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往往很容易反過來他會執取于偏斜之地,以前在迷迷糊糊沒有修行沒有得定的時候他絞盡腦汁去想也想不出什麼更細更高超的道理來,後來他修行了,他得定了,他定心細故不但生感受樂而且這個便利心會開發出來。他能夠以這種很細致之心去執取這種偏邪之理,所以這個現象很普遍。而且我們會看到這個人很有修行,可是他這種對邪見對傲慢心的執著比誰都強,就是因爲這樣的緣故,所以産生樂明和空的覺受。這都是通過修禅而獲得的。如果你執著于它就會進入偏道。若不知定心止息虛诳,必生貪著,生貪著就是把一切當作爲實有,如果你能夠知道他是虛幻不實的,那麼愛見二煩惱就不會生起。是爲修止。在這裏面止觀是這樣一個涵義,大家理解。什麼叫愛見二煩惱不起,愛就是貪愛,見就是見解上的執著,所謂執見,煩惱都是從這裏面的煩惱出來的,所以以此來觀察這樣一個細相,因爲修行到這裏的時候有一定的覺受,有一定的定力,他往往就會執著于這個定當中所産生的微細的分別,這也可以叫伏降力。比如說你打坐今天打了很久心裏非常的安靜,迷迷糊糊中覺得時間一閃就過去了,好象說我現在心裏非常的安靜,也不執著于外面的東西,也不執著于裏面的東西,空空冥冥清清淨淨的,腦袋念頭一閃了一下覺得好舒服啊,這是很微細的浮想,因爲他是在定中所顯現的東西,有時候他這種智慧非常的穿透,聳這時候突然想到《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的心一點也不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看我現在的心非常的光明非常的舒服這是不是《金剛經》的境界啊,他就會認爲我是不是開悟了,他就會執著,那麼執著這種見的煩惱就會生起。在定中享受這種安樂這種便利他執著就有了愛取,所以說因執著執爲實的緣故不知虛逛不實,那愛見和煩惱就會生起。所以通過這樣的一種辨別名爲修止。這個止類似于前面所說的體真止。下面繼續講“雖複修止若心猶著愛見結業不息”,什麼是愛見結業不息呢?這個結的概念比如說這個人心打結了。我們凡夫的心結絕對不是一個情緒,或者是平常大家粗粗的一個意念上能夠認知的、能夠了知的一個東西。這種結使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這個念頭他在定中的時候才能夠觀察出來,這種煩惱往往是起于最初的微細的一念,但是往往沒有修行的人他根本就不知道,當他看到這個煩惱的時候這煩惱已經很粗大了。打個比方,煩惱剛剛升起的時候就象一個毛毛蟲,它隨著這個妄念力他攀緣攀緣他壯大,它就會變成一頭豬那麼大,往往平常我們已經感受到這種煩惱的時候就如同看到一個大象那麼大,煩惱成長爲一個大象的時候你想一下子把他息滅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平時往往我們對我們的心無能爲力,何以故?這個結業根本沒有停止,非常無力,若煩惱剛剛升起這苗頭剛剛起來的時候就把它掐掉那輕而易舉地就把經掐掉了,所以禅定力高的人一他煩惱不容易生起,二煩惱生起很快就能息滅,這是什麼功夫,這就是止觀的功夫。這裏說了雖然修這個止觀心也能夠止愛見二煩惱也不起,但結使沒有斷,所謂結業沒有斷,這種力量還在,業就是力量,這時候要修觀,要觀,在定中這個細心一看還是空的,你發現這個定心飄來飄去沒有個實境的,沒有個真實的體性,所以這時候你就不執著這種定見,如果不執著這種定見,這種定見不是說修覺受當中的一種定解,定見就是前面所說的在定心中的這種細心産生的這種分別見,那麼愛見煩惱悉皆摧滅,,把這個微細的結給解開了,這個名爲修觀,這個止觀二字是這麼來的。到此處我們好象覺得止和觀的區別好象越來越不明顯了,因爲達至圓滿則止觀雙運,即止即觀即觀即止,從這裏就可以看得出來,“此則略說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相”。至于如何分別止觀如何分別止觀方法跟前面一樣大致相同,不同就在于這時候修觀是爲了破除定見微細的過失,所以這裏說“但以破定見微細之失爲異也”,這裏跟前面略爲不同。比如說殺賊來打比喻的話,這個賊跟難纏更難防,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修行是從粗心逐漸進入細心逐漸走向深微的過程。這裏講到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坐中修止觀一共有五意,我們繼續來看第五爲均齊定慧修止觀,這是最高境界了。
“ 五爲均齊定慧修止觀。行者于坐禅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觀而入禅定。雖得入定而無觀慧。是爲癡定。不能斷結。或觀慧微少。即不能發起真慧。斷諸結使發諸法門。爾時應當修觀破析則定慧均等。能斷結使證諸法門。行者于坐禅時。因修觀故而心豁然開悟。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心則動散。如風中燈照物不了。不能出離生死。爾時應當複修于止。以修止故則得定心。如密室中燈則能破暗照物分明。是則略說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也。”先到這裏,我們來看,這裏說到定慧修止觀,這裏止觀和定慧兩個名詞都出來了,由止而逐漸到觀,由觀而逐漸到慧,這裏定慧之所以和前面的止觀區分開來其實是因果的不同,因修止之因而得定之果,因修觀成就之因而得慧之果,所以止觀得定慧這樣一個道理,這裏突出兩個字均齊,均就是平均,就是定慧等齊的意思。