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樣的道理。所以這種修止的方法實際上停留在了知的層面上。我們把對實相的了解分爲叁個步驟:了知、覺受和證悟。那這是停留在了知上。因此對空性了知他意識分別就可以使我們達到這種止的功效。所以說這裏叁者所說的體真止從外相上看是屬于我剛才所說的以意念分別以對實相的了知來達到修止的目的。那從他的內相上看呢,如果真正地說起來若能真實證悟緣起性空之理,那麼這個體真止實際上已經止觀雙運,已經證到究竟的果實了。這裏先講到這樣一個道理,大家去細細體會一下。比如“如經中說雲: 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真正的沙門是這個意思。體會到一切法皆空無自性,唯因緣所生,因爲體會到這樣一種真實或者說是真智,如前面所說心不取,心不取妄想則歇,所謂息心,妄想息心了就能達心性之本源所謂實相。所以說《楞嚴經》還有這樣一句話:“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跟這說的一個道理。證悟能夠體解這個真智者號沙門,反過來沙門就是做這個的,修行的,過去人說,一個修行者一個出家人唯以叁件爲要務,所謂誦經、坐禅和勸化,這爲沙門。好了再看下面的文字。
“行者于初坐禅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念念不住。雖用如上體真止而妄念不息。當反觀所起之心。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至。叁際窮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則無有心。若無有心則一切法皆無。行者雖觀心不住皆無所有。而非無刹那。任運覺知念起。又觀此心念以內有六根外有六塵。根塵相對故有識生。根塵未對識本無生。觀生如是觀滅亦然。生滅名字但是假立。生滅心滅。寂滅現前了無所得。是所謂涅槃空寂之理。其心自止。起信論雲。若心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複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謂初心修學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發狂。如學射法久習方中矣。”
這句話實際上講得很深奧。智者大師從兩方面來闡述。既是前面的方便又是最後究竟的本質。何以如是呢?我們來看。剛才前面所講的這個體真止從修法上是從了知的層面達到修止的目的。從這句話就可看出來:“雖用如上體真止而妄念不息。”說明這種方法,方便善巧的方法,我們來看這段文字。最早坐禅的時候,隨心所念的一切諸法。念念不住。就是按照前面所說的體真止來做,這個體真止實際上就是體解它的空性而不執取,所以稱爲念念不住,大家注意看這個住的意思其實上是取境爲有這樣的一種狀態稱爲住,那念念不住以這樣的方式來訓練自已而修體真止,但是這種情況下妄念卻不能停息,做不到。大家可能看到這裏看不明白,前面說體真止可以做到,這裏怎麼又講做妄念不到呢?其實很簡單啊,剛才說過,這個初心是粗亂,粗者爲無明渾鈍不明了,沒有清明,清明不夠的緣故,那麼其實這裏的體真止實際上是一種了知,並不是真正的止觀雙運,並不是真正的纖毫必現,所以他這種體真而修止的力量是薄弱的,就我們平常說的根本就不知道心念怎麼動,當然是妄念不能停息,因爲妄念的根沒有斷。因爲你用前面的體真止它還是妄念之根,以妄製妄,妄還是不能斷,所以妄念不息很正常。所以該怎麼辦呢?又複反觀所起之心,這時候來反觀內照,而直究當下所起心之實相,這不一樣啊,前面是一個道理,現在道理沒用了,現在幹脆就當下用這個生起的心來反觀,怎麼觀呢?當反觀所起之心。比如剛才動一個念頭,反觀它,然後以此爲對境來看,去了悟這樣一個實相:“過去已滅。現在已不住。未來未至。叁際窮之了不可得。”所謂過去未來現在心不可得,《金剛經》有這樣一句話,過去現在未來心不可得。當我們去尋找去尋覓這顆心念的時候,如果說過去有嗎?它已經成過去了。那現在當下去找它能找到嗎?找不到,說明它不在,不在即是現在所說的不住,能找得到那叫有住,找不到那就是無住。所以說現在不住,那現在當然是找不到了。既然是找當下的心念,未來還沒來那怎麼會有呢?有的也是一種預想推測,不是實相。所以說未來未至,到未來去找這顆心所起也是找不到的。如是觀之過現未叁際窮之了不可得,要達到這樣一個認識。那麼好了,既然不可得法,當然就找不到了,找不到則沒有。“不可得法則無有心。若無有心則一切法皆無。”心沒有,而一切法都是心裏面所顯現出來的,心都沒有了那怎麼會有一切法呢?所以一切法皆無。好了,是這樣一種認識。看後面這一段話。“行者雖觀心不住皆無所有。而非無刹那。任運覺知念起。”這句話怎麼理解呢?這還是沒有究竟證悟的緣故。剛才當下所起反觀之心去探求此心是否有,這個仍然沒有完全離開妄想分別,因爲他還有一個尋求分辯之心,以尋求分辯心去找妄念所在,那永遠都不會明白這個無所分別的心。所以他仍然具有相似的了悟。因其了悟乃相似的緣故,所以說雖然觀心不住,相似上的感覺好象是我無所住,皆無所有,什麼都有。