我們來看一下原文。
“二者製心止所謂隨心所起即便製之不令馳散。故經雲。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止心。此二種皆是事相不須分別。”製心止什麼意思?製心止很簡單,就是當下去說服我們的心念不要起這個心,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強製性把這個心念給息滅掉。比如說突然你很想從坐的狀態中站起來,這一念心生起你告訴自已說:“不,我現在不要坐起來”。你這個意念跟上來的時候,原來想站想來的心就息滅了,這就叫做製心止,主動地通過自已前面心念的延續來達到修止的這樣一個目的。這個跟前面所講的系緣守鏡止不一樣,一者被動一者主動。前者是事先設置好有爲之去恒常不斷地心系于一個所緣上,他要靠耐心去不斷不斷地實行;而後者這個製心止他需要的是什麼呢?很明顯需要什麼,當心念起的時候要知道它起來,否則根本談不上製心止,所以說它要求更高。前面的系緣守境止,比如說我系念呼吸的進出,在鼻端上呼吸一進一出,這時候我非常困了,可是我好象還是有辦法把心集中在呼吸的進和出上,對不對啊,很容易。二者製心止,當我們的心非常昏沈非常渾鈍的時候,有時候自已到底想幹什麼都搞不清楚,既然不知心之所取又何來製心呢?何來系之而止乎?對吧,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實際上這兩者配合就可以使我們的心逐漸地能夠專注在這個禅修的對境上而不馳散。比如說我們現在念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過了一會它就跑了,跑怎麼辦,他肯定是心念跑到其它地方去了。這時候你若能夠製心而止那麼就能夠回過頭來繼續把他的心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上而修止,所以說這兩個實際上是配合著修的。就象一只猴子它跑遠了再把它拽回來,跑遠了再把它拽回來。所以經典上講到這個製心止的時候爲什麼說心一旦給它製止住其它也都製止住了。因爲在眼耳鼻舌身意這五根當中心爲其主,心控製了這五根眼睛耳朵鼻子等等這五根,他意識投影都要投影在這心識上,而都實際上受心識的支配,所以說擒賊當擒王啊。所以說“汝等當好止心”。所以說若能直接止心則止立成。“此二種皆是事相不須分別。”什麼樣叫做皆是事相不須分別?就是說一件事情你只要去做他就能做了,他不需要細細地分別,用一種觀想去思考,說通俗一點傻瓜也會做都能起這個心的。比如說我不要這樣我不要這樣,誰都會這樣做的,這叫做製心止,比如說小孩子你看住這個蘋果,看叁分鍾不要看其它地方,好,看這一下誰都會做,小孩也會,所以叫系緣守境止。這裏講了前面兩個止。好了,再看第叁,看原文。
“叁者體真止。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爲止。如經中說雲: 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講到第叁種體真止。 故名思意體就是說體悟體察真智而修止。這裏面關鍵就在于如何體方爲真?何謂真?這裏面也說了,這是需要分別的。“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首先要有這樣的認識,一切諸法,萬事萬物,所謂一切諸法,心識所能了知的一切都叫一切諸法。有爲法無爲法一切諸法,因爲在嫉妒分別心中不管什麼法都不離心識作用,需知統統都是因緣所生。因緣合和沒有自性空無自性,比如說有一只杯子,從實相上來說並無杯子自性,只是假名爲杯子而已。若你能體察諸法從緣生,無有自性,所謂緣起性空,首先在分別了知上去達到這種認識,所謂了知者心則不取,不取是什麼,不取就是不執、不執著的意思。這裏沒有這個東西啊,怎麼會爲它而牽挂呢?所以大家這個“取”字要解釋清楚。舉個例子,比如說晚上的時候,黑乎乎地好象看到前面有一條蛇,挺害怕的不敢走近,可是你如果大膽地走近它認真地看,哦~那原來是一根繩子,當你已經明白它是一根繩子不是一條蛇的時候,那你這個時候對蛇的害怕認爲前面有條蛇因爲怕前面有條蛇而不敢走過去這樣的東西是不是統統都不存在,所謂心則不取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若能體達真智乃因緣所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好了心若不執取則妄念心息。“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爲止。”所以我們的妄念能夠不停不停地滾動,在業力驅使下不停不停地産生,所謂的妄念紛飛不得停息,就是因爲心有所取。兩個人本來好好地要吵架,後來發現隔壁房間根本就沒有人在那裏而是在放一臺錄音機,這種情況後面的事情還會發生嗎?就不會了。從粗看從粗粗的相貌上看是這樣,從細相看我們的心念也是如此,心念不可捉摸,然是前後相續。這個念頭産生是因爲前面的念頭有的,而前面這個念頭産生是再前面的念頭有的,它都有個緣起,都覺得有個東西,所以它會不停不停地流轉,所以這裏面說到若能體察因緣所生無有自性,它本來沒有什麼東西,那還有什麼妄念可生呢。所以說心一旦不取妄念就會止息,故名爲止。這種止屬于自然而止,他必須有什麼智慧呢?有前面說的悉知諸法因緣生而無有自性這種智慧,這叫真智,所以修這種止名爲體真止。好了這裏爲什麼叫體真呢?因爲這時候並不是真實的了悟,若一個人已經對緣起性空之見真實證悟了,那就談不上體真了,還要去體驗它嗎?去體會嗎?去這樣分別嗎?就不用了。這個道理就如同說房間空空的還怕小偷進去偷嗎…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