定力太強什麼過失,慧力不足什麼過失,均就是均等,齊就是平齊,一個意思,說的就是定慧等齊的意思。我們來理解一下經文的意思。前面因爲種種原因或者修止或者修觀而使他心得入禅定,雖然入定了,定力很強但觀的智慧很少,若執著于這種定名爲癡定,癡定好嗎,當然好,可以享受安樂,但是要知道色界天中的衆生幾萬幾萬個大劫他都能定下去,這個定可以定到八萬大劫很長的時間,但是沒有用,定力消退的時候依然隨業流轉墮入輪回。這不是究竟解脫之道,所以說不能去修這種癡定,他不能斷結,結剛才我們前面講過。還有一種原因是什麼呢?雖然有一定的觀察的智慧但是太少了,觀慧太少覺觀能力太弱,要想發起真慧,你們說的真實的智慧,只有真實的智慧達到才能斷除各種各樣的結使,才能證悟各種各樣的法門,有法門才能開發出來,這法門說的就是實相的境界智慧的境界。這裏多一個名詞叫結使,使就是象使者驅使的意思,我們有說過叫五鈍使五力使,貪嗔癡慢疑爲五鈍使,生見偏見邪見等共有五個稱爲五力使,心裏打結這種業力不斷地驅使著我們感受種種的果報,所謂因惑造業因業受苦,惑業苦輪轉不息,所以必須把這個結使給斷了才能生功德。這時候應該修什麼呢?有定無觀慧雖有少觀慧但是太少不能斷結使,爾時應當修觀破之,這時候要加強觀的修習,要深入這個觀才能夠達到定慧均齊。爾時應當修觀破析則定慧均等。能斷結使證諸法門。行者于坐禅時。因修觀故而心豁然開悟。因爲他不斷不斷地觀察觀察到這個實相,刹那豁然開悟了,證悟了一切皆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緣起性空,他達到一種證悟智慧了了分明。但是這個時候定心微少,定力不夠,心則動散,雖有蠟燭能照亮世間萬物,但是因在風中搖搖擺擺,所以這種智慧也很難持續,所以不能出離生死。以前我們看過達摩祖師的一個錄像中達摩祖師說“看來太子的智慧忽明忽暗”,一會兒明白一會兒不明白,這裏就相當于這樣一個道理,“不能出離生死。爾時應當複修于止”。這時候不應該修觀,應當修止,不斷地修止,前面已說過了,因修止故得定心。這樣就如同說不是風中蠟燭風中燈,而是在封閉的所謂的密室中的燈,明明了了,照破黑暗,照物分明,這就是所說的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的意思,必須定慧等齊。
“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番修止觀意。取舍不失其宜。當知是人善修佛法。能善修故必于一生不空過也。”這是前面所說的第一種于坐中怎麼樣修止觀的,一共分五意不同,一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二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過渡到第叁隨便宜修止觀,然後到第四對治定中微細的心修止觀,然後層層的說,到最後這個定慧等持而修止觀,如上所說的五種修止觀的意已經說完,因爲前面提到行者以坐中修止觀爲要,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後面接著講曆緣對境修止觀。什麼叫曆緣對境呢,經曆種種的外緣境界對此修,所謂的曆緣對境修,我們看下經文。
“複次第二明曆緣對境修止觀者。端身常坐乃爲入道之勝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是則修心有間絕。結業觸處而起。豈得疾與佛法相應。若于一切時中。常修定慧方便。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這裏首先說到曆緣對境修的意義所在,當然前面說過了,要想入道勝要者以端身常坐爲主,但是我們這是有累之身,有累有身有家庭孩子工作在家居士身,出家師父也有他的一種煩惱,有身皆苦必然會牽涉到去做事情等等,我們學的曆緣就是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即遇到種種情況的時候若放棄了修行也就是不修習止觀,那就說明我們修行這顆心就有間斷,間絕就是間斷的意思,那麼前面所說的這種結業它處處而起,一對這種緣一對這種境他就生起了,所以修行一打坐的時候什麼煩惱都生起了,然後因爲平常曆緣對境不修的緣故心的修行經常間斷,所以這個善根功德力不能積累,所以修行很緩慢。所以要想快速地與佛法相應就必須在一切時中常修定慧方便,如果這個人是這樣修行的,那麼他必然能夠通達一切的佛法。所以說曆緣對境修止觀應該不間斷地修習,不間斷地修習很重要。下面是具體地講解,前面是講了曆緣對境修的意義。接下來是講什麼是曆緣對境修止觀,一一具體的講。
“所言緣者。謂六種緣。一行二住叁坐四臥五作作(下祖臥切)六言語。”這就是六種緣,行住坐臥作作言語六種緣。雲何名對境修止觀呢,這裏也有說法,“所言境者謂六塵境。一眼對色。二耳對聲。叁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對觸。六意對法。”所以從六境六塵中說到“行者約此十二事中。修止觀故名爲曆緣對境修止觀也”。我們看到,當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等跟外界産生反應的時候就是自我當下修止…
《童蒙止觀講記(悲華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