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處,現前身心當下就是修行中。當我們遇到種種緣,比如說我現在在走路,坐著或正躺下來做著種種勞動或嘴巴正在說話的時候,這都是修止觀的時候,具體下面詳細解釋。
“一行者若于行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行。爲煩惱所使。及不善無記事行即不應行。若非煩惱所使。爲善利益如法事即應行。”首先要作這樣的辨別。首先要警醒自已,走的時候首先要反觀自已,要作是念,我爲什麼要走啊?經常這樣反觀自已,那我這種行走的行爲是被煩惱所驅使或者是種種不善無記事的動機而驅使的嗎?如果是這樣我就不應該幹,這種修的層面其實是什麼?是戒的層面,戒定慧的戒,該做不該做善查因果,以戒律來對治。若非煩惱所使,是善利益如法事我就要去做。所以事先要進行擇抉。那麼雲何在行中修止呢?剛才也說了做善利益如法之事。如何修止?“若于行時即知因于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因于行故一切煩惱善惡就會産生,這時候關鍵是看當下這種種的行他都是因心念所推動的,他根本在于心。所以行者若能修止觀去了知這顆行心,也就是說我的念頭怎麼一下子一下子就生起驅動著我去行呢,能夠把這個念起處的一切照了就能了知因心而起的種種法所謂行中一切法都是皆不可得,那麼這種妄念的心妄想的心就會熄滅,這個道理在上一講有講過。從能知的對境看,如果根塵境不對就不會産生識,而根與塵本身它又是不可得,從十方叁世來講空間上不可能,時間上不可得,所謂過現未不可得,可了知其性是空。既知其其性是空則無有執取那何來的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呢?所以通過這樣來觀察,因這樣觀察故得妄念心息所以這就是修止。爲什麼把這個叫做修止呢,其實上他是因念這個法而得到修止的目的,止就是止息這些妄想心,剛才說過到後面的時候尤其在動中修觀的時候他的止觀的境界更高,越來越高的止觀境界他的止和觀他都是越來越融合,直到最後的究竟是止觀雙運心無所緣的,這裏是講到行中修止也類似于前面所說的體真止。下面“雲何行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動身。故有進趣。名之爲行。因此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行心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這裏面說到一個觀,就在于返本歸源。什麼叫返本歸源,首先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我身若有所進趣,進趣就是想幹什麼,想趣向什麼,身口意可能都有這種行,行大家不要簡單地理解爲行走爲行,是因爲運動,是由心動生,因爲有種種的行而起攀緣一切煩惱等,所以這時候就反觀起心去追究去看這個心是什麼,使他進趣而成行的這個心是什麼,了知這個心不可得,所謂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這是一種空觀的智慧,所以前面這個修止是通過觀察這個行去了解因爲行故有一切煩惱生,因爲如此而了解行心中一切法不可能,因體真因爲了知這個法這屬于意念上理論上的一種觀心,以這種方式讓妄念止息。後面這種修觀是直接從行而反究這個産生行的心念而修觀,所以這個區別大家要理解。這是講了一個行中修觀。再看第二個住者,懂得第一個以後後面就很容易了解了。
“二住者。若于住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住。若爲諸煩惱及不善無記事住。即不應住。若爲善利益事即應住。”這個和前面一樣,先修戒,當做則做,不當做則不爲。大家會說,做就做吧,做的時候開始修止觀。不,作爲一個修行人應該踏實地修戒定慧之道,戒定慧是有層次有次第的,戒心成熟戒行成熟則精義在定,定心功深則智慧了然,從能做的地方開始做起。已經觀察出來不該做了你還去幹,對不對?有的人說我是修大法的,那當然了,你的智慧已經到了後面的境界那一切煩惱的生起煩惱越大越成就你的解脫,越能顯示出你解脫的道力,所謂《六祖壇經》裏面所說的“煩惱即菩提”。我們作爲一個修行者作爲一個次第的行者不應該持這種觀念,應該老實地遵循戒定慧的道理,不要說我壞事先幹,幹完我再來修觀,因爲我是大根器的,非也,這個想法要不得。所以說當止則止,若爲諸煩惱及不善無記事住。即不應住。這裏智者大師說的非常詳細。然後下面,“雲何住中修止。若于住時即知因于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因于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這種行爲這種相産生種種的煩惱,那麼他們趨使我們去成住相之心以及住中的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通過這樣的了知則使妄念心息是名修止。後面“雲何住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駐身故名爲住。因此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則當反觀住心。不見相貌。當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一樣的道理,跟前面是一樣的,反觀住相而身知言行如何,若不見相貌那當然一切空寂,證入空慧是名修觀。
