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P34

  ..续本文上一页往往很容易反过来他会执取于偏斜之地,以前在迷迷糊糊没有修行没有得定的时候他绞尽脑汁去想也想不出什么更细更高超的道理来,后来他修行了,他得定了,他定心细故不但生感受乐而且这个便利心会开发出来。他能够以这种很细致之心去执取这种偏邪之理,所以这个现象很普遍。而且我们会看到这个人很有修行,可是他这种对邪见对傲慢心的执着比谁都强,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产生乐明和空的觉受。这都是通过修禅而获得的。如果你执着于它就会进入偏道。若不知定心止息虚诳,必生贪着,生贪着就是把一切当作为实有,如果你能够知道他是虚幻不实的,那么爱见二烦恼就不会生起。是为修止。在这里面止观是这样一个涵义,大家理解。什么叫爱见二烦恼不起,爱就是贪爱,见就是见解上的执着,所谓执见,烦恼都是从这里面的烦恼出来的,所以以此来观察这样一个细相,因为修行到这里的时候有一定的觉受,有一定的定力,他往往就会执着于这个定当中所产生的微细的分别,这也可以叫伏降力。比如说你打坐今天打了很久心里非常的安静,迷迷糊糊中觉得时间一闪就过去了,好象说我现在心里非常的安静,也不执着于外面的东西,也不执着于里面的东西,空空冥冥清清净净的,脑袋念头一闪了一下觉得好舒服啊,这是很微细的浮想,因为他是在定中所显现的东西,有时候他这种智慧非常的穿透,耸这时候突然想到《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的心一点也不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看我现在的心非常的光明非常的舒服这是不是《金刚经》的境界啊,他就会认为我是不是开悟了,他就会执着,那么执着这种见的烦恼就会生起。在定中享受这种安乐这种便利他执着就有了爱取,所以说因执着执为实的缘故不知虚逛不实,那爱见和烦恼就会生起。所以通过这样的一种辨别名为修止。这个止类似于前面所说的体真止。下面继续讲“虽复修止若心犹着爱见结业不息”,什么是爱见结业不息呢?这个结的概念比如说这个人心打结了。我们凡夫的心结绝对不是一个情绪,或者是平常大家粗粗的一个意念上能够认知的、能够了知的一个东西。这种结使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这个念头他在定中的时候才能够观察出来,这种烦恼往往是起于最初的微细的一念,但是往往没有修行的人他根本就不知道,当他看到这个烦恼的时候这烦恼已经很粗大了。打个比方,烦恼刚刚升起的时候就象一个毛毛虫,它随着这个妄念力他攀缘攀缘他壮大,它就会变成一头猪那么大,往往平常我们已经感受到这种烦恼的时候就如同看到一个大象那么大,烦恼成长为一个大象的时候你想一下子把他息灭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平时往往我们对我们的心无能为力,何以故?这个结业根本没有停止,非常无力,若烦恼刚刚升起这苗头刚刚起来的时候就把它掐掉那轻而易举地就把经掐掉了,所以禅定力高的人一他烦恼不容易生起,二烦恼生起很快就能息灭,这是什么功夫,这就是止观的功夫。这里说了虽然修这个止观心也能够止爱见二烦恼也不起,但结使没有断,所谓结业没有断,这种力量还在,业就是力量,这时候要修观,要观,在定中这个细心一看还是空的,你发现这个定心飘来飘去没有个实境的,没有个真实的体性,所以这时候你就不执着这种定见,如果不执着这种定见,这种定见不是说修觉受当中的一种定解,定见就是前面所说的在定心中的这种细心产生的这种分别见,那么爱见烦恼悉皆摧灭,,把这个微细的结给解开了,这个名为修观,这个止观二字是这么来的。到此处我们好象觉得止和观的区别好象越来越不明显了,因为达至圆满则止观双运,即止即观即观即止,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此则略说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相”。至于如何分别止观如何分别止观方法跟前面一样大致相同,不同就在于这时候修观是为了破除定见微细的过失,所以这里说“但以破定见微细之失为异也”,这里跟前面略为不同。比如说杀贼来打比喻的话,这个贼跟难缠更难防,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修行是从粗心逐渐进入细心逐渐走向深微的过程。这里讲到四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坐中修止观一共有五意,我们继续来看第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这是最高境界了。