但是非無刹那任運覺知念起,雖然這個沒有,但是一刹那一刹那這種能明了心念産生的這個念頭他還是有,所以稱爲“而無刹那任運覺知念起。”也就是說刹那任運覺知的念頭還是不停不停地起來,他打了這樣一個比喻。所以說無所住無所有,但是又念念起。既然刹那任運有覺知念起,那豈不是還是一個個有所住嗎,對不對。好了再進一步觀。“觀此心念以內有六根外有六塵。根塵相對故有識生。”這裏對根境識進行觀,根跟塵也就是根跟境它如果不相對,那識怎麼會産生呢?識的産生賴于根與塵相對,所以說識本無生。觀察念頭生起是這樣,念頭生起的時候需要根塵相對識才産生,如果沒對它就不生,對不對。觀滅亦然。所謂觀生如是,觀滅亦然。剛才這個念頭滅了,怎麼滅的?根識有對他才有個念頭才有個滅,因爲沒有這個根沒有這個塵,所以前面這個根塵相對的東西就不存在,所以所謂的滅,從滅相去看。前面是從生相來看,後面是從滅相來看。滅相也是這個道理,根塵若無對則無有實,那好了,所謂識的生與滅都是假立,生滅心滅,你這種認爲有生有滅這種執取相的心若滅,滅就是沒有,你知道這是假立嘛,實際上是沒有的。怎麼會有呢,因爲剛才觀察過。前際中際後際所謂過現未根本就了不可得,所以稱他爲假立。好了,這個生滅心滅了,寂滅就現前了,這叫寂滅。寂滅是遠離生滅二相,它是了無所得。是所謂涅槃空寂。好了,若能明了這種涅槃空寂之理,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空就是象剛才說的假名安立,它不存在這種東西。寂,這種心識的不斷生與滅這種執取現象自止下來沒有了安靜了。這個是一種離體。離是事物的一種實相境界。好了,到了這種離地境界,心就自然止息了,什麼是其心自止呢?就是妄念自止了。好了,我們來看一下,這樣的一種實相止的力量是什麼呢?什麼力量,正念的力量。這叫正念的力量。下面引用起信論來說,什麼叫正念?他就是體證涅槃空寂之理,這個是正念,因正念故得心止。跟前面的體真止不一樣。前面的體真止是在了知的基礎上,運用了知的理趣去體驗這個真實來達到止。而後面這個很重要的一個就是當下反觀所起之心,他來自當下對此理的一種覺受,好了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正念。“起信論雲。若心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複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起信論在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心如果在到處馳騁散亂當攝住正念當中,這時候要提起這個正念來,這個層次上稱爲以提正念而修止。這個正念是知道一切唯心無外境界,大家好好體會一下這句話。什麼叫一切唯心無外境界?智者大師這裏的話說的很簡單,可是他不簡單。一切唯心無外境界這樣一種認識在坐的諸位你們知道嗎?一般的人看外面的一切都認爲是有的,而把自已的心念覺知與外境分開來。他們會這樣說,比如說我看見這臺電腦,眼睛看見,然後我的心識知道這是電腦,很明顯他境是境,心是心,識是識,他是分開的。但是智者大師告訴我們說,正念者知一切唯心,所謂的境根本就沒離開過心,所謂的境是心識的一種認識叫做境,所以並沒有一個外在的境界。沒有外在的境界都是心識所生,那麼反過來從外在看這顆心本來也無有自相,爲何心沒有自相?剛才前面已說過幾個。一個是叁際窮之了不可得,另外一個根塵不對則識本無生。都在說明一個空無自相的道理。念念不可得,不管你追尋哪一個念頭,這種東西都是不存在的。好了,這個就叫做生正念而止。用起信論來作教證。好了下面又補充一句,“謂初心修學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發狂。如學射法久習方中矣。”這句話是智者大師的提醒語。剛剛開始修學的人不是想止就得止,所謂“未便得住”,大家看這一個“住”,這個“住”和前面所說的“執取爲住”又不一樣。“未便得住”,未便就是說沒有那麼容易讓心安住,這個“住”是安住的意思,若強製所謂抑之另住,這句話其實很重要,我們勉強通過強行控製讓自已的心安住下來,比如說我們打坐的時候一定要靜一定要靜,一定要盯住這個一定要盯住這個,所謂抑之令住往往發狂。爲什麼智者大師會提到這個呢?這個是對應前面說的,前面不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嗎,觀諸法的實相而自然得住。若你不觀諸法的實相就是前面所說的這種空的這種境界,根塵無對則空,叁際窮之了不可得則空,這樣一種境界,那麼你讓心安住這完全是一種強製的境界,對不對,是一種強製,會發狂,就象這個水渠它崩了,崩了硬堵住,它水拼命往外流就會到處亂沖,河裏的水河壩的水它決堤了就會到往外流,會到處跑的,越壓抑它越反彈,所以這裏面對我們的啓發非常大,我們平常欲念生起的時候欲念很強發火的時候,通常人的做法是用理智去控製它,壓抑它,其實越壓抑越遭糕,這和我們前面所說的修止的方法一樣不一樣?完全不一樣。你看我們說過的叁種止。第一個系緣守境止,他不是在欲念…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