“叁坐者。若于坐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坐。若爲諸煩惱及不善無記事等。即不應坐。爲善利益事則應坐。雲何坐中修止。若于坐時則當了知因于坐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生。是名修止。”一樣了,既然無一法可得,那當然妄念不生了。是名修止。“雲何坐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所念壘腳安身。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坐。反觀坐心不見相貌。當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也是一樣的。
“四臥者。于臥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臥若爲不善放逸等事。則不應臥。若爲調和四大故臥。則應如師子王臥。雲何臥中修止。”我們稍微提一下,能躺下來無非就是爲了休息爲了睡覺爲了享受,如果是爲了享受爲了放逸或者是爲了種種不善業那麼還是不要躺下,如果爲了調和四大爲了生病緣故爲了讓他休息那應躺下,躺下的時候應該象獅子王臥就是獅子臥,右側而臥,就是佛陀涅槃的時候那個吉祥臥。智才大師這裏也提到這個修法,其實這本《童蒙止觀》語言簡單但包含很多東西,這裏略爲提一下。這裏講到一個睡眠,我們平常如果真的不是很困應該減損睡眠,因爲若不爲調和四大無奈故臥在那裏而睡覺都是一種過失,都是邪染之業都是增加我們惡業的成份,都是使我們更沈重更不容易超生更不容易得解脫,所以大家要這樣想。用這種戒之行來善加調整。好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來看臥中修止如何修。“雲何臥中修止。若于寢息則當了知因于臥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就因爲你這樣天天睡覺才産生種種種種善惡之法,那這個睡覺又有什麼意義呢?對吧,整個的這個心根本就沒有。所以無一法可得,既然如此執著則無取,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雲何臥中修觀。應作是念。由于勞乏即便昏闇放縱六情。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臥心不見相貌。當知臥者及臥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這裏講到臥。
“五作者。若作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如此作。若爲不善無記等事。即不應作。若爲善利益事即應作。”大家再體會一下什麼是無記等事,有人講沒事幹他也躺在訂床上,他也不是說很累也不是說很困,他也沒做什麼事情就躺在床上,這就叫作無記,無記事也會産生無記業,也會和無記之果報,這沒必要。對于一個修行修禅修止觀的人這些都是過失所以不應做。沒事幹躺在床上幹什麼,對不對。所以爲善利益的事才應作。雲何名作中修止呢,我們來看一下。若作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如此作。若爲不善無記等事。即不應作。若爲善利益事即應作。這樣辯別完了以後,講到作中修止。作就是勞作。“雲何名作中修止。若于作時即當了知。因于作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雲何名作時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運于身。手造作諸事。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作。”所以心是關鍵。反觀作心不見相貌。當知作者及作中一切法畢竟空寂。如是觀想名爲修觀。這裏講到作。
六語者。一樣的道理,先作戒行辯別。“六語者。若于語時應作是念。我今爲何等事欲語。若隨諸煩惱。爲論說不善無記等事而語。即不應語。若爲善利益事即應語。雲何名語中修止。若于語時即知因此語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語心及語中一切煩惱。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其實很多事情是因爲說,你要是不說很多事情就沒有。所以說禍從口出,要了知。這個東西有這個才有那個沒這個就沒有那個,這說明什麼?根本就沒有,因緣而起當然因緣而滅。你不造此緣何來此果呢對不對,所以皆不可得,這樣一想妄念就止息。覺得沒什麼所謂說與不說講這件事情與不講這件事情他體性畢竟空寂,很多妄念畢竟就不會生,一定要講一定要把這個事情講出來講完那又何必呢。對方如果聽不懂你講再多也沒用,或者說對方發心不正你用再誠懇的話跟他說也是白搭,何以故,了知虛妄悉不可得。因爲他畢竟是空的。你想想如果沒有這話就沒有這些事情。我們前面也說過,六根若不對六塵那識從哪裏産生呢,對不對,既然六根不對六塵就沒有這個識,那識就是空嘛。對不對。反過來說,沒有識那六根六塵和草木何異呢,又有什麼意義呢,以空對空都畢竟空。從這個層面去了解空性則不生執著。語中修止這類似于前面所說的體真止。一種念法的緣故而修止。可以說是念法。好了,雲何語中修觀呢?“應作是念。由心覺觀鼓動氣息。沖于咽喉唇舌齒齶故出音聲語言。因此語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爲語。”看清楚了,什麼叫做說話,說話就是說這個心這個思想鼓動這個氣息,氣息沖到喉嚨唇齒之間然後變成音聲語而已,所以說有的人如果能夠入在定中,有時候看人說話罵人說話也好,因爲他了解這個畢竟空性的道理,所以有時候就感覺他嘴巴張啊張嘴唇動啊動的說什麼都不重要,所以他也不會生氣。所以有時候你…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