   “ 五为均齐定慧修止观。行者于坐禅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观而入禅定。虽得入定而无观慧。是为痴定。不能断结。或观慧微少。即不能发起真慧。断诸结使发诸法门。尔时应当修观破析则定慧均等。能断结使证诸法门。行者于坐禅时。因修观故而心豁然开悟。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心则动散。如风中灯照物不了。不能出离生死。尔时应当复修于止。以修止故则得定心。如密室中灯则能破暗照物分明。是则略说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也。”先到这里,我们来看,这里说到定慧修止观,这里止观和定慧两个名词都出来了,由止而逐渐到观,由观而逐渐到慧,这里定慧之所以和前面的止观区分开来其实是因果的不同,因修止之因而得定之果,因修观成就之因而得慧之果,所以止观得定慧这样一个道理,这里突出两个字均齐,均就是平均,就是定慧等齐的意思。定力太强什么过失,慧力不足什么过失,均就是均等,齐就是平齐,一个意思,说的就是定慧等齐的意思。我们来理解一下经文的意思。前面因为种种原因或者修止或者修观而使他心得入禅定,虽然入定了,定力很强但观的智慧很少,若执着于这种定名为痴定,痴定好吗,当然好,可以享受安乐,但是要知道色界天中的众生几万几万个大劫他都能定下去,这个定可以定到八万大劫很长的时间,但是没有用,定力消退的时候依然随业流转堕入轮回。这不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说不能去修这种痴定,他不能断结,结刚才我们前面讲过。还有一种原因是什么呢?虽然有一定的观察的智慧但是太少了,观慧太少觉观能力太弱,要想发起真慧,你们说的真实的智慧,只有真实的智慧达到才能断除各种各样的结使,才能证悟各种各样的法门,有法门才能开发出来,这法门说的就是实相的境界智慧的境界。这里多一个名词叫结使,使就是象使者驱使的意思,我们有说过叫五钝使五力使,贪嗔痴慢疑为五钝使,生见偏见邪见等共有五个称为五力使,心里打结这种业力不断地驱使着我们感受种种的果报,所谓因惑造业因业受苦,惑业苦轮转不息,所以必须把这个结使给断了才能生功德。这时候应该修什么呢?有定无观慧虽有少观慧但是太少不能断结使,尔时应当修观破之,这时候要加强观的修习,要深入这个观才能够达到定慧均齐。尔时应当修观破析则定慧均等。能断结使证诸法门。行者于坐禅时。因修观故而心豁然开悟。因为他不断不断地观察观察到这个实相,刹那豁然开悟了,证悟了一切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他达到一种证悟智慧了了分明。但是这个时候定心微少,定力不够,心则动散,虽有蜡烛能照亮世间万物,但是因在风中摇摇摆摆,所以这种智慧也很难持续,所以不能出离生死。以前我们看过达摩祖师的一个录像中达摩祖师说“看来太子的智慧忽明忽暗”,一会儿明白一会儿不明白,这里就相当于这样一个道理,“不能出离生死。尔时应当复修于止”。这时候不应该修观,应当修止,不断地修止,前面已说过了,因修止故得定心。这样就如同说不是风中蜡烛风中灯,而是在封闭的所谓的密室中的灯,明明了了,照破黑暗,照物分明,这就是所说的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的意思,必须定慧等齐。

   “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番修止观意。取舍不失其宜。当知是人善修佛法。能善修故必于一生不空过也。”这是前面所说的第一种于坐中怎么样修止观的,一共分五意不同,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过渡到第三随便宜修止观,然后到第四对治定中微细的心修止观,然后层层的说,到最后这个定慧等持而修止观,如上所说的五种修止观的意已经说完,因为前面提到行者以坐中修止观为要,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后面接着讲历缘对境修止观。什么叫历缘对境呢,经历种种的外缘境界对此修,所谓的历缘对境修,我们看下经文。

   “复次第二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者。端身常坐乃为入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修心有间绝。结业触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若于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当知是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这里首先说到历缘对境修的意义所在,当然前面说过了,要想入道胜要者以端身常坐为主,但是我们这是有累之身,有累有身有家庭孩子工作在家居士身,出家师父也有他的一种烦恼,有身皆苦必然会牵涉到去做事情等等,我们学的历缘就是有累之身必涉事缘,若随缘对境即遇到种种情况的时候若放弃了修行也就是不修习止观,那就说明我们修行这颗心就有间断,间绝就是间断的意思,那么前面所说的这种结业它处处而起,一对这种缘一对这种境他就生起了,所以修行一打坐的时候什么烦恼都生起了,然后因为平常历缘对境不修的缘故心的修行经常间断,所以这个善根功德力不能积累,所以修行很缓慢。所以要想快速地与佛法相应就必须在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如果这个人是这样修行的,那么他必然能够通达一切的佛法。所以说历缘对境修止观应该不间断地修习,不间断地修习很重要。下面是具体地讲解,前面是讲了历缘对境修的意义。接下来是讲什么是历缘对境修止观,一一具体的讲。

   “所言缘者。谓六种缘。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作作(下祖卧切)六言语。”这就是六种缘,行住坐卧作作言语六种缘。云何名对境修止观呢,这里也有说法,“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所以从六境六尘中说到“行者约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名为历缘对境修止观也”。我们看到,当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等跟外界产生反应的时候就是自我当下修止…

《童蒙止观讲记(悲华禅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唐代天台忏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